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理生理学考试指南
49344600000010

第10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DIC时血液凝固障碍准确的表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纤溶活性增高

E.血液凝固性降低

2.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组织因子入血

C.异物颗粒大量入血

D.内毒素血症

E.血液高凝状态

3.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这主要是由于()

A.微循环血流淤滞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胎盘功能受损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

A.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D.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E.纤溶系统活性减弱

5.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凝血因子Ⅹ被激活

E.直接激活凝血酶

6.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

A.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C.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E.凝血酶生成增加

7.下列哪项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血小板大量减少

C.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D.微循环障碍

E.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

8.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C.血小板的损伤

D.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白细胞的破坏作用

9.下列诸因素中哪项是引起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管通透性增加

B.血小板减少

C.继发性纤溶亢进

D.纤维蛋白原减少

E.凝血酶减少

10.DIC时产生的贫血属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11.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

A.PAF

B.纤维蛋白单体

C.PF

D.FDP

E.MDF

12.影响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

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

C.妊娠末期易发生DIC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

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

13.在DIC病理过程的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

A.凝血系统的活性远大于纤溶系统活性

B.纤溶系统的活性大于凝血系统的活性

C.激肽系统被激活

D.凝血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被激活

14.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等产科并发症易发生DIC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B.血小板因子3(PF3)的释放

C.红细胞素的释放

D.大量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入血

E.以上都不是

1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

A.独立疾病

B.临床症候群

C.病理过程

D.体征

E.症状

16.代偿性DIC主要表现为()

A.凝血物质生成超过消耗

B.凝血物质消耗超过生成

C.凝血物质生成与消耗相平衡

D.凝血与纤溶程度相平衡

E.凝血系统与激肽系统功能相平衡

17.宫内死胎是通过()

A.激活凝血因子Ⅻ 而引起DIC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DIC

C.血小板聚集、释放而引起DIC

D.RBC 大量破坏引起DIC

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引起DIC

18.FDP()

A.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B.水解纤维蛋白原

C.激活纤溶酶原

D.水解凝血因子Ⅲ

E.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19.中性粒细胞受损,诱发DIC的原因是()

A.释放大量蛋白水解酶入血

B.激活因子Ⅻ

C.释放组织因子

D.释放大量磷脂入血

E.直接激活凝血酶原

二、填空题

1.DIC的特征是____。

2.DIC的主要形态学变化是____。

3.DIC引起的急性肾上腺坏死,称为____综合征。

4.DIC引起垂体的坏死,称为____综合征。

5.DIC根据它的典型的病理过程,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三期。

6.____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____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7.引起DIC的常见病因的类型有____、____、____和____。

8.DIC的表现有____、____、____和____。

9.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

三、名词解释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0病理生理学考试指南

2.裂体细胞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四、简答题

1.简述DIC的临床特征。

2.简述DIC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

3.简述DIC患者引发休克的机制。

4.产科意外为何易引起DIC?

5.简述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E 、3.B 、4.C 、5.B 、6.E 、7.D 、8.B 、9.C 、10.D 、11.D 、12.D 、13.E 、14.D 15.C 、16.C 、17.B 、18.A 、19.C

二、填空题

1.凝血功能失常

2.微血栓形成

3.华-佛

4.席汉

5.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6.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凝血因子

7.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8.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三、名词解释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致病因子激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形成广泛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的一个病理过程。

2.裂体细胞:在DIC出现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涂片中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在DIC早期,由于微血管腔内存在纤维蛋白丝形成的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引起红细胞破裂。

四、简答题

1.①出血;②休克;③器官功能障碍;④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①凝血因子、血小板大量消耗而明显减少;②继发性纤溶亢进:DIC后期,纤溶酶原被激活,使得纤维蛋白被降解;③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形成:可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酶作用。

3.DIC可引起休克:①回心血量↓:a.微血栓阻塞微血管;b.出血;c.微血管通透性↑。②冠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心功能障碍;③外周阻力↓:a.激肽↑;b.补体↑;c.FDP↑。

4.①产科意外时,损伤组织或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②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孕妇随着妊娠周期的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逐渐增多,胎盘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妊娠末期表现最明显。

5.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清除能力↓;②肝功能严重障碍:使凝血、抗凝、纤溶过程失调;③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孕妇和机体酸中毒病人;④微循环障碍;⑤不恰当应用纤溶抑制剂(如6‐氨基己酸),过度抑制了纤溶系统,导致血液黏度增高。

(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