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格塑造与犯罪预防
49310500000008

第8章 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1)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致力于健康高尚人格的塑造。根据大学生的人格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要塑造健康的人格不能不研究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一、影响人格形成的一般因素

从大学生人格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人格形成的一般因素,概括说来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辩证统一。主观因素包括生理倾向、认识能力、智力、动机因素、情感表达方式、意志力、信念品质、行为方式等。客观因素当然离不开经济基础、政治与法律环境、文化形态、大众媒介、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学校、家庭、工作单位、社团组织、同辈人团体、社区等因素。

客观因素作为“诱发系统”是个体人格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主观因素是决定个体人格趋向个体间差异的深层次根源,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不同选择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状况。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的主观因素和他所处的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之结果。

二、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个体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力量通过不同途径对它施加影响。但是,具体到个体人格的形成,却因人而异有着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就人们经常谈论的学校、家庭、工厂、媒介(电视、电影等)、同辈人群体、工作场所等而言,个体因其自身所处的小环境不同,受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有些差异。经观察和访谈研究表明这些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影响的主要因素侧重点不同。有的偏重于家庭、学校,有的偏重于同辈人群体和传播媒介等。二是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尽管不少人说他们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工厂、大众传播媒介、同辈人群体、工作场所等,但因人而异存在着这些主要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通过问题(22)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二节 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格结构内容的四个基本素质之间存在不和谐、不协调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认识模糊。不少大学生不能系统地理解和认识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或者对理想、道德、第四章 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043文化和纪律的某一方面认识错误,或者只凭个人好恶决定取舍,各取所需而不顾社会的要求,因此导致行为的偏差。二是行为失控。这既指认识模糊导致的行为偏差,也包括从认识上清楚而不能有效控制行为产生的错误。因此,根据大学生人格现状和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塑造健康的人格必须从两大主要因素增加投入即提高认识和控制行为。

一、提高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种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根据调查研究的结论表明: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的认识的途径都有所认识,但各人体验的侧重点不同。大多数大学生对“认识与行为”“认识与情感”等的关系也有个一般的了解。调研实例说明从“提高认识”增加投入是具有可能性的。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错误或模糊,这说明从“提高认识”增加投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请看第(7)、(23)、(24)题的统计资料即可一目了然。

1.提高人的认识的根本方法

提高人的认识,就是要提高人们对“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认识,内化这四个方面的系统知识。这种提高认识的活动过程也是对人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过程。认识的提高既为选择正确的行为目标提供方法论指南,又为行为结果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系。内化这四个方面知识的根本方法在于提高人的学习这些内容的效果。根据访谈的200余名学生的回答,研究结论是:大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认识的提高虽然通过的途径可以不同,但最终应归结为个人有效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果,即一切影响途径必须通过大学生主体自身的能动的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作用。

请看表4.5问卷第(6)题的统计数字。

这样,提高个体认识的落脚点应放在如何使个体有效学习日积月累这个关键问题上。根据知的假设,这就必须设法提高个体学习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的知识或内化吸收的效果。而这就涉及知的假设的。

在人格塑造的实践中要从提高个体的认识这个主要因素之一增加投入的重点应考虑到K、T、X和j四个主要因素。根据对不同年级的200余名大学生的访谈情况,其结论与问卷调查的情况大致相同。研究结果说明个体花费在学习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系统知识的有效学习积累时间存在着差异,有效学习积累时间长的,从认识上可以反映出其综合素质较高。跟踪个案调查的结果表明,这些个体行为表现的人格层次也高于不愿花费或较少花费学习健康人格所要求的结构内容的个体。

调查情况还证明:个体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最佳不间断学习时间限度(t)一般是稳定的,但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对在单位时间内提高理解问题、吸收知识效果的途径都有自己的体会。看一看被问者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

提高个体的认识,主要是提高个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把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当作一个系统看待,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素质。

要通过自学、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促使个体积极学习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所要求的知识,内化这些知识,使个体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理性认识。

调查表明: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能够集中精力的最佳不间断学习时间一般是稳定的。因此要提高个体学习的效果,必须着力增加有效学习积累时间,提高集中精力的程度和理解能力,当t为常数,X>0,j>0,T=nt,其中n代表若干t之和,t以1小时为单位计算。这时,知的假设公式揭示的含义是:个体学习“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所要求的知识的效果与学习者有效学习积累时间、学习者集中精力的程度、学习者理解程度三者的乘积成正相关。

当t为常数,X=0,或j=0;或X=0且j=0时,个体学习这些知识的效果与学习者有效学习积累时间、学习者集中精力的程度、学习者理解程度三者的乘积成零相关。即此时,所谓学习者有效学习积累时间是个无效的量,个体的学习呈无效状态。

