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业推广协同和发展理论
49327200000010

第10章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3)

2.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已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不相适应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涵义的狭隘,导致农业推广内容少、范围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导致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下列问题:推广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推广机制与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员结构和素质与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等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决定权都在政府手里,因而此时的农技推广体系不可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机制已明显落后于国外先进的推广体系,明显落后于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显落后于我国农业的经济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5.3.3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不改变,农业科技的推广效率将难以明显改观

“二元结构”把农民封锁在了有限的耕地上。在封闭的环境中,农村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无限细分,导致农业效率低下,教育落后,生态破坏,农民贫困。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学习科技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现在,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人均耕地已减少到了约1.2亩,使农业生产分散性大,经营规模狭小,如浙江省2003年平均每户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大约只有2.5亩。过小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农户对吸收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需求不足、兴趣不浓。

为了改变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现状,也为了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速度,政府必须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多种农业集约型经济模式,实施“进步农民策略”,即逐步将我国农业经济向素质较高的进步农民集约。

进步农民策略的主要内容有:(1)进步农民拥有较多的土地,因此推广机构确立的生产目标可以通过这部分相对较少的农民花较少的力气而实现;(2)进步农民在控制环境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因此他们渴望获得信息,他们对推广服务信任并感兴趣,推广人员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劝说;(3)进步农民要求帮助,而且有些进步农民有足够的经营能力去主动地要求当地推广人员给予帮助;(4)进步农民通常有经济实力去实现新的目标,他们有可能或有能力承受起经营中的风险;(5)进步农民通常是农村中的科技示范户,他们是农村中的先进力量,是推广人员“从工作中学习”的对象;(6)进步农民经常与推广机构、推广人员利益相关,所以他们之间很容易相互沟通,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

5.3.4各部门缺少协同,农业推广力度难以提高

1.农、科、教缺少合作,使研、教、推脱节

我国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各成体系。

我国的国有农业科研单位基本上属于科委系统管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科研管理模式是:立题、科研、试验、鉴定和申报成果,与农业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甚至仅以获奖为研究目的,并不真正实用。

我国的农业高等院校属于教育部门管理,只负责育人,不负责用人,学校花了大量的心血培养出来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极大部分改行从事了其他工作,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育”,造成了相当大的人才浪费和教育资源浪费。

我国农业推广机构的管理则更加复杂,县市级以上农业推广机构是由专门的农业部门管理的,但农业部门对乡镇及村级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则又是无权直接管理的。

政出多门,必然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如果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进行统一归口管理,使农、科、教紧密结合,必将大大改观农业推广条块分割、缺乏宏观协调能力的现状。

2.对农民的培训太过零散,培训体系有待理顺

要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就必须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

如何集中优势,搞好农民再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率的重要环节。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对农民的再培训几乎是个空白,而科协、劳动人事系统、农业部门、各级政府部门虽然也在经常组织一些农民培训,但效果均不理想。它们大多是请些农技人员讲讲课,对农民进行一些农技培训而已,且部门与部门之间业务交叉重复,培训机构重叠,人力、财力和资源浪费现象都较为严重。

我们建议,可以将科协、人事局、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民培训资源(包括人力、财力)集中到农业部门,由农业部门建成农民培训学校,负责对农户的农技知识、农业理念、科学种养等方面的培训,开拓对农户进行经营管理、市场掌控、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并进行信息服务等,同时还可以负责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与技术指导。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必须依靠协同发展,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优化队伍,创新机制,开拓服务职能,才能在实现现代农业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业企业化是把农业看作是一种企业,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使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或半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向联营的高度商品化、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农业企业家方向转变,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

推进农业企业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尽快建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通过培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企业化。

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要不断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四是加强市场规划和建设,完善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业企业化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当然,推进农业企业化绝不能盲从,必须把握好六个关键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农业企业化与土地流转的关系问题;二是要在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三是要与建立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带相结合;四是处理好农业企业跟农民的关系;五是要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六是要跟推进城镇化相结合。

5.4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民收入不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收入低。那么,我国农村农民的收入为什么会明显比城镇居民的收入少呢?

1.农业生产率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

我国农民人数多,耕地少,现有农户2.4亿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达3.5亿,总耕地面积为19.5亿亩,平均每个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亩,与国外家庭农场相比相差甚远。这就形成了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很小、农田结构零散等现象。过小的家庭经营形成不了规模经济,而分散经营又造成了劳动生产率低、经营成本高、谈判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低的局面,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经济对接,从而影响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滞留于农业,也制约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业科技含量低

由于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都较低,导致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这也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已在农业上被广泛应用,美国已有1.3万个企业从事生物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特种玉米、大豆、马铃薯、生物化肥和农药等产品已广泛投入生产使用。而在我国,生物技术还只被少量龙头农业企业所应用;对于广大农民来讲,生物技术还是非常生疏的。再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非常重视,将多媒体、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美国一般农户都拥有联网计算机,农户可以通过网络读取有关资料、进行咨询和市场经营活动;但就中国而言,不仅一般的农户没有计算机、不会使用计算机,就连极大部分乡(镇)、村都还没有配上计算机,已经配有计算机的乡(镇)、村也大多不会有效使用。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下,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户的经济收入。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推广组织责无旁贷。

我国农业相对落后的现状,要求我们农业推广组织必须积极行动,大力推进我国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转变,以先进的理念,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开拓、科技的进步和大范围的资源配置,促使农户分工分业,加速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要利用先进农业机械、先进农业技术和先进农业管理理念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推动各种为农服务组织和各类合作社的发展,珍惜农业资源,扬长避短,在提高农业资源产出水平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尽责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