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理生理学考试指南
49344600000009

第9章 休克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严重积压伤

B、.大量失血

C.脱水

D.烧伤

E.感染

2.一次性快速失血一般达到机体总血量的多少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A.15%

B.20%

C.25%

D.30%

E.35%

3.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

A.小动脉收缩

B.小动脉舒张

C.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D.心输出量明显减少

E.交感神经功能异常

4.下列血管源性休克不包括()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失血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

E.败血症休克

5.常见的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因素不包括()

A.剧烈疼痛

B.高位脊髓麻醉

C.中枢损伤

D.血容量减少

E.血管运动中枢抑制

6.休克早期下列哪项变化不存在()

A.微动脉收缩

B.微静脉扩张

C.后微动脉收缩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E.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7.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

A.静脉血管收缩而使回心血量增加

B.动-静脉吻合支关闭使回心血量减少

C.血液的重新分布

D.肾脏重吸收钠水增加

E.组织间液回流增加

8.失血性休克I期,病人不会出现()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皮肤花斑

D.脉压减小

E.血压骤降,略低或正常

9.下列关于失血性休克I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血压经过代偿维持正常

B.代偿过度血压明显上升

C.血压无明显下降

D.血压正常

E.血压可以骤降,经微循环变化代偿后逐渐回升,甚至可达正常

10.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不包括()

A.酸中毒

B.儿茶酚胺

C.局部腺苷堆积

D.血液流变学改变

E.内毒素作用

11.休克Ⅲ期微循环的典型变化特点是()

A.微血管收缩

B.微静脉舒张

C.微血管平滑肌麻痹

D.微动脉舒张

E.血黏度降低

12.检测休克病人补液量如何的最佳指标是()

A.尿量

B.血压

C.脉搏

D.中心静脉压

E.心搏出量

13.下列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急性心肌炎

B.严重心律紊乱

C.大面积心肌梗死

D.心包填塞

E.充血性心力衰竭

14.下列哪项不是休克肺的主要表现()

A.进行性低氧血症

B.呼吸困难

C.严重高碳酸血症

D.发绀

E.肺部有湿性啰音

15.发生难治性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

A.酸碱平衡紊乱

B.肾功能衰竭

C.心功能不全

D.DIC

E.肺水肿

16.休克早期的心脑灌流量改变特点为()

A.无明显改变

B.明显增加

C.明显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E.先增加,后减少

17.下列哪项不是微循环淤血期的表现()

A.血压降低

B.表情淡漠

C.皮肤发绀

D.脉压增大

E.尿量减少

18.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A.AG 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 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19.休克初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20.休克期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B.急性心功能不全

C.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D.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E.微循环淤滞

21.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

B.脑

C.肾

D.肺

E.肝

22.目前认为休克期微循环后阻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流变慢

B.血浆黏度增大

C.红细胞聚集

D.白细胞贴壁

E.血小板黏附聚集

23.下列体液因子中哪一类主要起扩血管作用()

A.血管加压素

B.血管紧张素

C.前列环素

D.血栓素A2

E.白三烯

24.高动力性休克常见于()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25.关于休克补液原则正确的是()

A.失多少,补多少

B.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C.需多少补多少

D.根据血压确定补液量

E.补液量宁多勿少

26.严重烧伤的晚期主要引起()

A.低血容量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27.休克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A.扩张小动脉

B.扩张微动脉

C.扩张后微动脉

D.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E.扩张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28.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心室前负荷过重

C.心肌耗氧量增加

D.酸中毒与高血钾

E.MDF的作用

29.休克早期发生的少尿是由于()

A.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B.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E.功能障碍与肾小管坏死并存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30.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是()

A.失血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31.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

A.创伤性休克

B.失液性休克

C.烧伤性休克

D.冷休克

E.暖休克

32.过敏性休克治疗首选()

A.缩血管药

B.扩血管药

C.输血输液

D.盐皮质激素

E.心得安

33.剧烈呕吐和(或)腹泻可以引起()

A.创伤性休克

B.失液性休克

C.烧伤性休克

D.冷休克

E.暖休克

34.休克晚期()

A.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

B.毛细血管内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C.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微血栓形成

D.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毛细血管血流增多

E.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处于平衡状态

35.休克淤血缺氧期属于()

A.代偿期

B.不可逆性失代偿期

C.失代偿期

D.难治期

E.可逆性失代偿期

二、填空题

1.多种原因都可导致休克的发生,但其发病环节主要为:____,____,____。

2.休克发病的中心环节是____,以至重要组织器官____和____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3.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____状态,____ 大量释放入血,皮肤、肾、腹腔内脏等小血管发生强烈____。

4.实现正常的组织灌流量需要三个基本环节:____,____、,____。

5.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为:____,____;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为:____,____。

6.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为:____,____。

7.在休克病人治疗中,除心源性休克外,____ 是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流的根本措施。

8.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表现为:____;____、;____。

9.休克按照血液动力学特点可分为:____,____。

10.烧伤性休克发生早期与____和____有关,晚期易继发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三、名词解释

1.休克

2.低血容量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休克肺

5.休克肾

6.自身输液

7.自身输血

8.多器官功能衰竭

9.冷休克

10.暖休克

四、简答题

1.休克按病因可分为几类?试各举一例。

2.简述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机制。

3.简述“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的发生机制和代偿意义。

4.动脉血压是否为判断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为什么?

