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45

第45章 构建教育方法的活力(三十四)需要力度,还是韧性?(2)

一方面,一些人对历史教训存在偏解,怀疑思想教育要讲究力度的提法的合理性,其实对思想问题比较严重的人,击一猛掌以求清醒还是需要的,不这样做不足以使人悬崖勒马。另一方面,一些人又怀疑教育韧性的合时宜性,认为在社会性思想矛盾比较激烈的背景下,提倡思想教育韧性,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会削弱思想教育的社会作用力。现实更需要的是思想教育的力度,而不是韧性。其实相反,在今天,急风暴雨式的思想教育倒是很不合时宜的,是不太受人欢迎的。当前一些人出于对社会上思想状态的非满意性感受,出于自身的焦虑不安,滋生了一种浮躁心态、急于求成心理,表现为牢骚满腹,不满情绪浓重,表现为简单粗暴,丧失了教育的耐心。实践早已证明,功利心切是教育之忌。其实思想病多为慢性病,需要坚持不懈的韧性教育才能有效根治。

(三十五)辩护功能,批判功能,开拓功能?

思想教育有辩护新生、批判落后、导引未来三大功能,可以有弹性,不宜有缺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革命的和批判的,不能失去思想教育的战斗性。

1.思想教育功能及其特点

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是指主观上的价值指向、客观上的实际作用,指的是功用与能力,是本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思想教育存在的依据,思想教育要把这种价值指向转化为实际效果。

思想教育的功能是多维的,因而有不同的认定。有的认为是指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有的认为是指激励功能、开发功能、调节功能等。本文所指的是辩护功能、批判功能、导向功能,即对新生的辩护,对陈旧的批判,对未来的导向,这是思想教育前瞻性、现实性、战斗性的融合,既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也符合人的思维的三维指向。思想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功能指向,科学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以最有效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

思想教育的功能具有互动性、互融性,是一个整体,可以有侧重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内、不同的问题上,根据不同的教育要求,有意识地强化某种功能,这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应注意功能失衡或者说功能或缺性的不良后果,如果只允许大批判,或只允许唱颂歌,或只允许谈理想,都会造成思想教育的偏失,进而产生教育异化反应。因此,思想教育功能不宜处于分拆离散状态,不能搞单一式,应保持思想教育几种功能的动态平衡。

2.思想教育的三大功能

(1)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指向未来

思想教育者的理想就是创造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思想教育者应该审时度势,登高望远,面向未来,对未来负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人类的理想社会,因此鼓起人们的理想之帆,点燃人们的希望之火,始终是思想教育的主题。我们的立足点是以未来去召唤今天,基本口号始终是为了明天。

现实的人们都生活在期盼的诗意之中,都会有理想的憧憬,都会有愿望的期待。人们有理想才会去创造,有愿望才会有奋斗,人都是为了明天而生存,为了明天而努力。虽然人都有反刍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但那是老年人的心态、小农社会人们的心态,一般说人们更多的是富有前瞻意识,都有对明天的美好想象与美好追求,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明天比今天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人们最关心的是未来如何,最需要知道的是如何把明天的理想变成现实。思想教育要顺应人们的心理需要,充分理解与满足人们的期望与追求,让人们永远乐观地生活在希望之中。

思想教育不能只讲对受教育者的适应性,更应该讲对现实的超越性。思想教育者应致力于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未来的时代走向。正是思想教育者的未来意识创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正是思想教育者对未来社会、未来生活的理想设计与描绘,唤起人们对未来的热情。我们要以极大的热情对人们进行思想导向、行为导向、目标导向、信仰导向,即要作政治取向导向、价值目标导向、思想境界导向、行为规范导向。

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思维特点是面向未来,而不是眷恋于以过去的经验来指导现实,是热心于以未来的预测指导今天的生活,社会的心理态势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思想教育要与社会思维趋势吻合,不是站在人们后面去推,而是站在人们前面去引,不是教育人们对过去忠诚,而是唤起人们对未来的追求。

要强化思想教育的前瞻性与导向性,坚持把理想信仰教育视为思想教育的灵魂,唤起人们为建立理想社会,赢得理想生活而奋斗。

回顾人类史,可以说从来的思想教育都注重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图式去唤起人们的热情,中国历史上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宣传是何等的炽热,佛教的天国也很吸引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在无产阶级中具有多么巨大的号召力。现实生活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总是不完美的,改善今天的希望总是寄托在创造明天,思想教育如果不能科学地预示明天、召唤明天,就难以在人民大众中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2)思想道德教育要申明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思想教育总是要为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一切辩护,申述其合理性,让人们用全部的热情珍惜今天,也即以全部的努力赢得今天,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涵。

在利益关系复杂性、价值观念多元性的今天,这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为现实辩护。思想教育呼唤明天的基础是热爱今天。思想教育者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们,我们的教育要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现实,形成合力、向心力,并发出最大的能量。在经过社会变革的今天,人们的利益关系重新定位,社会上总会有些前朝遗老,热衷于唱旧世界的挽歌,眷恋于昔日的荣耀,甚至有些人会存在阴暗心理,希望社会停滞不前,开历史倒车,还有一些人会煽动各种形式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干扰今天的生活秩序,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为今天的改革与发展辩护,大胆申述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应该有勇气、有识见,为今天的成就唱赞歌,倾注极大的热情促进今天的发展。

