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44

第44章 构建教育方法的活力(三十四)需要力度,还是韧性?(1)

思想教育需要刚性与力度,更需要韧性与诚心。思想教育要注重过程效应、柔性价值,尊重可接受性,防止过程中断、关系断裂。

历史有自己的步伐,思想教育辩证法在要求强度、力度的同时,也需要真诚与毅力、耐心与尊重;需要刚性,也需要韧性。

1.教育刚性与教育韧性

从历史过程来看,思想教育的刚性化与思想教育的韧性化都是存在的,这里所说的刚性、韧性包括思想质性与方法质性两个层次。

(1)刚性化教育

刚性即强有力的坚定性。在思想教育中表现为思想论断明快,观点鲜明,要求严格。善于运用法的力度、权威的力度、制度的力度、势能的力度;善于借助舆论压力,造势运势,强化声势效应;善于借助权威性,运用强制性,示人以强烈的自信心、必胜心,示人以不容置疑性;善于借助法规效应,强化思想教育中的制度性、规范性、管理性。思想教育的刚性,表现为教受关系的直接性、教育方法的外在性、教育内容的鲜明性。思想教育兼及法纪,兼及管理,融思想教育于法纪、管理之中,往往假天以威,以神为护,以权为佑,居高临下,也因此容易有意无意地陷入以惩罚代管理、以管理代教育的误区。一般来说,思想教育的刚性度往往与权力有密切关系,那种“受命而为”的教育容易呈现刚性态。

教育刚性来源于教育的真理性认定、教育的必要性认定、教育的主动性认定,来源于真理自信、动机自信、能力自信。刚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思想自由、思想选择的主动介入。刚性教育所依赖的是教育权威,而不是教育民主;依赖的是专职队伍职责性,而不是群众性队伍的自觉性。刚性教育表现为内容方法的规定性。

(2)韧性教育

韧性即强压力下不被破坏的能力,即柔性加持久性。无论是在思想教育的内容安排或方法设计上,都应注重有较强的弹性、较大的可承受性,应该注意思想教育过程的耐性、目标的分解性、效果的积累性,注意融合耐心与宽容性。思想教育的韧性即注意兼及“我”之外的其他教育源,有效地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兼及政治观之外的人生目标,注重日常性思想教育的导引和调节;兼及思想教育之外的文化熏陶,注重非直接性思想教育的价值;兼及外施教之外的内自教,着力于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思想教育的韧性化基于对思想复杂性、教育艰巨性的清醒估计,在意于营建抗阻性、耐扰性思想教育品性,保持对简单化、强制性的戒备,清醒地意识到一种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俗话也说“水滴石穿”,这不仅揭示了思想教育的难度,也揭示了思想教育的特点,这种难度与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的韧性需要。

韧性教育源于对思想教育目标的执着,对受教的价值性的自信,对受教育者思想承受力的冷静,对教受关系和谐度的珍重。韧性教育所依赖的不只是教育目标的正义性认定,更注重的是过程的合理性的自信以及对教育方法科学性的价值估计。

(3)刚性与韧性的互补性

刚性化教育对思想问题的认识基础是,以教受思想的矛盾性、对立性认识为主导,而韧性化教育多对教受的思想问题作差距性、歧异性认定。

刚性化教育多把受者的思想问题看成是立场问题,而韧性化教育则多把受者的思想问题看成认识问题。

刚性化教育多追求速效性,讲究即时效果,注重“立竿见影”的时间刚性,“通不通,三分钟”;而韧性化教育则多作长效追求,尊重后发效应,注重春风化雨的渗透性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道德教育讲求立竿见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因为任何一种思想接受都需要经过思想的内整合过程和外检验过程。

刚性化教育者多追求的是广度,注重大面积效果,喜欢制造声势,运用舆论效应;而韧性化教育则较多地追求深度,多注重具体效果,习惯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个别教育。

