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民医药保健260问
49420400000015

第15章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3)

但是免疫力是一把双刃剑,免疫力太低固然不好,然而免疫力太强也是不利于身体的,例如急性暴发性黄疸肝炎就是免疫力太强,身体中的免疫细胞攻击、破坏了太多的肝细胞造成的,还有暴发性小儿中毒性菌痢也是小儿免疫力太强的缘故。这是急性的例子,还有慢性的呢!如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胰腺炎都是自身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还有器官移植后的免疫细胞排异反应,都与免疫力太强有关。所以,免疫功能并不是愈强愈好,这种情况令医生头痛不已,如果要抑制太强的免疫功能,会降低人的抵抗力,容易招致感染性疾病,如果要想提高免疫力,又会使免疫细胞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要达到既不降低免疫力,又不攻击自身组织,这个平衡点太难了。

目前,临床医学家试图通过中医中药的办法,协调免疫功能,达到中庸之道,免疫能力既不太强,又不太弱,这在某些疾病的防控方面已初见成效,如慢性胰腺炎已有治愈的案例。

问题129:女人老了,必然会变驼背吗?

答:人进入更年期后,骨头里的钙质流失,造成骨质疏松,当胸椎的骨质疏松到一定程度,发生压缩性骨折,便形成驼背。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农村,七八十岁的老奶奶身材越来越矮,在众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好久不见之后她忽然驼背了。由于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所以有人当作自然规律,人老了,必然会驼背。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发生驼背的原因之后,是可以采取措施预防的。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驼背是怎样形成的。

在妇女进入更年期之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尿中排出钙比较少,一般不会缺钙。过了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尿中排出的钙逐渐多了起来,导致血钙水平降低,当血钙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自动调节,将骨头里的钙调动出来,补足血液中的钙。天长日久,骨头里的钙越来越少,便形成骨质疏松,到了某一天,老奶奶跳一跳,或突然坐下,便会引发胸椎、腰椎骨折,这就是驼背发生的原因。

为了预防驼背,妇女早在三四十岁的年龄就应该及时多储备一点钙,存在骨头里——可以把骨头当成钙的仓库,仓库里钙充足了,能够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生。储备钙的办法很简单,多吃点黄豆、豆腐、虾皮、牛奶等含钙多的食物便可以,或者吃点钙片也行,这种饮食习惯应贯彻到老。

第二个好办法是运动,运动会减少钙的排出和增加钙的吸收,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生。

第三是在更年期后补充雌激素。补充雌激素后,尿中排出的钙会相对减少。当然,补充雌激素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以上讲的都是针对老奶奶的,不是说老爷爷不会得骨质疏松,而是老爷爷的骨质疏松比老奶奶少一些。

再来看看国外老奶奶,驼背比较少见,这与他们重视补钙有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人们重视补钙,人老了,未必一定会驼背。

问题130: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是富贵病吗?

答:仅仅几十年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还离我们相当遥远,可是现在说起这些疾病,已经令人“谈虎色变”,因为它们排在“杀手”的前列。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为57.2%,杭州15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1970年为0.7%,至2004年上升为5.6%,发展势头迅猛。

有人把经济发展水平与患病率上升作了比较,得出结论认为,得这些病的原因是经济条件好了,所以把它们称作“富贵病”。

对于这样的结论,初看的确有道理。但是细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不完全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有钱人能够做到“管好嘴,多动腿”的话,那么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概率并不会上升,相反,如果一个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没能“管好嘴,多动腿”的话,那么发病概率也就高,换而言之,这些病的发生与家庭经济状况好坏无关,而与“管好嘴,少吃,多动腿,运动”有关。

但是有人提出质疑,人们过去经济困难——发病低,现在经济富裕——发病高,这是事实,过去我们也是吃饱,现在也是吃饱,并没有两样呀!对于这样的质疑,不妨深入分析一下,过去吃饱,吃的是青菜、萝卜,饭吃饱,现在是蹄膀、湖蟹、甲鱼,饭已经不想吃饱了,饭桌上菜肴质量已大不相同,油脂多了好多好多,热能多了好多好多,而体力消耗呢?

过去农村中是挑担、拉车,都是力气活,现在是汽车、拖拉机,还有多少重体力活?结果是吃得多、动得少,脂肪和热能在体内堆积起来,自然这些病就多了。看看外国,有人吃了一支“雪糕”,赶快去走上3800步,要将热能消耗掉,深怕发胖,而我们有的人,晚饭过后,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嗑嗑瓜子,并不重视热量摄入过多会影响健康。

所以,有识之士说,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叫“富贵病”不适当,应呼“生活方式”病,因为它们与生活方式不当有关。

问题131:孩子太胖为什么不好?

答:农村中办喜酒时,客人都会向新婚夫妇讲一些祝贺的话,如“白头偕老”、“百年好合”,有的还祝新娘“来年生个大胖儿子”,新娘往往会乐得合不拢嘴,把“生个大胖儿子”看作爱的结晶。

从医学角度看,新生儿的最佳体重为3~3.5千克(3000~3500克),这样大的孩子容易顺利分娩,如果超过4千克,就叫巨大儿,生巨大儿是容易难产的,所以医生不主张生巨大儿。

医学上还发现,生过巨大儿的妇女,未来得糖尿病的机会要比生正常儿的妇女来得多,所以医生不希望生巨大儿。

由于上面两条理由,医生建议怀孕妇女的饮食营养不需要太好、太多,以免胎儿长得太大,如果为了确保孕妇的营养,不妨在饮食的质量上动动脑筋,吃得“精”一些,即:质量好,数量少。这样既保证营养所需,又不至吃得太多。

问题132:“脚气病”不应该治,如果治好“脚气病”,就会生另外的疾病,正确吗?

答:农村老年人中,有点生活经验的人,往往对“脚气病”抱着又爱又恨的心态。因为“脚气病”痒起来非常难熬,非得用力擦,而且越擦越痒越舒服,一直擦到脚趾缝皮破出血才过瘾。这种擦到皮破出血的不良后果,就是得急性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那就需要到社区医院去治疗。“脚气病”是很容易治愈的,但患者不敢去治,之所以怕去治疗是因为听说“脚气病”治愈后,会发生其他疾病,而让“脚气病”

留着是可以将身体之毒,从脚趾缝里排出。

其实,这是误解。

首先,“脚气病”的名称有问题,医学上的“脚气病”是指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疾病,而农村中的所谓“脚气病”,却是由霉菌引起的脚癣,所以本文中在脚气病上面都加了引号。

其次,脚癣最喜欢发生在人的脚趾缝里,而且传染性很强,无论是公共浴室或者家庭浴室里共用拖鞋,都会相互传染,所以要避免共用拖鞋。

第三,知道了脚癣是霉菌感染,就知道用抗霉菌的药物可以治疗,而且治愈脚癣并不会引发其他毛病。

第四,脚癣治愈后,不要再与别人共用拖鞋,以免再次感染脚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