书城社会科学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49439600000041

第41章 舟山(2)

3.科研论文发表与获奖面广、质优。教师科研论文在《中国教师报》、《教育实践与研究》、《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中国综合实践教育》、《小学德育》、《浙江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报》、《英语周报》、《阅读与鉴赏》、《教学交流》等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30余篇。近两年,教师所撰写的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获奖200余篇。

4.有效提升了教师素质,一批教学和科研骨干脱颖而出。校长邬建芬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第九批特级教师等多项殊荣。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和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多次获浙江省一、二等奖。语文组、音乐组、体育组等教研组被评为市先进教研组。学校骨干教师所带的徒弟,在教育教学竞赛中,也频频获奖。

5.大大增强了办学综合实力。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省教科研先进单位,还先后荣获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省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先进集体、市四星级学校、五星级学校网站、市“十五”前期中小学教师教育先进集体、市课改先进学校、县级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初中部被WHO(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促进学校”金奖,小学部获铜奖。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位于全国着名渔港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毗邻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等风景名胜区。学校创办于1928年,初名“定海县公立沈家门初级小学”,曾七度更名,现有22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72名教职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名,小学高级教师42名。专任教师中,有市学科带头人等市区级骨干教师8名。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不少已成为专家学者、模范功臣、企业家以及各级政府领导。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顾生岳,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林树众,美国凡萨学院教授、中文系副主任陈银莲,清华大学教授金德年,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名江教授,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高海浩,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院长朱仁民教授,原上海市外经委副主任王祖康,原上海市气象局局长王雷,着名歌手刘海波等均系学校毕业学生。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办学宗旨,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以培养“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康人格、鲜明个性、扎实基础、艺术修养、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办学目标,强化科学管理,重视师资培养,深化办学特色,张扬学生个性。学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器乐队先后两次赴香港参加周年庆典;学校努力拓展教育资源,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发了“红领巾一条街综合教育平台”,并实施“社区式”快乐生命德育,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学校开展教学研究,“五星教学”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艺术教育、社区生命德育、教育科研为主干的办学特色,并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起步早、力度大、工作扎实,成果显着。1985年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结合实验》拉开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序幕;1993年的小学生写字教学研究,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1994年10月,学校在北师大心理发展研究所林崇德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深化教育科研,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1996年学校被授予“北师大心理发展研究所实验基地学校”称号,1999年该实验成果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申报研究《“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省级规划课题,并于2006年升格为省级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吸引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整理形成的课题研究成果《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专着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指定为浙江省教师继续教育系列用书之一。2007年《“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课题研究荣获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当地教育科研“最高奖”的空白,并于当年5月由市教育局组织向全市推广。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直接推动下,该课题成果通过两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深入推广,充分发挥教科研龙头学校的引领作用,为市区推进“轻负优质”作出了积极贡献,使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学校通过教育科研快速发展硕果累累。2007年和2009年学校连续两次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孙文波校长获得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学校是浙江省2004年确认的首批科研兴校百强学校、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实践陶行知思想”先进集体、省教科院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舟山市教科研和陶研双基地先进学校。学校还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科普创新示范学校”、“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先进家长学校”、“浙江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

一、学校概况

沈家门小学创建于1964年,2001年作为普陀区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改制为国有民办学校,随后搬迁到现在的东港新校址,占地60亩,校舍总面积18570平方米,绿化面积近50%,是一所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花园式学校。按照省一类标准配备了各学科专用教室和相应器材,还有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田径场、报告厅、演播厅等先进的教育设施,宽带连接到教师办公室和教室,教室配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47个教学班,2260名在校学生,教职工129名,其中省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10名,市、区学科教学带头人11名,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95%以上。学校名师辈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德育先进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辅导员、省劳动模范、省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省星星火炬事业功臣、省科研型优秀校长、省教育科研青年标兵、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先进教师。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行主要制度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是学校发展的永久主题,也是学校实现“博大、丰厚、激情、灵动”海精灵育人目标的“核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教科研共历经“五次启动,四次跨越”。从原先的“异步教学”发展到“主体学习,辩证指导”,确立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到21世纪初的“小学生主体发展教育”、“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主体发展教育思想进一步得到提升与巩固。目前,学校又在原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表学习,灵动课堂”的主导课题。以“主体发展教育思想”为主旨的教育科研,二十年如一日贯穿于整个学校发展的黄金历程。

学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教科室,制定并逐步完善了系列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有沈家门小学教科研工作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制度、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申报制度、教科研成果量化统计办法、教科研考核奖励办法等。有教科研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对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具体要求。有教科研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并落实到平常的教科研具体工作之中。有教科研工作总结和考核、评估制度,先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自查和总结,再报送市、区教科所接受年度考核、检查验收,舟山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年检,连年获得优秀。有课题申报、评审、成果奖励等制度,每学期对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以量化标准统计积分,并发放奖教金。教师教科研工作还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一项重要指标,与教师聘任、评优、评职、晋级、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三、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团队优势明显,科研力量强大,多数教师能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形成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网络系统。2004年以来,学校承担或结题的省重点课题2项、省规划课题5项、省教育厅课题2项、省教研课题3项(重点课题1项)、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课题3项、省陶研课题10项(重点课题2项)、市重点招标课题2项、市区规划课题和市区教育调研课题160项。

《小学生“主体发展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省重点课题已相继结题,并获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实验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少先队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研究》获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五”科研成果二等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实践与研究》获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项课题成果一等奖,2007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科研论文一等奖。《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同质小组团体辅导的运作模式研究》获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学习型教育环境建设中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和《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道德建设研究》获省实验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

《“主体发展教育”品牌学校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获市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教师校本培训》获省陶研成果一等奖;《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习型教育环境建设》和《陶行知教育理论与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获省陶研成果二等奖。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学科四结合试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实验学校、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舟山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舟山市教科研基地学校等荣誉。三度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舟山市唯一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五星级学校。2007年被评为“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少先队活动》、《辅导员》、《小学语文教师》、《教育信息报》、中国新闻网、省市区广播电视台等各家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学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教育理念新、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科研骨干队伍已形成,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和声誉。学校以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一定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