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
49309100000019

第19章 超越短视(3)

年轻人比他们周围的成年人对问题的认识更透彻。他们能够看穿家长这个引导行为的核心,是被精打细算的自我推销所驱动,还是让人感觉更泄气的,只是一种卑劣的自我保护的手段。他们觉察到了这个核心的讽刺可笑之处,出于对提出此类建议者的尊重,他们也会觉得做这个项目是合适的,但没有什么热情去做。

奇怪的是,很多年轻人经常所面对的赤裸裸的权宜之计的压力,通常和“真正的物质需求”的关联性并不大。实际上,最大的压力反而往往是来自于那些最富裕的家庭。大卫是一个最近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他曾花了几个暑假的时间和一个致力于帮助贫困儿童的慈善组织一起工作。在大学毕业之后,他想要全职加入这个团队,帮助他们组织募款活动,以及做一些行政工作。这份工作的薪酬仅是在维持生活的水平,大卫也不知道他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许是在慈善或医药领域寻求职业发展,或者走向社会企业的管理或商务类岗位,还可能是从事公共服务法律方面的职业。尽管这份工作看起来是很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但是每当大卫谈起他的这份工作时,他的眼睛总是闪闪发亮的。但是大卫的爸爸对此却是强烈反对的,他认为大卫在开始工作之前应该再去读一个更高的学位。作为一个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商人,大卫的父亲很容易把世界看作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地方,并且这种态势总是愈演愈烈。或许这位父亲是害怕如果大卫花费几年的青春大好时光在一个前途不明的慈善事业上,那么他就会因此落后他人,并且几乎永远无法赶上来了。

父亲和儿子之前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在情形紧迫的情况下,甚至到了用“断绝关系”来威胁对方(断绝沟通、剥夺继承权、诅咒)的程度。最终,在两个人的关系濒临破裂的边缘,各自都退让了一步,但是在此之前,持久的不信任和敌对的情绪已经在他们之间发酵了。最后,大卫休了一年的假,一边为这个慈善组织做了一些兼职的志愿者工作,一边申请攻读法学院。但他的申请并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校方看出来他对这门专业课缺乏热情。无论如何,大卫仍然面对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此刻,他的自信、激情和投入度都明显不足了。

人生中第一次的努力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会对后续的发展有重大影响。8我们可以很肯定地预测,在大卫能够带着自信走上一条令人满意的职业道路之前,他必须学会接受与他早期想要做出重要贡献的想法相伴随的一些矛盾冲突。最糟糕的情况是,负面的关联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在整个人生中都有增无减,体积和动能越来越大。一个延缓实现的梦想被看成是个人的失败,然后又归结为是自身的能力不足,而这一点又成为延迟接受或拒绝其他梦想的理由,这样一来就陷入了绝望和自我打击的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支持年轻人早期的努力如此重要的原因。从长远来看,鼓励年轻人做一些尝试,能够将他们引向富有成效和满足感的方向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当今很多年轻人来说,第一个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尽管注意到这点的人少得出奇)努力尝试就是申请大学。大学的申请通常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比较正式的机会,他们必须要向那些高度受到尊敬的机构呈现他们的计划、目标以及过往的成就,由这些学校来评判是接收还是拒绝他们。学生们完成“申请”这项任务的方式,就为将来其他一些个人展示类的行动定了一个基调。他们在整个人生中,面对进一步的对他们的评估,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会展现出自信吗?当他们在汇报自己过往的成就时,能学会真实地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吗?还是会夸大、扭曲甚至捏造事实?

大学申请这件事直接引出的问题有:学生们会很开放地表达他们对于大学教育的期待吗?还是他们只是试图猜测出作为校方想听什么?或者我想用最直接的方式问,他们会自己写申请书吗?

现在很多的大学申请书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笔下的产物,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如果忽视了这点的话,未免显得有些天真。学生们在目标和意向陈述中的自我展现,通常都不够真诚,这还算好的,最糟糕的是还有不诚实的。近些年我也跟一些知名大学的管理部门探讨过这个问题,凭着记忆,我几乎可以背得出来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编辑”写出来的,想要努力讨好校方管理者的台词:“我想要改变世界;承担更多挑战;志向高远;追随我内心的热情;学习一切东西来了解我所选择的这个领域;在学校里及校外都积极为我所在的社群做出贡献;致力于改善人类的境况”。如果这些是学生发自内心所述,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相当不错的自我实现的态度。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用这样的一些措辞来一行行地填写大学申请书,无异于在担任剧本“编剧”和“导演”的父母的监视下,所做的毫无意义的编造和伪装。

