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预示着不道德或犯罪动机的潜在数字,说明大学生中一些人的品德修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难怪那么多女生“毛骨悚然”。男生选择这种行为意向是否真实呢?为了进一步分析,笔者仔细翻阅了所有选择这种行为意向的问卷,发现这些人基本上是对“有理想”问题或认识错误或根本对“有理想”不屑一顾的人。据此虽不能得出“没有理想,就没有道德”的绝对结论,但可以明显地证明,错误的理想设计与道德素质高低有较大相关。
大量的观察材料可以看出:大学校园里的学雷锋活动层出不穷,表现高尚品德的行为不断出现,而偷盗现象等其他不道德甚至犯罪行为也接连不断。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呈现出复杂的景观。对道德这个问题,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几个敏感问题的回答,进一步揭示大学生道德的现状,分析问题的症结。
第(28)题中选择“主动让座位”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9.43%,选择“大多数情况让座”的占0.52%,这部分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正确并能身体力行,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值得鼓励和提倡。选择“没想过”这项的其实也是不愿让座的表现,这样加上(5)和(6)两项“不让座者”共占被调查人数的11.4%,反映出这部分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是加强公德意识教育的重点。选择第(4)项“想让座,又不好开口”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13%,这部分学生虽想遵守社会公德,但缺少勇气和行动力量,需要进一步培养遵守“公德”的习惯。选择“只给抱小孩者让位”的占0.52%,这样类型的人,对“公德”缺少全面的认识,往往随意气或好恶选择“遵守公德”的行为,这部分人比较好引导。
第(29)题中,选择从第(1)项到(13)项的占46.11%,这些大学生一般能够认识到“白天校园里的公开接吻行为”有损校容或不道德等。
选择第(14)、(15)、(16)、(17)、(18)、(19)、(20)、(21)、(22)项的人共占33.16%,这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化有着超前于社会的趋势,对有关这方面的道德问题需要开展必要的探讨、启发和引导。其他选择属于一种中间状态的反应态度,这些大学生占20.73%。
第(30)题中,从第(1)项到第(7)项,选择人数共占被调查人数的66.32%,这些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正确。选择从第(8)项到第(11)项和从第(16)项到第(22)项的大学生共占22.28%,这些大学生坚持正确立场的态度不太鲜明,但一般能够认识到“自己丢了某东西,然后顺手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是不道德或错误的,但又表示理解这种行为。这种“理解”当然是对“理解”一词的滥用,其结果是对错误行为无形的支持。选择从第(12)项到第(15)项的共占11.4%,这部分大学生看来道德修养较差,很容易做出不道德行为,属于品德存在较大问题的,与第(28)题中选择不让座者占11.4%两者对照,相关系数为1。
综合研究来看,大学生中多数以上的学生可以说基本上符合健康人格的道德要求,有一小部分可以说是思想品质修养存在问题或道德方面存在缺失的,处于中间状态的大学生有些是对这个问题具有正确的道德观,而对另外一个问题道德观念淡薄,表现出对“道德”这个问题认识和行为的个体选择差异性、倾向性。这后两种人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中道德内容要求培养的重点。
第三节 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现状
新时期要塑造的大学生人格,当然应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格。
考察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标准,离不开大学生掌握专门知识的情况。
从了解的情况看,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学校考试并完成学业,只有极少数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说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但其中必有分层,有的学习优秀,有的学习一般,有的勉强通过。当然,这里考察优秀与否的标准,绝不仅仅是看考试分数,而是看实际的综合的能力。学习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不能决定学习者未来学习状况。但我们研究注重的是在校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情况。下面我们通过考察大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和态度,对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作一个大概的了解。当然,这里的“课程”指包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公共课”等一切规定的必须修满学分的课程。
以上16种情况,反映的只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情况。可以推测选择从第(10)项到第(13)项的共占24.86%的学生中,在能力上将有一部分学生勉强完成学业,或难以完成学业。选择第(14)、(15)两项的共占11.4%,这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态度上不够端正,因此也很难说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大学生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培养文化内容要素的重点。能够在学业上承认“得心应手”的只占6.22%,这个数字与第(33)题有6.22%的学生回答说没有不喜欢的课呈高度正相关。说明这个数字的反映的有效性,也再次证明了认识正确与行为正确之间的相关性。6.22%这个数字加上其余的承认大致能应付的共占63.37%,这个数字代表着基本上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人数。
