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实现小康目标,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制约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农村贫困,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根据近几年在农村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
县域经济工业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突出的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县域经济欠发达,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去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要改变这种状况,仅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而实行县域经济工业化,则可使中西部地区农村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安排大量的农民,而且还可以用工业的成果反哺农业,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及学校、医院条件,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三农”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减少农民的根本出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最终实现农民“市民”化。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大约为38%,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同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比仍低10个百分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这个比值更低。以河南省新安县为例,当前工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60%,而城镇化尚不足30%,与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引导,制订更加优惠的产业鼓励政策,解决“为什么让农民进城,进城以后干什么”的问题。
农业企业化是减少农民的突破口。要从根本上减少农民,还必须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入手,坚决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也就是说,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工业化的思路、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去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局长要按工业局长的要求去当,乡(镇)长、村委主任要按厂长的要求去当;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商品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等,不断向新型的现代农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减少农民。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尽快建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通过培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企业化。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要不断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四是加强市场规划和建设,完善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业企业化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提高农民素质是减少农民的关键环节。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行为方式还与现代社会相差甚远。因此,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县级政府必须承担起义务教育、培训农民的责任,引导农民通过提高知识和技能来创业和增收,在“富脑袋”的同时“富口袋”。
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用发展的理念,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用发展的办法,积极稳妥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才能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据悉,中国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生率降低,也使农村人口下降,急需政府依托农业推广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已达到6:1,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那么,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路上,农民需要迈出多大的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也就是说,到2020年,全国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要再翻两番,这样年平均增长速度需达到7.3%。农民达小康的重要指标是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366元,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已达到438.2元,比上年增长45.6元,对全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8%。
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幅度为4.3%。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幅度为6.8%。2005年全国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4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长6%左右。这样算来,要达到2020年的8000元,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6.6%以上,是一个很不简单的概念,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国GDP由1989年的1690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2倍,年均增长9.3%。国家财政收入由2665亿元增加至16386亿元,增长5.15倍,年均增长16.3%。国家外汇储备由55.5亿美元增加至2530亿美元,增长近4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75.7元增加到6859.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1%。而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602元增长到2001年的236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4.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到2001年历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8%、2%、5.9%、3.2%、5%、5.3%、9%、4.6%、4.3%、3.8%、2.1%、4.2%。
2002-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2020年实现小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需达到前十几年的1.5倍,这就是说,在奔小康路上,农民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解决农民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到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要达到50%,这是小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然而,按全国每年增长1000万人口计算,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按50%计算,农民仍然还有7.5亿,比现在的农民总数少不了多少。可见,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和实现2020年大多数农村、大多数农民全面达小康,任重而道远。
4.2提高农民收入,关键是增加非农业收入
据农业部调查监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初步预测到今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将达1.149亿,比去年增加670万人。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较快增长主要有六大特点:
(1)外出就业总量平稳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大幅增长,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在400万左右,年增长速度为4%。
(2)外出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较高人员。今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中,受过初中教育的占70.3%,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21.8%。
(3)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结构有所变化。外出就业劳动力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比例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东部其他省份和境外就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4)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加。有稳定就业岗位的比例不断增加。
(5)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中主要从事工业的比例有所下降,从事商业餐饮服务的有所增加。
(6)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有所提高。2002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9400万人,比上年的8961万人增加约470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就业的人数比上年增长5.24%。
2002年农民打工总收入约5278亿元,寄带回家的收入约3274亿元。据调查,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均年收入5597元,比上年增加94.4元,增长1.7%,其中寄带回家3472元,同比减少369元,减少9.6%。据此推算,2002年农民打工总收入约5278亿元,寄带回家的收入约3274亿元。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所占比重超三成。
中国农村就业结构近年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居民收入不再单单依靠种植业,而是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统计显示,2001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比1989年增长2.9倍。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稳中趋降,在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61.7%,比1989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2001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报酬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32.6%,比1989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据全国总工会调查,1990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约20%来自工资性收入,到1999年这一比例提高到30%,其中东部地区近50%,已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每年外出务工收入在1600亿元以上,远高于政府对农村的扶贫项目投入。如果平均每个农民工每年给家庭寄2000元,那么全国农民家庭每年单外出务工收入就在1600亿元以上,远远高于政府各类扶贫项目对农村的投入。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22.6%,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
由于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对浙江省47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初步统计,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660元,比2004年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2001-2005年的五年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6.9%、8.4%、7.8%、7.4%和6.4%,年均增长7.4%。2005年来自非农产业的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4817元,比2000年增长62.5%,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69.7%上升到了72.3%,提高了2.6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2005年农村居民从农、林、牧、渔业等农业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为1248元,比2000年增长30.8%。但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3450上升到了2005年的0.3678,这表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有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