当t为常数,X>0,而j<0;j<0表示理解吸收的方向性错误程度,这时,个体学习这些知识的效果与学习者有效学习积累时间、学习者集中精力的程度、学习者理解程度三者的乘积成负相关。即,此时得到的结果,是不符合健康人格要求的效果或负效应。

很显然,个体人格塑造必须避免无效状态和负效应的产生,竭力形成正效应即竭力从增加个体有效学习积累时间、提高个体集中精力学习程度、提高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这三个主要因素入手,以期解决提高人的认识这个问题。

一切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个体接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个体只有把学习有关健康人格内容的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当作自身的迫切需要时,才能化作积极的学习行动,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外部的多种投入只是为个体自觉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条件,而最终必须通过人这个自组织系统发挥作用。

自组织不依靠外部命令,并不是说不需要外部提供条件。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系统的自组织也不会发生。因此,要提高每个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学习的一般条件上徘徊,更应在提高个体兴趣以利集中注意力、提高个体理解问题程度、培养无比坚强的意志、恰当的情感调节以利于增加个体有效学习积累时间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花大力气。这不仅因为,个体认识的提高要靠自身的机制,要靠人脑思维各要素按照各自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各尽其职地协调合作,有机结合,并不断地有选择地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形成思想与行为的有序结构,而且因为,人的情感、意志、信念的状况影响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关于情感的变化,意志、信念坚定与否在影响一个人的认识和行为两个方面有哪些作用,问卷第25题调查结果表明,还有47%的人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模糊。这说明,开展“情感、意志、信念与认识及行为关系”的探讨不仅是提高个体认识的一个手段,也是提高个体认识水平面临的一个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2.涉及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为了提高个体的认识,提高其集中注意力程度和理解程度、延长有效学习积累时间,必须进一步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问题(33)“您最不喜欢的是哪几门课(自答)”的调查发现:193人中只有12人回答说:“没有不喜欢的课。”剩下的181人都有一门以上的不喜欢的课。这证明了学校仅提供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职员工等大学生学习的一般条件不足以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认识这个问题。这就必须进一步研究支持个体学习的多种因素,并针对每个个体的情况确定投入的重点和方式以及需要引导的方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因为每个人可以说就是一个世界,而两个人就构成了三个世界,你的世界,我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只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才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才能引导个体自觉延长有效学习积累时间,从而提高个体的认识。调查情况表明: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支持自身学习的因素存在差异,但多数人承认支持自身学习的因素不止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情况可看表4.8第(8)题的统计数字。

为了提高个体对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所要求的知识学习的兴趣和认识,还必须从两个方面改革:一是更换不适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内容,例如革新教育教材内容体系;二是采用生动活泼、各群体喜爱的学习形式,例如学校德育课的教学主要不是在课堂集中讲授基本理论,而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探讨,在探讨中辨真伪、明是非。

关于学习形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情况,调查研究揭示,即使对学习内容感觉枯燥,但由于形式活泼,有73%以上的人认为或提高了学习兴趣,或提高了注意力的程度,或有利于理解学习内容或三者的交叉。而当学习内容明知有价值,但学习形式呆板时,有87%以上的人回答说他们学习的效果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影响。

自然,改变学习形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理解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指课堂学习时间的教师教学,而且指个体学习的一切活动都应从改变呆板的“形式”着手。这不是说提高注意力和理解能力只靠外部灵活的形式就万无一失了,恰恰相反,个体自觉地调动自身的力量对集中注意力、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学者保板荣之介总结了个体提高集中注意力的十二个要素:

“(1)要使心情平静下来;(2)疲劳是集中精神的大敌;(3)‘一定能集中精神’的信心十分重要;(4)要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5)对于集中的对象抱有兴趣;(6)紧迫感和迫切感会促进人的集中力;(7)与愉快的事情结合起来,精神就会集中;(8)为了集中精神,需要下定决心;(9)扩大形象;(10)要善于进行推测;(11)要确定期限;(12)适当的休息有助于精神集中。”

提高了认识并不是问题的终结。不少人的认识水平可谓不低,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时就成了另一回事。人的认识的提高必须和切实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这就必须进一步探讨人格塑造必须增加投入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控制行为或行为塑造。

二、控制行为

行为不但是人格的外观,更是人格要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知、情、意、信缺少了行为其人格就较难判断,行为的表现既是知、情、意、信的试金石,也是在生活实践中展示人格层次高低的一面镜子。

人的行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理解是:凡由意识发动而表现于外界的动作,即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时为实现某种预期的目的而用自身的机体所做出的连续反应或连续活动的过程。狭义的行为在广义行为中,是以发生法律上的效果者,分适法行为与不适法行为,而不适法行为中又分为不法行为与犯罪行为。这里的控制行为既包括广义的行为控制,也包括狭义的行为控制,重点是狭义上的行为控制。控制行为的实质在于行为选择。行为选择,是指人在价值观引导下,有目的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选择自身的活动方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