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农业推广的重要地位
5.1.1农业推广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依赖农业科技、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每年都有大量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涌现。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广为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而农业技术推广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桥梁。农业推广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所占的地位不容忽视,其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1.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认为,农业部门中自然资源禀赋,导致传统农业停滞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而收益率低下,就使农户不可能增加农业储蓄和投资,不增加投入,也就无法打破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寻找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这种生产要素无疑就是加快科技发展,实施科技兴农,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
1.依靠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在三大产业中,农业的风险较大,素以“弱质性”见称,这是因为农业的抗自然风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均较低。
(1)自然风险。农业生产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繁育的自然规律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命有机体的生长、繁育能力大小和质量高低,与外界自然环境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收成,而这些自然因素在年际和区域之间变化较大,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商品,需要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常常滞后于生产者依据当时市场需求做出的生产决策。待产品产出后,市场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大部分农产品是生命体,鲜活、易腐、不耐储且储存费用高,因而市场风险的考验是非常严峻的。
综观人类发展史,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是人类摆脱自然控制,不断走向自立的根本保证。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而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的提高同样也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出,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增强等,都不能离开科技进步。
2.依靠科技兴农,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现有13多亿人口,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约22%,而我国拥有的耕地面积则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城市化、工业化的盲目扩张,以及土地沙漠化的侵害,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掠夺。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与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不断削弱的粮食生产能力,已形成了一对亟待解决的矛盾。要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方面应该加快对农业科技新产品的研制、提高农业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产出率,另一方面应该合理施肥,科学耕作,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出率。所以,科技兴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出路,而合理安排土地资源更是刻不容缓的事。
3.依靠科技兴农,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否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取决于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则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存在着品种少、质量低的状况,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仅以价格优势取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国内劳动力价格及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低廉。从长远来看,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质量才是持久的生命力所在。而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唯有依靠科技投入,面向国际市场改良已有品种,研制新品种,推动农产品结构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5.2农业推广存在的困难
农业技术推广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较多,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科研成果转化成农业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力度、效果以及转化率都不够理想,转化后能形成产业化规模的更是少得可怜,导致我国农业整体的科技运用进程缓慢,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薄弱环节。
5.2.1农业推广队伍缺少战斗力
农业推广队伍,即技术的传递者,位于农业科学技术传递链的起始端。他们的战斗力情况,包括人员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结构等,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速度和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但当前,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尤其是基层农业推广队伍明显存在着缺乏战斗力的现象。
1.农业推广队伍的人员配置不合理
(1)农业推广人员配置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却并不强大,平均每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发达国家的1/5,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业劳动力的技术需求。
(2)农业推广队伍的后备人才库空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需要野外作业,直接和土壤、作物、农民打交道,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宁愿改行做别的工作,也不愿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出现了断层和老龄化现象。
2.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总体技术服务能力较弱
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农业正走向多样化,这要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配置也越来越多样化。农民不仅需要大众农产品的生长繁育过程中的栽培、养殖、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更需要小品种农产品的种养技术、非农作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新知识、新技术的辅导,还需要农业经营管理、市场把握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而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比较单一,知识结构老化,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对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和推广能力显得力不从心,服务功能严重减退。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技推广的力度,使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要求偏低,只需“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使大量不具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素质的人员被录用。第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第三,由于农技推广部门工作艰苦、待遇偏低,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青年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3.多头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机构合并后,地方上的乡镇农技站基本被撤销,人、财、物均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乡镇往往不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事业发展。他们不但没有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还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与大量的乡镇政府中心工作,这分散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精力,影响了他们对农业工作的热情。而县(市)级农业部门仅负责他们业务上的指导,不参与行政管理,造成农业技术推广管理脱节,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影响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5.2.2政府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缺少工作积极性
我国对农技推广的投资强度(农技推广投资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在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除外),农业推广的投入一直居于末位,财政投资的90%来自于地方财政,这远高于美国的67%、日本的64%、荷兰的50%和泰国与丹麦的70%。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下状况:
1.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的差额拨款,但由于拨款金额较少,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水平比较低。这几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增长率远低于物价的上涨指数,其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反而在下降。比如,2000年我国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比1990年增长了239.5%,远低于全国消费价格上涨总指数328.0%及零售价格上涨总指数295.0%的水平。
2.经费不足,影响了农业推广部门的正常运转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技推广单位是国家全民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要保证其工资及正常推广事业费。但实际上,现各级财政提供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十分有限,一般仅能保证农业科技人员的基本工资,在部分地区甚至连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这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办公条件比较差,办公设备比较简陋,试验示范专项经费比较缺乏,农业推广人员更不可能接受后续教育和再培训,无法更新知识,从而导致他们知识老化、技术落后,业务水平难以提高,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打击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
5.2.3农业推广渠道不够通畅
农业技术信息最终要到达农民手中,必然要依赖一定的信息传递渠道,但当前渠道的不通畅已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瓶颈。
1.农村交通不便,大众传媒建设滞后
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偏远落后山区,一些地方还没有做到广播、电视到村,农民与外界的一般信息交流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说是技术信息的交流了。
2.农业专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是广大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征途中的“灯塔”。但是,由于资金扶持的欠缺和其他行业的吸引,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机构逐渐涣散,许多基层农业推广站现在已经名存实亡。
3.缺乏交流,农业科技供求不一致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部门不了解农业推广部门及农户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农业推广部门不了解农业科研的进展情况,而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又往往缺少顺.的技术来源,使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能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的实际经济利益脱节,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
5.2.4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配合度不高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接受者,是农业技术传递链条的终端,也是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大症结所在。
1.小农意识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严重阻力
我国的农民大都思想保守、知识落后,尤其是处于远离经济中心的农村地区,农民对待风险的态度多采用“躲避”式,农民害怕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特别是在应付风险的信用手段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追求的往往不是具有较高风险下的高收益,而是低风险下的稳定低收入,在“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作用下,往往不太愿意采用新技术。
2.农业收入比例低下,使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兴趣不浓
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通过打工和从事其他经济领域所获取的报酬远远大于农业收入,这导致农民对农业产出不再重视,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就缺乏了热情。
3.小规模经营,提高了新技术采用成本
应该说,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农村单门独户式的耕作方式严重限制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过高,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农民素质低下,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弱
农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资源分布和利用的边缘化地区,农村教育落后,正规教育体系不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匮乏,我国绝大部分文盲和半文盲都集中在农村,而年轻有知识的一代又往往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导致我国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农业新科技的理解不深,科技接受能力较弱,对机会的把握不足,对接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