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05

第5章 寻求教育目标的活力(3)

(4)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政治人,更要注重培养思想内涵丰富的人

思想教育要从规范化向个性化转化。人的本性是丰富的,有说是政治人,有说是经济人,有说是文化人,反正各种认定都有,可是哪个认定都未必是科学的,这本身说明人对人自身认识上的不断探索与进步,也说明人本身确实是丰富的而并非单色调的。诚然,思想教育要培养政治人,培养灵魂高尚的人,毛泽东同志在其《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教育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所说的“纯粹”是指“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指政治上的纯粹,灵魂上的纯洁,这是指对人民、对革命的献身精神,这是共产党人所应追求的道德境界、人格目标。

思想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丰富的人,即具有融真善美于一身的思想道德的境界,这是思想教育的目标。《庄子·知北游》中说:“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美”与“理”关系密切,“原美”才能“达理”。一种真理的确立需要借用美的因素。因为美本身是真的。黑格尔《美学》中说:“美是理念。所以从一个方面看,美与真是同一回事,也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人应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统一,由于教育和环境的缺陷,使人存在内涵的偏缺。人所追求的应是个性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崇高的人,自由的人。人的差异也主要表现为内心世界丰富性的差异。一些人平庸、放任、野蛮、专横,这些都是内在浅薄的不同表现。中国人从来倡导“转益多师”,所追求的是丰富自我。儒家追求“外圆内方”,道家追求“被褐怀玉”,是一种丰富;追求平凡中的伟大,伟大中的平凡,是一种丰富;弥勒佛“大肚能容”、“开口常笑”,也是一种丰富。胸怀开阔是丰富,思维深邃是丰富,内涵丰富才能理解世间万象。人都追求真理,其实所追求的是自身的丰富,人正是在真理追求中获得自身全面而丰富的内涵,人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三)追求精确,追求美好?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人是以人的尺度、人文精神、艺术方式面对生活的。思想教育在于寻找人性美。

追求精确的心理是工业革命中培养起来的,人们用数学方式投入生活,却导致把精确与美好对立起来。其实精确本身应该是一种美。黑格尔讲过:“理性的最高行为是一种审美活动。”数学家哈代说得更明白:“如果数学有什么存在权利的话,那就是只是作为艺术而存在。”数学家波莱尔也说过:“数学也是艺术,……只有美学标准才是它的起源与最终鉴定者。”这是说,即使是数学,它的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权利也是艺术的、美好的。现在教学中提出数学方式生活化,这是可以的,所追求的是科学的人性化,但如果推行生活方式数学化,则把数学方式作为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思维方式。如果这样则会遇到尴尬,是不可取的。

其实,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科学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即一学做事,一学做人。因此,在思想教育者的心目中,人们也有两个需要,即思想的精确需要与思想的美好需要,美好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价值体验。

遗憾的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却常有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陷入精确与美好、数学与艺术、物与人的割裂而不自觉,这是需要我们作深层次反思的。

1.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这个观点清楚地揭示了美好在人的生活中的目标价值。很多思想家、艺术家也都注意到这种规律性的存在。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看出,人本身是精神艺术品,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也按照善的规律改造自己,人的活动是艺术家的活动,许多时候人们是通过自身的审美享受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的。对此,席勒在《美育书简》中作出了富有深意的阐述,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美即自由,美是理性提升的必要通道,美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所传递的思想信息是超乎寻常的丰富,它使受体的思想接受成为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思想接受了,却没有失去心灵的自由;它可以诱使人们在思想接受的同时产生联想、创造的冲动,从而发现自身价值存在的满足。思想离开美好感受,即使再精确,其价值性也是有限的。其实思想矛盾越复杂,其精确度也越低,这是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的。

2.精确不是人认识事物的唯一追求

有人曾经举过一例,教师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水”,教师的评定是正确。另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教师的评定是不正确。

回答“水”是正确的,这毫无疑问,可是“春”的回答是更深层次的正确,它包含了美好的期待、丰富的想象,包含了对事物、对世界发展趋势的理解,包含了物我的融合。从思想教育角度上说,我们更需要的是后一种回答。于是我们不能不深思,人究竟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衡量世界究竟是用物的尺度,还是人的尺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的尺度反映客观世界的属性与规律,所追求的是合规律性、真理性;人的尺度反映人的需要与本质,所追求的是合目的性、价值性。如果说,物的尺度是外在的、客观的,那么人的尺度,首先是内在性的、主观性的,不完全是外在性的尺度;其次是超越性的,不完全是现实性的尺度;最后是能动性的,会随着期望的延伸而提升的。在思想教育中需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但应以人的尺度为基础,人总是按照人的尺度面对世界、面向生活,并因此构建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在思想教育中无论授与受都更多使用的是人的尺度,追求的是美好。那种见物不见人,只有物的计较而无人的宽容的教育方式,不应是思想教育的本性,更不可能是受教育者的意愿。

