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积极开展多层次信息服务
信息是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大多是经过简单加工或没有加工的原始符号。从全国范围看,各地市高校程度不同地开展了各类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主要是指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传播、交流、运用等方面的服务。与科技服务相比较,信息服务具有服务面广、服务形式灵活、受条件制约性低等特点。按照信息加工、整理、系统化的程度,信息服务可分为简单信息服务、一般信息服务、高层次信息服务等三个层次。简单信息服务的特点是信息的单纯搜集、传播、交流,只是信息在不同的主体以及空间位置的移动和转换,而信息的结构、组织形态没发生变化。如就业信息、留学信息的发布等。一般信息服务是指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条理化,容易被服务对象接受、利用。高层次信息服务是指对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深度加工,使其组织形态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定质的改变,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其类型包括高层论坛、学术会议、调研服务、广告策划、决策参考等。高层信息服务对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来说,是个相当重要的服务领域。独立学院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专业,对区域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和重大决策服务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四)拓展高校的教育培训功能
从传统意义上讲,高校的教育功能时间上局限于本、专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空间上局限于校园之内,对象上局限于特定年龄层。因而,必须拓展独立学院的教育功能,突破时间、空间和对象的局限性,建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发展网络及远程教育形式,对象上面向社会各年龄层次的求学者,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各种岗位培训、资格培训、技能培训和提高培训等,努力提高广大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节 服务区域文化建设
近年来,高校在区域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先进文化导向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且被广泛认为是大学的第四职能。独立学院要真正担当起区域文化发展的服务功能,就必须依据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挖掘服务途径,提高服务层次。
一、大学功能的演进:引领文化
大学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形态的演变,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是工人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将是知识分子。换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将承担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体的任务。基于这个现实,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根据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般共识,把大学的功能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应当承认,这种概括有其缘由,因为它涉及了大学教育的任务。然而,近来有研究者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从内涵上讲,这三项功能的概括并没有把大学功能更深层的、更本质的内涵包括进去。这是因为,脱离了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创新这些大学的本质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会成为给定知识和传递技能的工具性活动。因此,有人提出在上述三项功能之外,再并列一项大学的“引领文化”功能,这是对高等教育功能的新拓展,受到人们关注。
二、大学文化功能的内涵
大学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它包含众多学科领域,集精神建构、学术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成为新文化的孵化器。它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大学不断促进探索和争鸣,激励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学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与政治、经济相比,文化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影响更为广泛。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知识为中介,直接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相关联,进而影响社会的物质生产、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体现在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即大学除了具有文化继承、传播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有着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的特殊功能。
(一)文化保存和继承功能
文化保存和继承功能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文化保存是指以物质、文字、语言等为载体,使人类文化得以存在。文化继承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教育的这两大功能密切结合,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递文化的途径也日趋增多。人们不仅可以从学校还可以从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以其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学习计划以及科学的学习目的,在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继承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大学所传递的文化,除了与其他教育所共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高层次
一方面,从课程来看,大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大学的课程是高深文化的凝聚体。大学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其内容必然是基础文化的深化和精粹。另一方面,从教育对象来看,高校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智上都已经成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知识的熏陶,他们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使外在的学习行为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判断。此外,高等学校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它代表了社会最先进、最具先导性的文化方向,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导向作用。
2.专业化
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大学就不可避免地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从目前来看,各国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实行分科教育,学科专业通常被分为三大类: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知识逻辑紧密、系统有序,而人文教育能够培养个体和谐的人格。因此,大学专业化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3.系统化
大学传递的文化是经过选择、整理之后的具有条理性、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既是对前人先进文化遗产的继承,又是后人综合、归纳能力的体现。
(二)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
文化传播和交流都是空间的文化流动过程。文化传播指的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扩散过程,具有单向性的特点。文化交流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扩散的过程,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历史证明,文化传播和交流可以通过如教育、经济、艺术、体育、宗教、战争等许多领域进行。但是,大学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
1.大学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推动力
一种文化能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吸纳,必须让这种文化的语言、文字和内涵为另一种文化所理解,使双方能够在彼此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不少国家只在大学阶段才正式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因此,大学就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借助于大学工具,使人们熟练掌握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而促进文化交流的例子很多,日本明治维新就是极好的例证。
2.大学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料,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高校教师作为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特殊群体,既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又从事专业科研工作,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中介。各国高等院校互派教师进行考察访问、讲学也是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学生,则是各种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国商代“卜辞”就曾记载着当时的邻国派弟子到殷上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埃及的宫廷学校当时也招收一定数量的外邦留学生。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学生交流更是频繁,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吸收。
3.大学是深层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C.Kluckhohn)于1949年首先提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概念。前者是指外在形态的文化和活动性的文化,如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等,属于较浅层的文化。而隐性文化,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科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等,则属于较深层次的文化。只有通过大学,隐性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传播。高校素来是人文精神的家园。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成为当时文化的策源地,令民主和科学两大理念深入人心,就是隐性文化传播的有力佐证。
(三)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或排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文化本身来说,文化分为本体文化和异体文化;从文化内部来说,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分。如何有效地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又保持本体文化的稳定,既保证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又使亚文化成为激活主流文化的策动力,都是大学在文化选择方面的难题。
对于大学而言,有价值的文化资料并不一定是有价值的教育资料,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高等院校对教育资料的取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隐性文化的选择。只有把客观的、形式上的文化有效地进行选择提炼,转化成能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能够及时内化的文化,才是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在遵循文化选择原则的同时,大学的文化选择过程也表现出其自身特点。
1.自主性
大学的文化选择过程呈现出较大的自主性,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尽管大学的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无法随意更改,但高校教师在课程安排方面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教学的内容、教材、方法,而且在讲课与科研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传授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由于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善于反思,因而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观念,提高自己选择文化的自主程度。
2.时代性
大学选择的是高层次文化,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同步关系。古代的教育内容重在修养身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偏重于内心的“思”,其客观原因是交通的限制,难以关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情况。而当代教育的内容逐渐增加了科学性和技术性成分,偏重于实际的“用”。这一文化的历史变迁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始终坚持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新的教育媒体不断涌现,不仅文化选择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而且还可以运用高技术含量的物质载体增强文化传播的时代性。
3.丰富性
大学集中了大批科研精英,他们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重视介绍新的科学知识、新的学术流派、新的学术观点。学校还通过校际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扩大师生文化视野,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文化样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格局。
(四)文化创新功能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核,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不同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融汇乃至碰撞和冲突。大学的职能、国际化趋势,使大学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大学国际化趋势以及在文化交流、接触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大学在文化创新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大学创新文化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大学创新文化的途径在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21世纪大学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广泛开展创新教育,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训练思维意识,更需要经过科研活动来进一步开发、运用、巩固其创造性,使创造型人才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不断超越旧知识,创造新文化。高校承当着大量开发性的研究课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机会。
2.大学创新文化的主体是创新型的教师和学生
培养人离不开教师,尤其在高等学校,教育者创新素质的高低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质量的教师带来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站在高科技阵地的前沿,了解当前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上去。高校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才能勇敢探索,学会如何学习。而事实上,正是这些教师和学生,将其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以文字资料或物化的形式呈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人的精神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文化类型。
可以说,引领文化正在成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它与大学其他三大功能密切相关、互相配合、互为支撑,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