第四节 大学生的纪律现状
大学生的纪律现状大致可由课堂纪律和课外纪律两个方面考察。
从观察和个别访谈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课堂外的时间遵守纪律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学生在课堂遵守纪律,在课外也是如此,而有的则在课堂纪律表现不错,课外则变了样,有的则在课堂、课外都不遵守纪律,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这可以从几个问题的统计中略见一斑。
大量的观察表明:宿舍里熄灯后仍不时地传来吵闹声、喧哗声,唱歌的、打闹的、高声喊叫的……直接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从第(16)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选择从第(1)项到第(5)项的约占63.25%,这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按时作息。而选择第(5)项的“想入非非难以入睡”的学生也许掺杂着其他动机因素,但从遵守作息纪律的角度来看,还算没有违反。而其他几项选择除第(12)项外,多少影响了正常的作息制度和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这部分大学生占34.2%,这么多的学生不能认真遵守作息纪律,难怪熄灯后宿舍里仍要混乱一段时间。根据长期观察,这种混乱情况一般延续大致从半小时到1小时不等,有的甚至时间更长。
选择(1)、(2)、(3)项的学生占74.6%,说明大部分学生从态度上能认识到遵守学校制度与纪律的积极意义。选择(4)与(5)两项的共占15.54%,这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学校规章制度,反映出认识上的纪律观念淡薄。这个数字与第(16)题中有34.2%的学生程度不同地违反学校作息制度对照分析表明:违反作息制度的学生比例大于不能正确认识学校规章制度的比例。这个事实再次揭示出一个人的认识不能与其行为画等号。一般来说,认识上错误,行为发生偏差的可能性更大些。但是,一些在认识上正确的人,在行为上也可能发生偏差。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并不仅仅是由于认识所决定的。因此,这里关于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识考察得出的有74.6%的人认识正确并不能等同于有这么多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维护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的纪律。所以,74.6%的数字,只能反映一个大致的情况。
从表3.10可见,选择前三项的占52.33%,这一部分大学生坚决站在维护学校纪律的立场上。选择(4)(5)(6)(7)(8)(9)这几项的共占29.03%,这部分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也比较坚定,但是他们不是(32)大学生在校期间与恋爱对象发生性关系,因此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您认为学校处理这样的学生:
站在维护学校纪律的立场上,而是相反。选择其他几项的学生在态度上处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这部分学生占18.64%。
目前,关于对在校生违反学校纪律该如何处理的争议颇多。但主流观点认为学校的纪律应不得与法律规定相冲突。另外,结婚已被认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现状的调查分析037可是一种在校大学生的权利,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对学校的纪律遵循与否出现了复杂的内部与外部的原因。但从综合角度来看,在认识上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还是符合健康人格的纪律要求的。但是,也有不少人确实纪律观念淡薄、时常违反纪律。有的学生则因不同的纪律制度产生不同的纪律观念,或认可,或不屑一顾。
因为大学生的人格现状是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结合方式的特征的结构形式,反映的是大学生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人格结构内容,所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人格的综合测试题再来考察一下大学生人格的总体现状。
选择第(7)项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5.23%,从认识正确这个角度考察可以说这些大学生是基本符合健康人格的结构内容要求的,但是真正做到认识正确与行为统一的人数还要少些。其他许多项的选择因人而异在认识上都多少缺少某一方面的素质。然而也不能否定,有的人在认识上虽然表现为缺少某一方面的素质,由于众多复杂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因素,有时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现象。
综合以上对大学生“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现状分别考察的结果研究表明:有些大学生其人格结构内容的四个基本素质之间保持相对和谐与协调,有些大学生其人格结构内容的四个基本素质之间存在着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现状的调查分析039不和谐与不协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这种不和谐与不协调的原因与大学生个体学习专业没有相关。其根本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模糊,二是行为失控。因此,通过大学生人格现状的调查分析说明,人格塑造必须从解决这个不和谐、不协调问题入手,研究要塑造健康人格必须从哪些主要因素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