面对生活究竟是用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健全发展的两种精神。科学精神是以讲求实证为标志的求真求实、探索进取,我们崇尚科学精神,但无可否认的是,科学有太多的自信与偏见,在科学追求中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张扬,不能丧失人情味、人本性。而人文精神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科学与人文的碰撞,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尖锐化,经济发展的真实中人文精神的失落。思想教育是以人为起点与归宿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在于对人的现实的关注,在于合受教需要性。思想教育中所传递的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老子《道德经》48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说知识价值,不等于思想价值,知识追求有可能损害对于道的体悟。文艺复兴中的思想教育之所以影响深广,在于其以人文精神为旗帜,大力张扬人的伟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思想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人文精神,即更多的价值关怀。一次人生关怀,就是一次很有渗透力的道德示范,一次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不能保证自身的正确,不是天生的行善力量,近代科学给人们带来福利,也带来灾难,科学需要人文导向,单纯科学就会急功近利,导致实用主义。忽视科学精神会导致人们的迷信与盲从,忽视人文精神会导致人为物役,历史已发出了郑重的告诫。

生活本身是数学,还是艺术?生活是数学与艺术的融合,精确与模糊的异质同构。数学是理性的极致,艺术是感性的峰巅。艺术具有自由的本性,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体现,将其内在尺度体验与表述在客观世界上,是“我”的对象化。社会生活越丰富、越复杂,理论的精确度越低。在思想教育中过分追求精确,过分追求细化,就会导致思想狭窄、谨小慎微、步履维艰。生活的本质是美。

一种思想的接受需要美的感受。邓小平提出不要在分清资与社的大是大非上花太多的精力,就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生活不是数学而是艺术,不都是能用数学方式解决其复杂性的。在数学中1加1等于2才是正确的,而在生活中1加1大于2或小于2才是真实的,才是我们追求的。

思想要求的精确传递不是思想教育的唯一目的,人们需要的是追求真理与追求幸福之间的平衡,精确与美好的融合。

3.思想教育追求的是美好

从深层次看,思想教育不是执着于精确追求,相反在孜孜不已地追求美好,表现得很有弹性。

(1)合理想性的美

人生需要求真,也需要想象。理想的美在想象之中,因为其中有一种“可能”的召唤力。人类社会存在着多种理想,“大同世界”、“天国”、“共产主义”,至今还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仍然是人们美好的期待,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动力与目标。可是有谁能把这些理想社会讲得很精确?都只是一种描述而已。人们对未知的推测,对未来的预见,虽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却是一种美好的期望。理想社会是模糊的,现实社会是清晰的,人们却往往善于以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来消解对现实的非意愿性和欠缺感,以理想社会模糊现实社会;理想的美好就在想象之中,越是难以精确描述,越显得美好,理想的是非现实的,却具有更强的诱引力。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精确而放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放弃心中美好的期待。人们的想象反映了人们思维的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教育是一种技巧,要善于留下想象空间,诱发想象力参与。着名的音乐、绘画、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其能向受者展示巨大的想象空间,唤起人们对美的想象力,从而强化其思想的渗透力。

(2)合价值性的美

对思想教育,人们需要真理性感受,更需要价值性感受。人们在接受思想教育时,更关心的不仅是对其认知释疑中的真理感如何,更是对其实现自我的价值感怎样。然而,人们对价值性的感受是有差别的,而且是有相当大的弹性的,很难说是精确的,但美就在人们的价值性体验之中,在合意愿性、合目的性的满足之中,在施教需要与受教需要的贯通之中。思想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只有使受教育者产生其价值感受,才能引起美的愉悦感,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积极关注与热情回应,才能产生满足性的心理共振。

(3)合模糊性的美

生活需要精确也需要模糊,任何美好都有几分模糊,模糊是人类智能活性的体现,因此,思想教育中不妨有一定的模糊性。今天,年轻人的梦想是多方面的,是流动的,是美妙的,也是朦胧的,美妙的梦想正是在朦胧中透射出吸引人的魅力。如果说工业革命时期需要精确,需要用数学方式来生活,以为经得起量化的生活才是生活,那么现在生活中人们更需要的是人本意识,这是人的主体性凸现的时代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模糊是社会生活的固有属性,没有模糊性,恐怕人一天也生活不下去,思想教育也难以健全展开。模糊有容错性模糊、延缓性模糊、中介性模糊、质界性模糊、过程性模糊等,在思想教育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例如对思想状况的模糊认定、模糊处置、模糊导引、模糊控制,对思想信息的模糊传递、模糊分析、模糊评价等,往往能达到美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还有模糊的精确性,正是思想认识和思想传递的模糊性加强了对思想深层结构把握的精确度,正是这种模糊性彰显了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深厚性、复杂性、合理性,加深了人们对思想内涵的领悟与探求。人对客观世界反应的间接性、概括性,也只能依赖模糊性思维去把握。

(4)合大度性(和谐)的美

教育者是需要大度,还是需要严谨?是需要不拘小节,还是锱铢必较?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创造?思想教育不宜作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要扩大中间区,扩大容他范围,充分认识不确定性的价值,忌作极化认定。俗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意思是说,俗人斤斤计较于现实存在物,生活平庸;而道家超越现实存在物,不计较得失,反而享受生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即是说为人应该大度,心宽则天地宽。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教育要容错、容异、容后,从大处着眼。教育者虚怀若谷、宽宏大度的气量,就是一种教育魅力的展示,就是一种吸引力。大度是一种相融性,可以拓宽人们的思维空间,以唤起情感共鸣,从而有利于强化思想教育的张力场。人们往往在人性美的感受之中,自觉放弃心理防线,乐于接受思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