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科学类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49294500000007

第7章 课题研究概述(7)

(一)召开课题研究阶段性经验总结会

研究人员在总结会上交流工作经验,介绍在实验中的典型做法,提出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困惑,整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原始资料,部署、规划、讨论下阶段研究工作。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撰写研究工作总结的质量。此类会议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会议前应确定大会发言人。

(二)召开课题研究活动现场展示会

现场展示会可以使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同时也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种学习机会,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的课题,课题研究工作进入结题检测阶段,如何做好课题检测的准备工作?成功的做法是在做好课题结题检测准备工作的课题单位召开课题结题检测现场会,大家共同经历课题结题的检测,对课题结题检测工作的准备更加心中有数,同时展示者在准备工作中也会力求把阶段性总结工作做得更好更有特色。

(三)撰写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是根据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分析、研究、评价而形成的书面材料,也是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的过程。

1.总结的内容与格式

阶段总结通常包括标题、正文和署名与时间三个部分。总结的标题应与内容相符合,一般采取与阶段计划标题相对应形式的表述或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以便明确或突出总结的内容。

例如: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验证性研究》第一阶段

地球与宇宙课标研究的总结报告

××中学课题组

或:《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验证性研究》第一阶段的总结——关于地球与宇宙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

××中学课题组

总结的正文通常包括概述、基本做法与结果、结论与讨论三个部分。前言性的概述要说明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全文的基本观点,即应陈述研究的内容和具体做法,说明结果,分析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必要的讨论,并提出今后的打算。总结的作者署名要写在标题的正下方,总结的日期应注明在正文末的右下方。

2.阶段总结的特点

阶段总结限定在阶段研究工作的时间范围内,具有明显的自我评定性,通常使用第一人称对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出恰当的判断,不仅要求从事实出发,客观地描述和解释实际发生的事情和进行的工作,而且要求及时地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理性地思维与概括出对有关事项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阶段性总结应注意开头就要切入主题,不要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套话连篇,使人不得要领。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经过认真地斟酌和修改定稿后,语言要精练,概念要清晰,事情要明白。

(四)组织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评选

国家级、省级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般是一年召开一次年会,评选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研究者提供成果评选的信息,提供阶段性成果评选的类别及质量要求,促进研究者高质量地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推荐优秀阶段性成果参评。市级、校级管理的课题,也可不定期地组织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评选,为研究者营造一种具有成就感的研究环境。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评价

一、研究过程的评价

课题研究评价是课题研究者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执行方案,针对阶段性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监测分析,以沟通掌握信息,引导课题研究者反思总结课题研究的推进情况,分析纠正偏向,总结提炼经验,推广典型。它具有诊断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

课题研究评价一般涵盖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价和对课题研究效度的评价两个方面内容,每一方面内容一般由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指标权重、评价方式和方法等部分构成。

1.课题研究工作评价。课题研究工作评价旨在监测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速度,准确掌握课题研究动态,以便及时反馈信息,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在不断调控中及时完善,以顺利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评价指标一般包括:课题研究是否按预定计划(研究方案和执行方案)推进,研究思路与措施是否得当;研究过程中是否重视学习与培训;是否积累形成课题资料;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取得预期成果等。评价方式一般可以设计成考察、座谈、查阅资料等。评价时机可以确定为月评、期中评、期末评等,也可以采取不定期的阶段性随机评。

2.课题研究效度评价。课题研究效度评价包括理论贡献、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评价项目。“理论贡献”项目的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有关理论、思路、观点和方法的创新等;“实践意义”项目的评价指标包括研究对象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和能力素养方面的发展变化等;“推广价值”项目的评价指标包括理论观点或实践经验的影响范围、推广效果、社会的认可程度等。由于课题研究成效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且大多属于长效而并非立竿见影式的,因此对于课题研究效度的评价需要一个过程,评价时机可以确定在学期末或学年末,甚至在研究周期末。

对于在常态下的课题研究内外效度的评价,多数情况下可以设计成定量评价法或定性评价法,包括数据测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等。

