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业推广协同和发展理论
49327200000007

第7章 小康目标,使农业推广工作任重道远(2)

在北京许多建筑工地,木工、瓦工等技术工种的打工收入每天是70多元,做辅助工作的小工收入则是30多元,基本不需要没技术基础的工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关于农民工收入的调查显示,无技术的农民工收入不到有技术农民工收入的60%。在一些城市,一方面是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工人短缺。在日前召开的首届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会上,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士反映,现在,发生在温州、厦门、珠三角等地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年轻的民工没有经验、技术不好用,技术过硬的嫌打工收入低要自己创业……种种原因造成一些企业、单位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不好招。十八九岁的年轻农民工多是小学、初中毕业,升学无望后到城市打工的。他们基本没有受过什么职业培训,因此找工作艰难,即使找到一份差事,也是收入很低。相反,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成熟工人,无论是厨师、美发师还是电工、汽车修理工等等,都能很快找到一份月收入千元以上的工作。浙江永康职业技术学校、北京联合大学、淄博工业学校、义乌城镇职业学校的负责人介绍,他们培养的掌握各类技术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用人单位提前预定下一年的毕业生。他们掌握的各地用工信息表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普遍受到用工企业的欢迎。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民收入典型调查的要求,浙江省农民家庭收入典型调查课题组在上半年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对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嘉善县、浙中部金衢盆地东缘的义乌市、浙东北部宁绍平原的上虞市、浙西部金衢盆地西段的常山县这4县(市)、27个村、200个农户进行家庭收入情况典型调查与预测。在这4个县(市)200个典型调查户中,纯农户为12户,占6%,农业兼业户为44户,占22%,非农业兼业户为104户,占52%,非农户为40户,占20%;家庭常住人口765人,劳动力为520.5人,经营耕地面积1023.7亩。2002年,依据对200户农户家庭收入典型调查分析,预测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40.96万元,比2001年的511.12万元增长5.52%;预测农村经济净收入(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全年非生活性支出)为148.46万元,比2001年的137.83万元增长7.16%;农民人均收入预测为7071元,比2001年的6638元增长6.1%,农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根据对2002年农民收入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下列结论:

1.农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农业收入比重明显下降

从农户的经营类型看,2002年纯农业户为12户,比2001年减少1户;农业兼业户44户与2001年持平;非农业兼业户104户,比2001年减少3户;非农业户为40户,比2001年增加4户,有纯农户逐渐减少、非农户增加的趋势。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占总调查户的72%,这说明农业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农业收入不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农户的产业结构情况来看,2002年农户第一产业即农业总收入为156.58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28.94%,而2001年同期的比例为32.15%,农户在农业方面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从农户的收入结构来分析,农户收入还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002年家庭经营收入中,农户从事工业加工业的收入比2001年增长33.78%,从事交通运输、餐饮、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收入比去年增长15.73%。农户从第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比重明显增加,单纯依靠农业收入的农户是越来越少。

2.农民外出劳务收入继续增加

据200户农户典型调查情况统计,2002年工资收入为207.89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38.4%,比2001年增长7.12%。

其中,农民从县外省内获得的工资收入达到28.5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63%;从省外获得的工资收入为7.1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26%。

3.不同经营类型的农户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调查的200户农户中,纯农户、农业兼业户的全年总收入、净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而非农业兼业户、非农业户则分别增长。纯农户的全年总收入、净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44.43%、42.74%,农业兼业户分别下降1.97%、14.84%,非农业兼业户分别增长8.22%、7.79%,非农业户分别增长14.94%、14.21%。

农户收入在总体上稳步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少数农户收入增长比较困难的现实。在调查的200户农户中,有74户农户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个别农户出现了增产减收的现象。如2002年水产业结构调整后,水产养殖的面积继续增加,但由于大宗水产养殖品价格下跌,200户农民水产业净收入反而比去年减少了4.84%。因此在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发挥对农民的市场引导作用,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通过政策扶持,减少农民进市场的成本;通过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等等,从多方面来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随着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耗能高、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劳动效率低的企业在城市里逐步减少。

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电子信息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快速发展的产业,需要的都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力很难适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因此大批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自觉学习一门技术,接受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

4.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农业推广事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也要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建议》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需要农业推广事业引导农民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三是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使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4.3.1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

从各地实际出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

只有“双向沟通”,才能知道农民的需求,尊重农民的意愿,让更多的农民参与,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动性。

4.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各村自然条件、发展基础、人文环境等不尽相同,村与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有的差距还很大。要根据发达村与欠发达村以及不同类型农民不同情况和现实条件,对不同的“目标团体”进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循序渐进。

4.3.3充分发挥农村带头人作用

农村带头人是农村农民领袖,选举好农村带头人很重要。特别是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要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4.3.4重视农村指导员作用

农村指导员和驻村干部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内容,也就是对农业推广指导员的要求。发挥他们的作用很重要,通过他们才能够把党的政策宣传好。

4.3.5制订切实可行和适合当地发展规划

弄清村自然资源、气象、水系、地质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今后的农民生产、生活和生产力布局等提出指导意见,在充分尊重民意、吸纳群众智慧的基础上,确定本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尽快形成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真正以规划为龙头,对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一时无力开发的资源实施必要的保护。

4.3.6 作好试验和示范

按照进步农民策略原理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选择不同类型占总数10%~20%的村进行试验和示范。但是在财力等方面重点支持,会促使富裕人员更加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

4.3.7 重视推广和应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农民受益,应主要把示范取得的成果更好地向80%~90%村推广和应用,带领农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