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服务区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是所在地区规模大、层次高、实力强的文化事业集团,它对区域文化的提升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高级人才,提升区域文化整体素质
在一个地区内,区域的文化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各个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每年都能为当地社会输送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还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这些广泛的专门人才必然与城市各行各业发生广泛的联系,从而全方位地向区域渗透,促进区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曾被朱镕基总理称赞为“湖南的骄傲”的吉首大学,办学48年来,共培养了5万余名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扎根湘西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据湘西自治州2006年统计,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各条战线的吉首大学毕业生达3万余人。其中,占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的60.87%,占全州医疗卫生人员总数的46.9%,占行政事业单位科级干部总数的45%和县处级干部总数的55.4%。学校的毕业生在湘西被誉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级专门人才。区域高校的文化功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二)发挥教育功能,推进区域文明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已经走出了“象牙塔”的狭隘领域,高校成为更广泛地增进人们的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综合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心。高校通过多层次、多学科、多对象的成人继续教育,不仅能满足各类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使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能满足一部分待业人员、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增加生活情趣。此外,高校文化的高层次性使其具有超越世俗文化的特点。高校举办的音乐会、展览及报告会等活动,常以清新高雅的方式、健康活泼的内容,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发挥高校文化理性品格所具有的匡正时弊的作用,克服世俗文化即时、感性、躁动、沉迷的倾向,促进区域文化健康发展。
(三)完善服务功能,升华区域文化形象
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形象就是区域的“名片”,决定区域的吸引力,已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高校专家教授以卓越的见解为区域建设和发展把脉,高校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独特的先进装备为后盾,为社会提供各方需要的信息咨询服务,是大学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大学中有1/3的教师从事过多种咨询活动。其中工程系的教师超过60%,商学系的教师超过50%。这些咨询活动不仅没有影响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反而使教学和科研更切合实际,更容易取得突破。此外,高校拥有大量科研、学术团体,可与区域内的各层次部门、团体开展协作,形成立体式社会教育网络,促进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区域高校是地方“人才、技术、成果、信息”的四大宝库,是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囊库,是地方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地方政府智囊库、思想库和信息源的地方高校,通过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技进步的潮流,加强对地方改革开放、城市文化建设、城市价值取向、各类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研究,迅速反馈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回答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积极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排忧解难和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成为地方政府不可缺少的“帮手”。
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力量的区域高校,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走向,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在保持和继续发展自身特色和专业综合优势的前提下,逐步设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学生成为文化产业方向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地方文化企业的合作,积极向娱乐、影视、旅游、出版等文化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转让现代科技文化成果,加速开发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不断增加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地方文化产业在国内甚至国外的竞争力。
四、独立学院服务区域文化功能的实现
独立学院一定要坚持区域服务优先的原则,积极融入繁荣区域文化、营造区域文化生态的进程。
(一)强化文化传承责任,推动区域文化生态发展
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一定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青一代,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维护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
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理应通过所具有的功能,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发挥文化优势,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留住传统文化的精神,优化文化生存空间。
高校能否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是决定一所大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独立学院能否“守土有责”,在区域文化生态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衡量其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之一。独立学院要从社会价值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认识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区域文化生态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转型对学校提出的新的要求,以自己的文化自觉和作为,引领社会文化转型,推动区域文化生态的发展。
(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文化示范作用
在诸多影响大学生成才的环境因素中,校园文化是最重要因素之一。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校园文化这只无形的手,指导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无论愿意与否,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然后,像一颗传播先进思想道德的种子,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发挥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所拥有的人才优势、社会责任感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兼容并包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当地文化的示范区。
(三)主动服务社会,密切与区域文化各要素的关系
1.发挥地方“知识库”、“思想源”的作用
独立学院要利用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能力和聚集知识、学术及各种思想与文化交汇的优势,深入研究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活动,研究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摩擦等问题。通过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传播科学思想,保护社会良知,创造出适应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产品,解决区域内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解答人们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引领地方文化潮流,不断推动先进文化建设。
2.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示范者和宣传队
独立学院要组织和倡导师生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参加地方文化建设活动,创造文化精品。一方面,要建成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的先进校园文化,并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榜样示范。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延伸到社会,让师生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服务社会。
3.实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明办学
独立学院作为新建院校,大学文化积累沉淀相对不足,更要打开门户,走向社会,借鉴吸纳一切可利用的理念、经验和资源。一是广邀各学科、各领域、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行家里手来校讲学,走访研讨;欢迎有益于学校教育产品、文化产品生产的理论在校内学术平台上交流、发表。二是在教育观念、体制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全方位开放办学,与有条件、有资源、有优势可利用的国内外高校、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积极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三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民主,包容个性、包容不同学术观点,鼓励和支持学术讨论、争辩,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大学氛围。
本章链接
柔性挂职鄞州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地处鄞州区,与鄞州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学院秉承与贯彻“名城+名校”的办学宗旨,整合各方科研与人才资源,积极为鄞州区政府与企业提供相应社会服务。2003年,学院与鄞州的欣达集团、通用塑机厂等企业共建科教合作基地;2004年,学院与鄞州的宁波华健股份集团共建医疗器械工程技术中心;2005年,学院编制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学院与鄞州区政府签署了区校全面合作协议,开创了由理工学院方派遣优秀教师赴鄞州区柔性挂职的方式探索区域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拉开双方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新篇章。
一、合作规划
学院通过内部系统协调、外部深入沟通,积极摸索一个具有实践与创新意义的政校协作体系,其主要规划与特征总结如下。
1.目标管理,整合再造区校协作管理与流程体系
在挂职与产学研过程中,对挂职目标与相应权责利等问题的模糊定义,是产学研难于建立长期、稳定、互惠合作机制的原因之一。因此,学院认识到成功区校合作首先应明确的是对区校协作活动目标的设定。只有通过清晰目标的设定,才能明确区校协作的具体方向、引导协作活动的目标制定、激励协作过程的人员与行为。通过区校与具体挂职双方深入沟通与研讨,学院与鄞州区政府制定了具体、共识的愿景与目标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挂职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制定了针对具体挂职的四维目标体系:挂职成就、个人成长目标达成、工作与服务满意度以及管理贡献。挂职成就维度指挂职双方在具体产学研成果、资政成果等方面的定量、定性目标;个人成长目标维度指根据挂职人员自身特点、专长以及定位制定的个人知识、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等各方面成长要素的目标;工作与服务满意度指挂职方对挂职教师工作态度、人际关系、服务水平等方面满意度评价目标;管理贡献指挂职教师从实践出发,积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对区校协作活动建设以及管理体系建设达成的协作目标。四维度目标与挂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挂职活动完整、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成为成功实现区校协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次,是对完成目标相应人力资源的匹配,在目标达成要求的基础上,学院通过全院公示、校内选拔、区校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积极保障目标达成的人力基础成为成功实现区校协作管理的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