刚性化教育更多地注意运用力量,以直线性思维方式为主导;而韧性化教育则更多地注意运用智慧,以圆融性思维方式为主导。

刚性化教育所持的是自信、乐观的物我权衡;韧性化教育所持的是执着、清醒的我他估计。

刚性化教育多注重社会本位性,以社会目标为视点,提倡个人服从社会;韧性化教育更注重人本性,以对人的人文关怀为视点,更多的是提倡社会尊重个人。

刚性化教育注重高标准、严要求,韧性化教育注重低起点、重积累。

刚性化教育更多地考虑教之必要性,韧性化教育更多地考虑受之可能性。

刚性化教育多指上下灌输的关系刚性,韧性化教育多指双向沟通、融合的过程韧性。

刚性化教育有较强的目标意识,较注意目标的正义性,注重权威效应;韧性化教育有较强的过程意识,更注意过程的合理性,注重诚信效应。

刚性化教育追求的是外在的力度,韧性化教育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

无论刚性化教育还是韧性化教育,都反映了思想教育者对教育效果的一种期望心理、一种目标追求、一种探索精神。缺少刚性的教育与缺少韧性的教育都是不健全的,都有可能使人变得很脆弱,在思想教育中缺少敢开敢合、敢作敢为的刚性力,缺少坚毅、执着的意志力,都有可能成为人性的缺陷。

生活需要爆发力、强制力,也需要持久力、耐性力,需要有羿射九日的胆量,也需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一部思想教育史,就是一部刚性、韧性教育的协奏曲。有振聋发聩的,有摧枯拉朽的,有春风化雨的,有水滴石穿的;有讲究敢破敢立、震山撼岳的,有讲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正是这种异曲同工,把人类精神文明推向前进。

2.刚性与韧性的不同适应性

政治教育需要的是刚性。政治教育以“我”为主,讲究原则性、定向性,有鲜明的是非界线,因此有一定的强制性、果断性,着眼于政治的社会化。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的是韧性,以教育对象为主,讲究针对性、灵活性,有开阔的亦是亦非领域,因此体现的是疏导性、耐性,着眼于人的素质优化。

大面积的思想教育需要的是力度、声势,形成一定的外压力,使人们本有的思想歧异自行消解或隐性化;个别性的思想教育需要的是柔性、耐心、细致性,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和谐,使其思想歧异自觉显现,并接受开导与化解,追求的是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矫正性的思想教育,需要有一定的力度。如果面对的是普遍性、严重性的思想问题,思想教育不妨作出刚性反应,敢用猛药,重奖重罚,敢表扬敢批判,甚至可以开展急风暴雨式的思想改造运动。面对一些顽固性、严重性的思想问题,惩戒性思想教育,都有刚性施教的必要。如果对错误的思想行为不敢惩戒批评,久而久之,不仅会丧失教育自身的权威,还会造成受教育者的心理脆弱,耐挫力低,困难承受力弱。虽然现实生活还需要这种刚性教育,但必须掌握适度性。思想教育可以有意识地给受教育者造成心理震荡,但不能造成心理伤害,不宜批评过重,批评不公,要估计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要尊重人本性,要出于善意,坚持后补性,批评、惩戒之后做好后续思想工作。不仅导向性的、提升性的思想教育需要韧性,矫正一种错误思想也需要耐心。

对非常性思想问题的教育更多地考虑刚性,对日常性思想问题的教育更多地考虑韧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更宜柔性、韧性,思想教育要培养人们坚韧的个性气质。

刚性教育与韧性教育有互补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物都需要韧性、刚性互补,如人之有筋有骨,即有韧性有刚性。只有刚性没有韧性,容易断裂;只有韧性没有刚性,难以挺立。

总之,思想教育需要刚性,也需要韧性;需要坚定性,也需要意志力,需要刚性韧性的互补。因为单纯刚性,只重施教的正义性、必要性,忽视可承受性,容易出现因为急于求成而产生的教受关系的割裂,其施教过程可能出现的强制性粗暴性,也会造成对受者的心理伤害。而如果单纯讲韧性,也会造成教育效果反应迟缓的缺陷,陷入思想的模糊性。

3.思想教育的主调是韧性

中国人讲韧性,实际上是讲意志品格。大禹治水在外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千秋佳话;愚公移山精神成为千古美谈。在思想教育中,中国人素有“百年树人”的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教育、人才培育需要韧性的深切理解。

