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广解决的许多问题都集中在公益性行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农业行业,存在着许多市场机制接触不到的领域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例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社区开发、农业环保、未来农民培养等公益事业,是最能制约农业推广速度和效率的因素。
2.加强推广是各国保护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经济一体化,农业行业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如检疫)等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农业的办法已越来越不受欢迎和行不通。如欧盟利用门槛价、最低保护价和绿色通汇制等保护农业的做法,就受到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极力反对。发达国家政府往往是通过加强农业推广,来提高农民的经营和管理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进而增强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转化率已经达到70%~80%,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也达到70%左右,而我国还仅有40%左右)。
3.政府加强农业推广是政府关心农民利益的一种表现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农民都是一支较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代表农民与政府沟通,保护农民利益;政府通过与合作社合作,把科技推广项目委托给合作社,共同协办推广事业。为农民服务、加强农业推广,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利益的关心。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通过加强农业推广,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管理和经营素质,搞好社区开发,改进环境治理等,来逐步解决贫困和饥饿问题。
欧盟的一些国家,在工业起步时期,农业直接和间接地支持了工业,做出了牺牲,从而导致在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农业逐渐萎缩,农产品自给能力不断下降。在工业发达之后,国家政府通过加大农业推广力度和实施其他扶持农业的措施,来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这种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这些国家农产品的自给能力逐步提高,最终成为农产品的出口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善了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增加了农业投入,但是总体来说,支持水平仍然偏低。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占农业总产值的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为10%~20%,而我国即使把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支出和价格补贴等都计算在内,也还不到10%。
另外,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政府采用的12种“绿箱”政策措施中,我国还只采用了6种。今后,我国首先可以增大“绿箱”补贴的支出,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其次,我国的“黄箱”补贴额度并未用足,今后可以通过农业优惠贷款等措施实施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这也是使“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的可行途径,符合国际上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的趋势。
6.3.3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推广协同发展
坚持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的原则,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向纵深发展。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也是拓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职能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应协调农业推广、农业科研、农业教学部门,发挥“三农”协作优势,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以此来加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将农业推广从单纯的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能力发展转变。
从现代大农业的角度看,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做可以发挥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结合的形式可以采取以推广项目为切入口的合作形式,以生产指标为主线的集团承包形式,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联合攻关的配合形式,以推广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单位的依附形式,以聘请顾问为主的技术咨询服务形式,等等。在成果转化与开发的过程中,也可以实行科企结合开发、校所自主开发、课题分散自主开发、校所及课题组两级结合自主开发等多种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各种模式的发展和优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推广组织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关系,因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是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阵地,农业推广若失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支持,就会失去成果、知识和人才的来源,也就无法保证农业推广事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虽然农业科研、教学与推广是个不同的单元结构,并且科研、教学单位也在部分地承担和参与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但只有将三者结合,才能充分地做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
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所推广的农业技术大多是由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有关人员经过长期工作而研制出来的,在对新技术经过组装配套和适用性开发后,由农业推广部门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推广和扩散给农民。因此,离开了推广部门,农业技术成果将难以有效地转移到技术受用方,科技成果的作用也将难以实现。尽管在目前,科研和教学单位以特有的形式参与农技推广,但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显然只有当三者充分结合,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在保证各自运转特色的情况下,才能大大提高推广的效率,才能促进各种推广模式的健康协调发展。如农业教育部门发挥其自身优势,运用技术咨询、宣传示范、人才培训、创办教学实验基地等方法,将农业技术介绍和扩散出去;农业科研部门根据农民的需求,在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仪器设备优势、情报信息优势等),积极开展实用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窗口推广技术,另一方面与农业推广部门联手进行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则根据自己与农民联系直接,熟悉农民所想所需,又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的特点,将教育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最快速最有效地推广和转化给农民。三者相互结合,依附政府有关主体,进行协同发展。政府还应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教育单位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可对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在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子女就业等方面予以照顾。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康强大的农业技术推广群,使农业发展所依赖的科技力量得到不断增强。
6.3.4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指导,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待遇
多年来,特别是长期战斗在农业第一线的农业推广人员,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传播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个基层农业推广队伍的稳定,要对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实施平等待遇,尽量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并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我们更要重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加强现有推广人员的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在岗学习为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促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更好地推动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
2.整合资源,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中心
我们要在科学整合现有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的服务内容,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精力转到农村公共事业和公益服务上来,促使农业推广从农技推广向全面为“三农”服务发展。
3.加强农民非学历教育,快速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农民居住分散、人数众多、收入偏低,国家短期内不可能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拿出更多钱来办农民教育,这就形成了两对矛盾:一是形势要求大力发展农民教育与经费不足限制农民教育发展的矛盾;二是农民急需提高素质而又难以接受培训的矛盾。传统的围墙式教育难以很好地解决这两对矛盾,而推广性教育正是解决这两对矛盾的良药。农业推广机构承担劳务培训的指导与劳务输出服务就业的工作;政府除了赋予职能,增加适当的培训办公费用以外,不需要专项事业经费和人员编制,这就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