5.休克早期为什么病人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速,尿量下降?

6.简述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机制。

7.为什么说休克和DIC互为因果?两者有什么关系?

8.休克时细胞有哪些代谢障碍?

9.为什么说补充血容量是抢救休克的重要措施?如何判断补液量是否充足?

10.简述休克的防治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 、2.B 、3.D 、4.C 、5.D 、6.E 、7.A 、8.C 、9.E 、10.B 、11.C 、12.D 、13.E 、14.D 15.D 、16.A 、17.D 、18.A 、19.B 、20.E 、21.C 、22.D 、23.C 、24.D 、25.C 、26.B 27.E 、28.B 、29.B 、30.D 、31.E 、32.A 、33.B 、34.C 、35.E

二、填空题

1.血容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血管床容量增大

2.微循环灌流障碍、功能代谢、组织结构

3.兴奋、儿茶酚胺、收缩

4.血量充足、血管床容量正常、心泵功能正常

5.少灌少流、灌小于流、少灌少流、灌大于流、不灌不流

6.维持正常心脑血液供应、维持正常血压

7.补充血容量

8.糖酵解加强、能量生成减少、钠泵失灵,局部酸中毒

9.高排低阻型、低排高阻型

10.低血容量、疼痛、感染

三、名词解释

1.休克:休克是指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量严重不足,从而引起细胞损伤和重要脏器功能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情况。

3.心源性休克: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严重心律紊乱等情况可引起心输出量锐减导致的休克称心源性休克。

4.休克肺:如果休克持续较久,病人肺组织可出现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肺不张、血栓形成以及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等病理变化,称为休克肺,临床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又叫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5.休克肾:休克时伴发的急性肾功能障碍,表现为少尿、酸中毒、高钾、氮质血症等,称为休克肾。

6.自身输液:休克代偿期由于缩血管物质大量释放,使毛细血管前阻力显着增加,毛细血管内压降低,因而有较多的组织间液回流入毛细血管,致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加的代偿措施,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7.自身输血:休克代偿期由于由于缩血管物质大量释放,使容量血管及肝脾血库收缩,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致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加的代偿措施,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8.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在严重创伤、休克或严重感染时,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系统相继发生功能衰竭。

9.冷休克:又称为低排高阻型休克或低动力型休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湿冷,皮肤苍白,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是心输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增高。

10.暖休克:又称为高排低阻型休克或高动力型休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温暖,皮肤潮红,血压充实有力,血压降低,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是总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增高。

四、简答题

1.按病因可分为: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举例略。

2.休克早期微循环的主要特点是: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总外周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使大量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处于少灌少流。血液流经直捷通路或经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迅速流入微静脉,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故该期又称缺血性缺氧期。由于前阻力血管比后阻力血管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故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微循环血液灌注量急剧降低,组织缺血缺氧。

3.休克时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引起容量血管收缩,肝储血库收缩,从而使回心血量快速增加,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这种代偿起到了“自身输血”的作用。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从而增加回心血量,这种代偿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

4.动脉血压不能作为判断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因为有些休克的发生可由原始病因直接引起细胞损伤而致,此时可无动脉血压变化;另外休克早期由于各种代偿机制虽然可使血压维持于正常范围,但组织器官已有明显的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再有,部分休克患者经抢救治疗后血压虽已回升,但可出现组织器官的再灌注损伤,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5.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使①皮肤血管收缩,通过皮肤血流量下降,故面色苍白;②四肢皮肤血管收缩,通过四肢皮肤血管流量下降,表现为四肢冷;③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潮湿;④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脏受体,心率加快,表现脉搏细速;⑤肾脏血管收缩使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降低,出现尿量减少。

6.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前阻力血管松弛,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大量真毛细血管开放,微循环灌大于流,血液淤滞于真毛细血管网。发生机制:①酸中毒降低微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导致微血管扩张;②局部组织胺、腺苷、H+、K+等物质堆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③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微循环血流缓慢、泥化、淤滞,进一步加大了毛细血管后阻力;④内毒素引起血管扩张和持续性低血压。

7.DIC可引起休克,休克亦可引起DIC,两者互为因果。休克时:①缺血缺氧性酸中毒,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内毒素作用或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均可激活凝血系统;③微循环障碍,血流速度变慢,血黏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和肝功能受损,机体清除毒物能力降低,进一步促使DIC发生。DIC发生:①广泛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减少;②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③补体及激肽系统激活和FDP 大量形成,造成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高,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这些因素可加重休克的进展。

8.供氧不足而酵解加强,能量不足而钠泵障碍,胞膜损害,局部酸中毒,线粒体损害和溶酶体变化。

9.补充血容量是提高心输出量和改善微循环灌流的根本措施,也是适当选用血管活性药物、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补液的原则为“需多少,补多少”。补液量是否足够可根据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楔压是否升至正常范围来判断。

10.①积极防治休克的原发病,去除休克的原始动因,如止血、控制感染、镇痛、输液等;②纠正酸中毒;③补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④充分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⑤防止细胞损伤;⑥使用体液因子拮抗剂;⑦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宋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