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
49309100000020

第20章 目标感培育(1)

“是不是有些孩子天生就有目标感?还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

“父母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获得目标感呢?”

“我要怎么跟孩子谈论关于人生目标,才不会流于说教或令人厌烦?”

以上这些是我跟家长们讨论关于年轻人目标感研究时,经常听到的一些问题。我不会称自己知道关于养育孩子问题的所有答案,事实上,我倾向于把自己描述成是有着三个青少年子女的“挺过困难者”,在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的同时,我也经常会有完全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我相信在这本书里面所谈到的调查结果,会在关于“培养孩子目标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为家长们提供重要的指引。在第1章和第3章中所列举的一些年轻人深陷麻烦的例子,以及第4章对于具有高目标感的年轻人的介绍,会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在此,我并不是想要提供一套整体的培育指南,而是想强调若干非常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供家长们在培育孩子的目标感这件特定的事情上能有效地加以使用。我所描述的方法是需要父母高度参与其中的,有赖于父母经常性地与子女分享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仔细倾听子女对于他们兴趣的表达,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他们的兴趣。最近出现大量关于“直升机父母”的报道,但正如我之前对此所做的评论,关于父母的这个问题以及与此类似的对于父母过度参与的批评,都忽视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父母应该是关心孩子,并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的,关键是他们不能变得控制欲很强。

养儿育女这件事已经被忽左忽右的风潮搞得东摇西摆。过一段时间,旧有的做法不但过时了,甚至还显得有些愚蠢。在20世纪初期美国历史上的“进步时期”,在新兴的心理学的支持下,开启了人们对孩子思想和情感的新的关注。也因此,传统守旧式的想法——“大人在说话,小孩儿别插嘴”,逐渐转变为另一种教条主义——“以儿童为中心”。这个教条主义在整个世纪余下的时间都主导着教养孩子的做法,甚至它还借用一位有影响力的作者的话,建议父母要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认真倾听他们的渴望,尊重他们的想法,当他们遭遇挫折的时候要帮他们解围,尽可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1跟之前漠然的、严厉的教养方式比起来,这种更为善意和温和的方式无疑被认为是一种进步。

但到了20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因为在那时候,过于以孩子为中心、纵容他们的教养方式被视为有些溺爱。在报纸上刊登了青少年犯罪率急剧攀升的报道之后,不安的家长们相互间谈论着隔壁邻居的小孩儿粗鲁无礼的行为,还有在拥挤的飞机上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的糟糕行为。一些跟这个主题相关的书开始出现在家庭教育类的书架上,比如《我说了算》(Because I Said So)《宠坏了》(Spoiled Rotten)《不!》(No),以及我写的一本《更大的期望》(Greater Expectations)。一度被认为是陈旧的一些教育观念,如纪律、家长的权威、行为准则等重新获得了青睐。

基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以及对错误导向的纠偏这方面来说,社会趋势的这种变化是健康的、良性的。20世纪早期“以孩子为中心”的那场革命,使得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了很多方面的进步,包括从禁用童工到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同样的,当代的“SYTN”(Say Yes to No)这样一个教育项目(包括社区活动,即围绕这个活动,一些家长被组织起来)2可以看作为了矫正孩子们开始形成的观念——“无论做什么,也不管这些行为是否扰乱他人、不合时宜,都必然是值得颂扬的”所做的努力。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当新一轮的潮流来到,它自身就会带着一些曲解和盲点,这是需要加以防范和迅速抵制的。我们往往长久都无法认识到新潮流所附带的不良后果。我们的社会经过了太长的时间才认识到,改革论者对儿童心理安全和健康的良善关注,已经逐渐造成了对孩子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削弱。这一“认识上的延迟”的受害者到现在还经常出现在媒体的头版头条。现在,风格更为强势的教养方针重新流行起来。但这个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新的风险,我们必须不断检视关于“年轻人需要什么”的最广泛被认同的假设,以避免陷入任何一个潮流的故步自封,无论这个潮流看起来多么合乎情理,都有它自己的短板。

无论我还是其他人写到的关于“自律”的好处,有一件事情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养孩子的指引来说,仅仅对孩子提出的需求说“不”是不足够的。至于说“标准”,我在本书的第1章提到过,“认为年轻人会

一直这么茁壮成长下去”的想法是错误的,除非他们在自己想要努力达到的标准中发现了个人意义。

任何关于教养孩子的详细指南里面,都已经说明了一些注意事项,我非常坚信的一个观点是,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社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世界,当前最紧迫的事情是帮助孩子们获得有益的方向感,使得他们能够跨越雷区——威胁他们这一代人的漂浮、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我还很坚信,找到方向感的关键,是发现人生的目标。然而,父母没办法很简单地赋予子女一个人生目标,实际上,任何“太过于强势”和“控制性”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尽管如此,作为父母,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所有的父母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一定程度的智慧,毫无疑问,子女可以从中获益,关键问题是父母在引导孩子走向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目标时,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一定不要控制欲太强,或过于武断。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对于父母的说教或者是命令通常是听不进去的,特别是在寻找真实的目标感方面,是极具个人化色彩的。孩子必须有一种感觉,在探寻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是自己做出来的选择,父母是不能代替他们选择的。

父母应该做的,是把孩子引向前景看好的一些选择上,帮助孩子做筛选,思考孩子的天赋潜能以及兴趣是如何与周围世界所提供的机会和需求相匹配的。父母可以支持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有目标感的人生方向,并开放更多潜在的、可供发现和探索有关目标的可能性的资源。这里面更多是扮演支持的角色,而非领导的角色,因为这场剧的中心舞台是属于子女的。尽管父母所能提供的最有效的帮助都是间接而非直接的,但也会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也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这么问自己,我真正能做的有多少?

