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国外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3.1.1以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在以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日本的推广模式中,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会组织和农户,农业发展的受益者是农会组织、农户和政府;推广主体是政府和农协,政府通过农协进行具体的推广活动。由于受农户生产规模小的制约,农业推广一般为非直接获利性的。我国台湾省采用的也是这一模式。
3.1.2以私营咨询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在以私营咨询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澳大利亚的推广模式中,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大中型私人农场,规模生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使得农业推广有利可图;推广主体是政府和私营咨询推广机构。由于性质的不同,政府推广以无偿免费服务为主,私营机构的推广则为有偿服务。
3.1.3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模式
在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模式如印度、韩国的政府单一化推广模式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多是分散的农户或农场,农业推广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推广网络进行技术指导,以非营利性推广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这一模式有多元化的趋势。
3.1.4大学、合作社和私营机构相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
大学、合作社和私营机构相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如美国、荷兰、法国等国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的农业生产主体是各种农业供销社和规模不等的私营农场,推广主体包括政府、农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其中政府与合作社的推广活动属非营利性的,私人企业的推广服务则是有偿的。美国公益性推广以大学推广中心为主,营利性的技术推广则以企业为主。荷兰从1993年起放开全部推广机构,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推广工作。1993年3月起,荷兰又将研究机构和大学推向市场,采取先放开、后收购的办法,收效很好。
3.1.5多元化的推广模式
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如泰国的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在该模式中,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户和农业企业,政府和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政府通过建立完善、高效的推广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农业企业通过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3.2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主要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的推广体系,发展到了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供销社、企业组织、有关群众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政府的农技推广组织为主体,农业科研与教学部门、农业社会团体、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2.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综观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历史,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农业工作目标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因此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为主,推广技术以经验为主。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由于“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不少地方出现长官意志、高指标、瞎指挥等情况,农技推广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962年后,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也得到恢复,这一时期采用的推广方式,主要是技术干部到社队蹲点、搞样板田,运用示范和培训的方法,推广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培训了上百万的农民技术队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推广工作陷入停顿状态。从1974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试验网,通过专业科技人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国家每年拨出专款,资助四级农科网的建设,运用试验、示范、宣传媒介等方式进行推广,推广重点是引进粮食作物品种和新的耕作方法,特别是杂交种和多熟制。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强了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布了全国及地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及条例,使我国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有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总之,我国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自新中国以来便开始构建,并得以运作,在推广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及农业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推广主体是自上而下的,由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成,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国家农技推广组织是目前五类农技推广组织中历史最长、机构较为健全、推广人员最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生力军,它由省、市(地)、县(市)、乡四级农技推广中心构成。其主要的农技推广方式有:(1)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技术。如以农业丰收计划、“三农五方”、科教兴村、科技推广、星火计划等项目为载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2)以信息服务为手段推广农业技术。如农技110服务是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缺信息、缺技术、缺销路”而创立的。它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农村电话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为农民提供便利、快捷、有效的生产技术和市场行情,在农技人员和农民之间架起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这种服务方式,使传统的农技推广工作与现代的高科技通讯网络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技推广的效率和效果。(3)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形式推广农业技术。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技推广中心每年都要举办数百次形式各异的大规模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信息发布、现场咨询、技术讲座、成果展示、实地指导、科技录像、图书资料发放、科技产品优惠展销等形式,开展与农民面对面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播农业新技术,推广名、特、优新品种。
(4)以拍摄科教兴农电视片为纽带推广农业技术。此种方法可以使农业技术通过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有效地缩短了成果转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5)以开展农民培训为基础推广农业技术。农民是农技推广的对象,是农业技术的接受者和运用者,因此,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技推广的有效性,而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传授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6)以开展农技推广年活动和高产竞争活动为动力推广农业技术。通过活动的开展,建立激励机制,建设一批高产示范方,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从而带动周边农户运用和掌握农业新技术。
长期以来,政府为了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自上而下地组建了一支庞大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队伍,形成了全国性的农技推广核心力量,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这一模式存在时间长,完善程度高,功能比较齐全,所以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将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
(1)主体构成:这一模式的主体是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部门。农业部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地、县与之相配套和对口的建有农技推广中心(站),乡镇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部门,各个不同层次的主体有其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担负着与之相适应的任务和工作。
(2)推广动机:在政府主体推广模式中,各级推广组织从事农技推广的动机和目标是以增强国家农业综合实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出发点,以服务于国家农业宏观计划、帮助政府实现农业生产目标为基本动机,来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
(3)经费来源:在这一模式中,其经费来源为国家财政事业拨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经费支持。如果缺少了政府后盾,便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技术种类:由于直接服务于政府农业计划,因此在这一模式运作的过程中,所选用的推广技术一般具有增产潜力大、社会效益好、普遍适用性强,以及与政府农业计划紧密相关的综合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5)推广方式:受推广动机和技术性质的约束,其技术推广所选用的方式一般有指令式、指导式和指令与指导结合式。按照项目计划的形式,在政府号召下落实各项技术的应用,督促或者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目前,更多采用的是以发挥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来吸引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但都服务于宏观目标,如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既带有指令性,又带有指导性的技术目标。
(6)模式优点:这种模式有政府的强大后盾作支撑,运行历史长,结构体系较为完善,上下相通,有序化程度高,便于宏观管理,统一协调,因而在运行过程具有技术推广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
(7)模式缺点:近年来,由于周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使这一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缺点,如对政府的高度依赖,灵活程度较差,技物分离严重,基层人员偏少,经费支持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事不分、缺乏活力等问题。
3.2.2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农业科研部门、教学单位,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主动投身到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有的与地方政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协等通过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科技依托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有的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物化为实物,通过科技市场流通过程,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将农业科技成果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送入农户;有的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经费来源上,有多种方式,包括政府拨款、向相关部门争取支持、单位自筹、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