思想教育的本性是韧性。

善于尊重客体。思想教育虽然需要高标准、严要求,需要旗帜鲜明,但不能忽视思想教育要把对教育对象的尊重放在第一位。不管客体的思想问题有多大,都不可轻断其“不可救药”,不要轻易流露出失望心理。诚如苏轼所说,“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东坡全集·仁宗皇帝御书颂》)。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调整自身的施教内容、施教方法,在尊重客体情况下达到自身的教育目的。

善用潜在式、渐进式。思想教育要注重积累性,要善于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的目的,乐于付出水滴石穿的工夫;注重隐形性,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注重循序性,不浮躁,不求跨越,不急功近利。老子主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43章),即主张以柔克刚。认为上善若水,而水能摧毁万物,把以柔克刚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

不打破生产、生活的常序。这应该是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教育不应该打乱社会生活常序,不应任意停工、停产、停课“闹革命”,那样做会使人徒生反感,并会产生逆反心理。要把思想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渗透到非教育活动中去,使思想教育生活化,使受教育者在潜在性、隐形性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这样可以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觉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教育效果虽然不具有易显性,却具有累积性、稳定性。

不怕反复,不怕曲折。我们要懂得,思想教育的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思想接受中的反复是思想反思、思想比较、思想冲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只是习惯于一教即受,一讲即通,容不得半点迟疑与反复。我们要有毅力,对于思想反复、情绪起落,要给予信任,抱有信心,不要轻易断之为屡教不改。遇到教育挫折,不应遇阻而怯,游移动摇,意志薄弱,而要善于变通。

学会等待,富于耐心。思想教育者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教育人需要耐心与等待,即需要思想教育者的真诚,它表现为教育的恒心与毅力。受教育者的思想会有摇摆、反复、涨落,虽然不应回避矛盾,但也不宜急躁,要学会耐心等待,不急于求成。即使没有收到思想教育的即时性效果,也不能因此灰心,而应充分尊重受体思想接受过程的合理性,坚持思想教育的恒性力,潜心追求思想教育的慢性效果、后发效果、潜在效果、长期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客体思想接受的迟滞,也是一种慎重,是无可厚非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会坚持,从容应对各种困难与阻力。思想教育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种种干扰与阻力。在困难条件下,思想教育者应该努力做到不埋怨客体,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不停止自己的追求,遇阻不回,不失去思想教育的诚意与毅力,沉着应对,从容不迫,坚持思想教育的自信与乐观。同时不妨有些模糊性,雍容而进,避免激化思想矛盾。

更多地考虑可承受性。思想教育不能好高骛远,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踏踏实实,稳步推进,孜孜不已。要明确拒绝思想教育中的简单粗暴,把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力作为衡量施教内容轻重难易的主要尺度。注重教与受的弹性区,善于施教中的弹性操作。

4.韧性教育的价值与误区

坚持思想教育的韧性,在纵向上可防止教育过程中断,注重过程效应,较多地注意教育过程的细致性与科学性,有利于防止思想教育的浮躁、简单和粗暴。

坚持思想教育的韧性,在横向上可防止教受关系割裂,注重关系效应,高度重视营建教受共融互动的和谐关系对实现教育目标的价值。坚持韧性即对受体多一分关心、多一分尊重、多一分理性。

管子说:“攻坚则韧。”这是一个重要的兵法原理,也是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一些困难的思想问题、重大的思想问题,宜以韧攻坚,依靠思想教育者的耐心与诚意,以沉着坚定的意志力优势去化解思想矛盾。

历史的教训是,为了强化思想教育的力度,在思想教育中对思想的正误规定得过于严格,缺少弹性、灵活性。教育者自信度和权威意识太强,对是非判断常存生硬性、非适可性,甚至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依靠权力背景,运用整风式、运动式、封闭式开展强制性的思想教育,搞急风暴雨式的粗暴的思想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思想教育蜕变为整人,思想民主蜕变为思想专制,往往因此产生思想教育的负向作用,这是需要永远记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