二是为新生辩护。从某种意识上说,思想教育就是为新思想、新事物鼓与呼。我们面前的新事物、新思想,因为其新生,难免存在孱弱性,其生命力有限,容易被扼杀;也因为其新生,难免存在非完善性,必然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而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与干扰。我们思想教育需要对新思想、新事物赋予最热情的关注,并有勇气为之辩护,为之呐喊,为之鸣锣开道,通过思想教育为其创造生存的最良好的条件、发展的最宽容的空间。

三是为正确辩护。现实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会存在新陈代谢的复杂性,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正确的东西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种种外来的干扰与压力,思想教育要善于辨别,敢于辩护,大力伸张正义。

思想教育需要始终保持清醒,为社会现实辩护,但不是呵护,更不能因此导向保守性,把维护已有作为思想教育所追求的全部。思想教育不是一种温存,批判不得,再理想的现实也存在非合理性,要有勇气去揭示与否定。维护现实只有在批判旧世界,与旧世界彻底决裂中才是有意义的。应用未来的应然审视今天,拒绝批判就是拒绝发展。

(3)思想教育的本性是革命的、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革命的、批判的,现代化的事业是创造过程,也是批判过程,这也是思想教育的战斗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不应该让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思想教育中消失。

1)思想的力量在于批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它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批判即审视与揭示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说消极因素,并陈述其非合理性的理由,为激活与加快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动力,经得起批判的才是合理的。批判是社会理性的存在形式。

批判精神来源于正义的信仰、真理的追求、创造的冲动,所彰显的是自身的认识高度。批判是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对人的认识与社会现实的合理性进行严峻审视的思维过程。人的精神反映了人的人格、思维、精神的三维素质,不轻信权威,善作求异思维,敢于攻坚,勇于承担风险,这是人应有的基本品质。

批判有前瞻性批判、甄别性批判、淘汰性批判,可以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可以催发新生,可以指示方向。思想教育不应是论事说理、战战兢兢,只求四平八稳,不敢破不敢立,这种思想教育没有生气,没有力量,彰显人前的只是思想的软弱与萎靡,也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2)只能“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只有批判旧的才能发现新的,这是“新思潮的优点”,马克思说过:“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他还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把思想教育的批判功能揭示得非常清楚。辩证法告诉我们不破不立,立在破中,新世界是在旧世界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任何一种旧世界,即使是腐朽的、没落的,也不肯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只能用批判即用思想的鞭子加快历史的进程。思想批判在社会生活中始终是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缺少的。

3)批判是保持真理性、发展性的支撑力量

失去了批判性也就失去了革命性,没有批判的力度与热情,不会有创造的动力与方向。批判所追求的是变革与创造,批判所指向的不只是对现实的审视,更是对自身的清醒,对未来新目标的追寻,也是对自身所持的理论彻底性的努力,对自身所从事的事业生机的保证。思想教育要正视现实,善于在现实的辉煌中洞穿非合理性的存在,善于在资本的升值中揭示人的贬值的悲剧,在财富的魔力中痛批贫困的恶果,这种批判精神所彰显的是勇于面对现实的自信,彰显理论与事业上创新精神的追逐。无论是为了政治的文明,为了学术的繁荣,还是为了精神世界的健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批判的力量去寻找通道,不发展难以生存,不更新难以发展,不批判难以更新。

3.培养人们的批判素养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责

无论从哲学层面上讲,还是从现实需要上讲,思想教育都应培养人们的批判精神。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的批判素养是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批判素养才能对泛滥的信息保持批判性甄别、批判性选择与批判性吸收;人的批判素养与其创新能力具有孪生性,有批判性才会有创造欲;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批判素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什么现象都会产生,要有一双批判的慧眼来甄辨。批判素养即对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因素保持警觉,对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进行甄别。只有敢于质疑,敢于异议,敢于否定,才能有时代性的主动。在今天一个人如果没有批判素养,不善作是非之辨,很容易陷入思想迷茫。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革命者、有为者,应该有批判素养。“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都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马克思指出,要用批判的精神审视自己的理念与作为,不怕否定自己,即使触犯当权者也不应该放弃批判精神。这是我们应有的教育品位与人格品性。

批判应从四个层面上思考,对传统的思想意识的批判性传承,对现实的思想意识的批判性淘汰,对外来的思想意识的批判性吸收,对正在产生的新的思想意识的批判性筛选。思想教育就是要人们的思想意识吐故纳新。

4.思想道德教育要有非我性

马克思主义主张大胆地批判自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即自我批判过程,也即自我扬弃过程。这是创造性的基础,是开拓性的先声,这是革命性的表征,是防止自身僵化、老化、蜕化的有力武器。世界就是在是我、非我的异化中前进的。没有批判就会辩护不力、导向无力。马克思主义不赞成“对敌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只有勇于自我批判,才能保证思想教育与时俱进、青春常在。

思想教育者要通过批判自我以更新自我,不断解决自身内在的思维矛盾和思想冲突,使旧我变为新我;通过自我批判使感性自我上升为理性自我;通过自我理论批判走向实践批判,从而实现理论的彻底性。“像19世纪的革命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则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们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所在。

思想道德教育本身需要经常地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要把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结合起来。假如道德观念落后,则道德教育阻碍社会发展;假如道德虚伪,则道德教育造成人性扭曲。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经常审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活动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