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04

第4章 寻求教育目标的活力(2)

(4)思想教育要保持对保守意识的批判

思想教育本质上是革命的,而不是保守的,其本性是对未来的不懈追求,因而具有超越现实的品性,具有突破现实的要求,具有对现在还不存在的而必将出现的未来的设计、描绘与呼唤的责任,向人们所传递的是未来世界的吸引力和为之奋斗的价值,所表达的是思想教育要把人从现实世界推向未来世界、理想世界的巨大力量。

由于种种原因,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思想教育活动中,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既不合人心,也不合时势的迟滞保守思想,扰乱人心指向,阻碍社会进步。对此我们不能忽视,我们面前遇到的严重障碍是现有的东西与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应有的最大困难来自于现有,所以人们呼唤“请君莫奏前朝曲”。思想教育要坚持自身的战斗性,保持对各种保守思想的批判:要坚决批判只为今天尽力,不对明天负责的自杀行为;坚决批判满足已有,忽视应有的短视行为;坚决批判热衷于以历史的挽歌来阻挡时代潮流的犯罪行为;坚决批判只守旧不维新的保守行为;坚决批判对现有沾沾自喜,对未来无所用心的玩忽职守行为。

思想教育要有未来眼光,保持时代的主动,否则就是逆潮流而动而不自觉;思想教育要有锐气,就要坚持思想教育的超越性和战斗性。

(二)崇尚纯粹,崇尚丰富?

思想教育要以丰富的思想培养思想丰富的人,既要作政治方向度的追求,更要作真善美融合度的追求,要培养政治的人,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长期以来,在思想教育的理念中,一直存在着认识歧异:是追求纯粹,还是追求丰富?是单纯的政治方向度追求,还是人与社会的真善美融合度追求?这反映了思想教育者的不同思想境界、教育思路、认识视野,其科学性是需要甄辨的。虽然思想教育必须自觉地为政治服务,但不是单纯的政治行为,政治教育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内涵。思想教育应该拓宽思路,实现由单一性向丰富性的转变,为思想教育营建扎实的生活根基,思想教育所追求的不只是政治上的纯粹,更是思想上的丰富。

1.历史的反思

当我们静下心来梳理思想教育的历史轨迹时,可以发现,追求纯粹是传统思想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过去思想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善良意愿,往往无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无视思想内涵本身的丰富性和思想教育目标的多元性,总是以纯粹的教育去营建纯粹的社会,塑造纯粹的人,从而制约了思想教育的功能,导致思想教育苍白,思想教育活力萎缩。

首先,我们过去非常强调思想教育的纯粹性。从秦朝开始,人们就十分注重教育内容的纯粹;汉朝则强调“独尊儒术”,思想道德教育只能以“六经”为宗,以为“六经之外无学问”,断然拒绝“六经”之外的真理性存在,排斥“六经”之外先进思想的吸纳与扩散,结果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近代文明的产生,抑制了人们聪明才智的发挥与社会活力的张扬。

这种思想教育的纯粹性要求在苏联时期表现得更加充分,思想教育只能是政治教育,列宁曾经说过:“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斯大林更强化了思想教育的政治含量,于是逐步形成了苏联思想教育模式,其内涵是思想教育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即政治工作。方法也是单一化的,即运动式、灌输式、整风式。这是由其内外政治斗争相当激烈而复杂的历史环境决定的,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有效的,不那样做不足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难以顺利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建设,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目标、历史任务都随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应随之作时代性转换。可是由于斯大林过于自信,以至思想僵化,对生动的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麻木不仁,对时代的发展趋势未能作出灵敏反应,思想教育机制未能适时转型,思想教育目标未能及时延伸,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其后果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追求纯粹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全国人民不管是大学、中学、小学,不管是机关、工厂、农村,都只能共读一本“红宝书”,只能看“样板戏”,大搞“斗私批修”、“扫四旧”,把历史文化、资本主义文明统斥为封资修,扫进垃圾堆。思想教育未能对此冷静甄辨,甚至为极左思潮推波助澜。

其次,思想教育热心于营造纯粹的社会。苏联思想教育的目标是建设“纯社会主义”,强调与旧社会决裂,竭力宣扬“纯社会主义”的追求,结果造成制度的僵化,长时期丧失制度的活力而不能自觉。我国“文革”期间以“红”为纯,提出要建设红彤彤的天地,“全国山河一片红”,对红色以外的任何一种颜色统斥之为白色而加以排斥,要扫“四旧”,不让其存在。思想教育中强调“兴无灭资”,大搞社会改造,追求纯粹的公有制,并竭力宣传只有“一大二公”模式,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样板,否则都是“资本主义尾巴”而必须割除。

最后,思想教育培养纯粹的人。每个人都要“狠斗私字一闪念”,“党叫干啥就干啥”,“灵魂深处闹革命”,改造思想,不能有任何私心存在,只能灵魂纯洁。

思想教育只能培养政治人,排斥“革命接班人”、“驯服工具”、“螺丝钉式”之外的任何类型的人才,需要的只是愚忠和盲从的人,认真做学问的被批为“走白专道路”,知识分子被斥为“臭老九”,专家学者被斥为“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甚至连穿着也要单一化,造成思想教育中文化性的缺失。其实生活中真正纯粹的人是不存在的。

思想教育纯粹要求的结果是,单纯的教育内容,单纯的教育目标,单纯的教育方法,结果是失去了思想教育应有的活力,因而也就失去了思想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2.思想教育的本性是追求丰富

思想教育需要政治内涵的清晰与政治目标的坚定,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是主心骨,但思想教育孜孜不已所追求的是丰富,否则思想教育就会苍白无力,难有大的作为。