这有什么不对吗?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确实表露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此外,来自父母的任何帮助也都给了孩子一个机会去学习到借由父母更丰富的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技巧。再说,每一个学生不也都有权利去争取他们可以获得的最好的机会吗?父母为什么就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去帮助子女进入他们可能进入的最有名望的大学呢?父母有很多好的理由在任何情况下为子女提供指引和帮助,包括申请大学。

然而,任何一种以父母的努力取代子女的努力,而不是支持子女自己去努力的做法,都会产生诸多意外的结果。从道德层面来看,这是不诚实的行为,故意和孩子一起参与到不诚实的行为当中,会传递给孩子有关“事实真相”的一种错误的讯息;从实际的角度来说,“找到跟自己相匹配的大学”对于学生最终的幸福感,是远比挤进一所最有声望的大学更关键的。9掩盖事实(如孩子真正的成就、目标和兴趣)是会适得其反,因为“搪塞”本身会阻碍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匹配对象。很多学生被他们追逐地位的父母所驱使,硬是挤进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地方,在有了一些失败经历之后才发现,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在其他地方可以得到更好的肯定和发挥。他们可能接下来就会中断他们的学业,寻求另外的专业发展,这里面就产生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伴随的风险。这些也是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担忧的。

深挖这口井:父母的指引

当下的年轻人跟上一代的年轻人比起来,有个很好的改变是:他们跟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沟通更加紧密和热切了。现在经常可以听到婴儿潮一代的父母谈起(困惑和喜悦感掺杂在一起),说孩子们会很频繁、很详细地跟他们沟通最为私密和严肃的问题,实际上是想从父母这里寻求建议。很多和我差不多年龄的成年人会说,“我如果要做一个决定的话,最不愿意去问的人就是我的父母,但我的孩子居然看起来会很希望得到我的建议”。

正如任何一种社会变革都会伴随着各种说法和解释。我的一位商界朋友认为,这纯粹是因手机的功能和便宜的长途通话费而造成的现象。一项社会学研究发现,总体上来说,现在的人们跟自己家人的距离更近了,而跟邻居比较疏远,也就意味着我们只与家庭的核心成员(比如父母)讨论重要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根据这项研究,“整体的景象就是:一个紧密连接的、闭合的、同类的集合自身慢慢地在聚拢,变得越来越小,相互的连接更为紧密,更聚焦于核心家庭(夫妻、父母和男女朋友)的强健联系”。10这就带来了让人喜闻乐见的好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了。

这样的沟通使得父母有更多的机会以有力的方式影响他们的子女。但我们并不是总能利用好这些机会。做父母的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借由和子女之间的亲密沟通,为子女们提供他们认为有建设性和意义感的指引。因此,年轻人所接收到的关于他们人生终极问题(例如他们可能想要去达成的目标,他们觉得有意义的未来的方向,他们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以及他们为什么而存在)的指引,通常里面都缺少对于更远大的目标的指引。类似这种情况,如同在上文家长给我写的电子邮件里面所举的那个女孩儿的例子,年轻人可能会觉得父母给的这个建议是让人感觉不太舒服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也提不起什么兴趣。最后很可能他们并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鼓励和希望,而是带着沮丧和压力感离开。

年轻人珍惜有经验的、关心他们且比他们更了解这个世界的成人给他们的指引,但这个指引必须是围绕年轻人最高远的志向展开的,这样才是对他们最有帮助并且受他们欢迎的。这并不是说要迁就年轻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要“控制宇宙”)。年轻人并不希望大人们把困难的现实遮蔽起来不让他们看到,他们希望学会面对这些现实,同时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告诉他们要实现远大的抱负,实际必须要经历的几个阶段,这才是最有教育意义的。

问题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得到那些既尊重他们深层的目标,同时又能给他们一些具有建设性和实际意义的指引。通常他们从身边很重要的成人那里听到的是“可怕的警告”,以及“在竞争中取胜的计谋”。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就没办法学到追寻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方式,反而会认为他们自己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也没有看到任何可以鼓舞他们的其他选择。实际上,我们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我们的社区,我们都可以帮助年轻人以更加实际的方式更有效地追寻他们最高远的志向。在下一章,会给家长、孩子以及身边所有的成年人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对目标感发掘的具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