一些孩子是否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目标感

最近几年,人类发展科学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和特质。从对新生婴儿行为的研究中,我们得知,所有健康的孩子都有同理心能力、对于“照顾他的人”的依恋、语言学习能力,以及很多其他的亲社会行为。我们也知道婴儿在出生的时候是存在个性化差异的,其中的一些差异性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个性的发展。有的孩子生来比其他一些孩子更加好动;一些孩子长大后的个性会比较害羞;另外一些孩子则更善于交际;还有些孩子天生就有不寻常的身体运动技巧,田径场或音乐演奏厅也许是他们发挥的舞台。随着我们对大脑、行为和遗传基因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多,我们一定能够发现更多的可以归因于生物遗传的人的天生倾向。

当然我确信,我们永远也无法从中找到有关“目标”的基因。那么为了找到目标,孩子们必须要调查和审视一下周围的世界,看看他们可以从哪里入手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及该怎么做。他们必须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天赋潜能和兴趣与现实中哪些合适的工作相匹配。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对自我,以及他们所成长的这个环境(可能与父母成长的环境有所不同)都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必须要树立长期的目标,让他们的世界有所不同,还必须要学会制定现实的计划来达成目标。所有这些都是创造性的工作,靠的是孩子们对自我倾向性的觉察(如果先天就五音不全,那就不要去奢望做歌剧独唱演员了),而这只是寻找目标的开始。将下来更核心的部分在于评估,评估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和渴望可以如何跟识别出来的周围世界的需求做匹配。为了做出这个决定,每个孩子都必须要观察、做尝试,并反思他所看到的东西背后的意义。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

这个时候,正是父母可以参与进来帮助他们的时候。

我所主张的关于培育孩子目标感的根本方法就是这个核心准则:我们对年轻人做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尽管没有办法去预测(或控制)我们什么时候说的或做的能被他们领会,但孩子们都是敏锐的听众和观察者,他们迟早会意识到的。再有就是,无论我们忽略了该说什么,或是选择压根不说,都有其价值所在,同样我们可能也没办法总是能直接地进行控制、预测或觉察。

举个例子,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所听到的那些建议,而且印象持久。在我读高一的时候,一名叫作约翰·豪威尔的脾气暴躁的老教师因我完成的作业太过马虎,且只完成了一半(都是由于我自己的懒惰造成的),狠狠训斥了我一顿。我当时的借口是(必须考虑到合理性):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作业这么重要。豪威尔先生非常严肃地凝视着我说:“戴蒙先生,你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不是无关紧要的。”

我并不是说豪威尔先生说的话立即改变了我的生活,或当时就给了我很深刻的启示。但“每件事情都不是无关紧要的”这个说法的确被我领悟到了,后来通过这些年我接触到的其他一些智慧之语,以及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观察,更加强化了我对这句话的领悟。这个老师那次跟我讲的话改变了我思考生活的方式,并且像一个试金石一样,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听到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听他们的话,或者表达了他们对于是否能够真正影响到孩子做出的选择失去了信心。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我都会说,我非常愿意跟你打赌,你的孩子最终一定会在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反映出你对他的影响,尽管我不能确切地说明是在什么时间和以怎样的方式发生。虽然没人跟我打这个赌(可能是因为赌注没有办法很具体,显得赢面不大),但看上去还是没能让人们对于他们潜在的、养育孩子方面的能量感到安心。

父母在影响孩子方面缺乏自信,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太快地想要看到结果。而父母的影响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其作用才能显现,可能在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才能表现得更加明显。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深”而非“广”的:孩子会在所有的事情上面做出自己的决定,从发型选择到政治倾向,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做出的选择是能够反映出他们基本的价值观的,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正是他们从跟父母相处和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

鉴于此,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意识到的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不需要试图直接为子女创建一个人生目标。父母无法帮助孩子完成识别目标的任务,也不能在孩子个性的选择、为他编写人生剧本方面帮助他们。但父母能做的是,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选择,引导孩子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层面去思考这些选择,以及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追寻人生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当孩子做出选择之后,父母在支持孩子的这个选择上面能够做的事情可以说是无穷尽的。

一个重要的附加条款是,万一父母确实发现了子女的选择已经被导向错误的方向,照这样下去可能会对他们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时,就必须拒绝再给予支持。不要让孩子走上不良之路,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养育孩子这一复杂性任务大概的要点,大家心里面都有底了,那么更具体来说,父母在培养孩子对人生目标感的发现上,如何可以做到卓有成效呢?

贴近倾听“火花”,然后“点火”

明尼苏达州“搜寻研究院”(美国最重要的青少年发展社区组织)的院长彼得·班森(Peter Benson)曾经令人信服地说过,无论孩子们在谈论每天生活的时候显得多么无动于衷,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兴趣的“火花”,可能隐藏在某个地方。3没有哪个角色比父母更适合鼓励孩子明确地表达出这个兴趣,并且在这个兴趣上尝试开展一些行动。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至少跟其他人的了解是平齐的,但即使这样,他们对于孩子通常深藏在心中的梦想、志向以及很高的期望可能是不知道太多的。一谈到未来的计划,几乎都是父母在讲,他们会习惯性地讲个不停。为了看清楚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父母需要练习沟通的艺术,学会问一些好的问题,并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回答。

关于“目标”,我们的调研所用到的访谈表(包括这本书的附录)里面有很多的好问题,完全可以唤起孩子在这上面的思考。比如,对你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你这么在乎这些事情呢?你有什么长期的目标吗?……为什么这些目标对你如此重要?你认为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做一个好人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有一天回顾你的人生,你最希望自己如何被他人记住?这些问题也许很基本,但在父母和子女的对话中却是很少被问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