我们可以针对课题研究涉及的教育现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或综合运用这些评价方法。较为典型、应用较为普遍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数据测查法。对于数量确定的教育现象,如班级数、学生数、测验成绩等,可采用数据测查法评价。如:设计测试题对评价对象进行测定,然后用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学等知识,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以测定出有关指标的达标度。对于数量不确定的教育现象或无法用数量确定的教育现象,如师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和能力素养等,可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谈话、个案分析法等进行质性评价。

2.查阅资料。查阅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主要是指阶段研究收集、整理、分析、结论的事实材料,其中应特别注意查阅分析课题研究者的随笔札记、观察日记和课题研究对象的周记、作品等有关资料。从课题研究者的随笔札记、观察日记中,我们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关于研究对象的外在表现及变化,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过程及方法,研究者的一些收获及感想等第一手真实有效的信息。而研究对象的周记、作品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研究对象内隐的思想、意识、态度、品质等主观因素物化传递出来,据此可以获取的反馈信息往往也是最真实的。所以查阅分析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随笔、札记、作品等资料,既能保证评价的可行性、易操作,又有利于评价的全面与准确。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依据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信息,对课题研究事实现状进行评价。学期初可以有前测,学期中有中测,学期末有后测。几次问卷调查的结果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4.个案分析。这种评价方式简便易行,通过与课题研究者个体或研究对象个体进行深入的对话、分析,可以获得可靠的研究信息。但个案的特殊性往往会影响评价结果的信度。

设计以上评价方式时,关键是要科学设计出评价的项目,拟定好调查测试的具体题目。评价项目要紧扣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须恰当、具体、可测;测试题目要贴近课题研究实际,以获取可信度较大、价值较高的评价结论。这是设计评价方案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技术难点所在。把握不同评价法的优势和适用条件,既注重课题研究事实现象的分析评价,又善于将抽象的内外效度转化为量的描述,力求实现质性评价方式与量化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便准确检测和获取课题研究目标的达成度,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及时调控,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稳健地向前持续推进。

二、课题的鉴定与结题

教育科研是一个系统的探索过程,课题的鉴定与结题是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课题鉴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化和发展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对教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良好的评定、激励和培训功能。

(一)课题结题的一般程序

1.准备好结题材料:①课题申请书和课题立项批文;②课题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各阶段的研究工作计划和研究工作总结;③阶段性总结(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典型课例、案例等);④研究过程有关材料及附件(观察记录、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行动研究方案、行动研究观察记录、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研究工作记录、活动总结、照片、获奖证书等);⑤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工作报告;⑥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研究报告。

2.向教科研部门提出结题申请(提交结题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填写结题申请表,落实鉴定专家组人选、鉴定方式、鉴定时间和地点。

3.向鉴定组专家送交鉴定材料(提前一周)。

4.鉴定组专家进行成果鉴定(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

5.教科研部门进行最后验收及颁发结题证书。

(二)课题结题的基本要求

各级规划课题都必须按计划完成结题工作,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会议结题与通讯结题相结合,一般来说,省级以上立项的课题要采取会议结题的方式。

2.课题组自评与专家组评价相结合,要先对课题进行自评,再邀请专家做鉴定。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成果的理论水平,更重视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促进。

4.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既重视成果,也重视研究过程。

5.结题与成果示范推广相结合,课题结题时,可同时召开现场会,宣传和展示成果,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推广。

6.结题和提高改进相结合,结题只是研究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一个新的起点,要通过结题,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使课题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

7.激励和坚持实事求是相结合,结题鉴定既要对教师的研究工作给予承认和鼓励,但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夸大其词。

总之,要求通过结题对课题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和中肯的意见,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对课题作出评价。

(三)课题鉴定的主要内容

课题鉴定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成果反映的学术思想是否正确,研究思路是否清晰;②课题实施是否达到了申请书中有关成果的设计要求;③研究成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方法和建议、对策等有何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④研究成果所依据和使用的资料与数据是否准确、完整;⑤研究成果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手段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⑥研究成果达到何种水平,已有或预期综合效益如何;⑦研究尚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该领域尚有什么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今后需要朝什么方向努力;⑧对研究成果是否能通过鉴定作出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