这是由思想内涵的广延性决定的。在思想教育的用语中,思想一词的外延是十分开阔的,不仅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概括在思想的内涵之中,而且物质生活等方面也可以从思想方面来认定。如果对思想内涵作狭窄理解,则意味着自动放弃需要思想教育加以积极影响的开阔领域。

这是由人的本性的丰富性决定的。人从拿起石块、树枝当工具以劳动维护自己的生存开始,看起来很简单只是为了生存,其实内涵就很丰富,一是告别了动物的行列,二是创造了人类的未来。人的本性不只是原始的丰富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被认定为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社会人,其实人本来就是内涵丰富的人,只不过社会的不同需要罢了。同时,人的个性具有丰富性,人的关系具有丰富性。人在世上生活,其自我感受是丰富的,其社会生活感受也是丰富的,也就因此形成人的内在思想的丰富性。人不是扁平人物,不是类型化人物,人是“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人需要追求内在的精神生活的充盈,这反映了人的内在尺度。

这是由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决定的。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的丰富化色彩越来越鲜明,这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的本性追求,理所当然是思想教育的目标。客观事物都具有非单一性,内涵越丰富越有生命力,我们面对的是富有活力的多元社会,社会生活蕴含丰富。我们不能把整个世界简化为一种政治关系或利益关系,生活世界比这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一个畸形的社会。而思想教育也已活跃在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要求思想教育内涵的丰富性,思想教育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不应滞留在某一特殊的领域,而不作广延性、丰富性追求。

思想教育的纯粹性追求必然导致思想教育的单一化,这会与人的生活丰富性追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受人们欢迎。

这是由思想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决定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是多元的,除了政治功能之外,还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不仅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更有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功能;有思想激励功能、思想矫正功能、思想调节功能、思想导向功能等等。因此,思想教育者的劳动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其劳动内涵与劳动效果都应该是丰富的。

这是由人的受教需要多向性决定的。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质点是真善美的贯通、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现在已从政治素质要求向全面素质要求方向发展,在科学中求真,在人性中求善,在生活中求美,在求真的科学严肃性中,求善的人性和谐中,求美的生活愉悦中,作自我贯通。人生的理想,即真善美的融合。真,即合科学性;善,即合目的性;美,即合自由性。人所追求的是做一个内涵丰富的人。教育者应在其教育活动中把自己人生美的理想融化于对象之中,化作代代相传的永恒。

因此,要拓宽思想教育视野,思想教育不应只是滞留于政治领域。要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内涵,避免单一乏味;要丰富思想教育者的角色内涵,不只是政治型,还应是专家型、务实型;要丰富思想教育的目标内涵,不仅关注社会,更要关注人生。

3.思想教育要实现从单一向丰富的转换

思想教育的丰富性追求是思想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我们要顺应人心所向,顺应时代趋势,实现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从单一性向丰富性的转换,以营建思想教育的活力,强化思想教育的张力。

(1)思想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传输,还是一种生活实践

思想教育要实现从理念化向生活化转化。恩格斯讲过:“如果它(按:指马克思所主持的《新莱茵报》)只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观点,不承认报纸的社会性,那它就成了沙漠中的布道者。”无论宣传还是教育,都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而应该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思想教育要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的丰富性,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丰富性,就显得苍白。而且思想教育本身是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服务的,我们党的思想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政治性追求,而是适应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需要的思想内涵丰富性追求,因此我们从来就注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

(2)思想教育追求的不仅是政治认同,更是政治文明

思想教育要实现从思想化向人性化转化。我们的时代是政治动荡的时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解读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特别是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参与欲、政治爆发力,特别是高校,是政治信息的集散地、政治敏感区,如果不从政治上去思考问题,思想教育就会十分苍白无力,也难以满足青年学生关心世界大事的心理需要。思想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人们有清晰的政治方向度,获得政治同体感的满足,从而强化其以才报国、为国图强的意志。

思想教育的本质性特征是其政治性,然而政治内涵本身是丰富的,思想教育既要为政治服务,更要推进政治文明,既追求社会性的政治认同度,更追求政治文明的提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政治上求真,即合科学性;政治上求善,即合价值性;政治上求美,即合和谐性。政治只有科学,合客观规律,坚持政治理性,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政治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愿,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政治只有做到上下和谐,反映人们意愿,才能得到人们的积极回应。因此,思想教育不能只注重社会上层的政治指向,更要注重社会下层的政治意愿;不能只注重人的政治义务,更要注重人的政治权利;不能只注重大群的政治规范,更要注重小我的政治自由。总之,如果我们把思想教育的目标狭窄化了,那是思想教育功能的自我萎缩,那样就会丧失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

(3)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狭义的政治行为,更是广义的文化行为

思想教育要实现从政治性向人文性转化。思想教育所代表的是先进文化,因此,我们不能只注意到思想教育的政治品位,而忽视思想教育的文化品性。

思想教育活动应放到开阔的文化背景中去展开,所体现的是先进文化的追求。

正因为政治、思想、道德与文化相融的密切关系,所以思想教育要顺利,要有效,就要力求政治与文化的契合,力求思想教育中文化含量的强化,要依托于政治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来进行。因此,必须改变思想教育的政治单一性,我们应记取历史教训,防止因为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中的文化性的欠缺而造成内容简单化、方法僵硬化、目标单一化的不良后果。例如思想教育的内容缺少文化品位,干巴巴,言之无物;思想教育的态度缺少文化品位,照本宣科,装腔作势,一本正经;思想教育的语言缺少文化品位,味同嚼蜡等等。思想教育缺少文化品位,即缺少人性,缺少弹性,因而也就缺少活力,缺少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