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科学类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49294500000031

第31章 案例研究论文的写作(1)

近年来,教育教学案例研究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主要技术。将案例研究的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

教育教学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育教学案例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案例不仅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而且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案例研究论文属于经验型教学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经验总结,此类文章实用性强,如: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它们与“经验诠释”相关,当然它并不想去解释全部的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应该如何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们看似已经非常熟悉的日常教学经验,从中寻找教育教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可能。

第一节 教学叙事的写作

一、什么是教学叙事

叙事,原本是文学的一种形式。简单说,“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述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案例。

教育叙事强调与教育经验的联系,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作为教育群体和教育个体的活动方式。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现实基础上,通过有关教学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等,来逼近人们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教学叙事,篇幅、体例、角度不一,但都应该以科学教学为中心,讲述鲜活的科学教学故事。将真实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识,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感触、思考和困惑,谈自己的教学收获和教学遗憾,表述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看法。

二、撰写教学叙事的意义

1.叙事研究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有效方式

教学叙事的撰写意义,实质是“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成叙事研究报告。这不仅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时的总结,而且还可以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经验。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且能够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学叙事的撰写,实际上将教育转化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学叙事的撰写还是转化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和催化剂。叙事研究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人人可参与的校本行动研究”。叙事使教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里回到教师手里,从神秘走向世俗,能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脱节的问题,给教学改革带来一个全新的理念和新的发展。

2.叙事是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主要是由一个个的教育故事组成的,而人又是善于讲故事和乐于听故事的。比起纯理论性的教育论着,教师们更喜欢看有故事性的叙事研究文章。教学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学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教学故事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3.教育叙事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

由于教师在做教育叙事研究时是基于课堂和学生,做着自己愿做也能做的事,因此教师本人的意愿就能得到尊重,没有一种受制于人的尴尬。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起步,从师生关系的互动中进行智慧对接,在实践历练中改善教学行为,在理论学习和反思中提升水平。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叙事材料来源于教师日常生活、工作的各种真实的教育事件。其研究的基本过程为:教师对自己经历或处理某一事件或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进行记叙、总结、反思、研究得到结论,再记录成叙事故事。教师在处理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产生新的问题,为了解疑破惑、解决新问题,教师就会主动地学习有关理论,请教教育专家,与同事合作、商讨、交流,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把自己遇到问题的过程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特别要记录解决问题的曲折、复杂的过程,加上自己的反思、自省,就会从平时视而不见的小事中发现隐含的教育规律。显而易见,记叙故事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反思行为、总结经验、优化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在实践的层面上使问题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及寻找对策的过程提升了教育理念、理论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或叙说故事,而是教师主动地探索、科学地反思、自觉地寻找思路的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及自身素质都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育叙事研究不仅对研究者本人的未来实践有指导意义,也给同伴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基础和平台。通过叙事报告,同伴能看到研究者对“事件”的认识和研究、反思的全过程,在分享叙事故事的同时,会把同伴带到曾经遇到过或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的情景中,促使同伴在自己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引起情感、认识上的共鸣,或引发不同观点的批判性反思、探索,为同伴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真实的案例和多维的反思视角。

教育叙事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使教师在自我学习、实践、反思中提高,改变了教师的思维定式,变经验型教师为思考型教师。

三、教学叙事的基本类型

教育叙事的基本类型,就叙事的主体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他传体”叙事,即通过教师讲述给他人,由他人来介入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梳理、提炼,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或所提供的文本等为“解释”的对象。

例文1

由一次“失败的教学”引发的思考

七年级(下)生物教材有一个分组实验——“观察鱼尾鳍内血管流动的情况”,教学大纲要求:“在本堂实验课里,要注意提醒学生经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让鱼鳃始终保持湿润,以使小鱼少受伤害。如果时间过长,可以把小鱼放回鱼缸,另换取一条小鱼观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关于这个实验,有位教师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实验结束后,他要求学生将实验后的小鱼拿到学校池塘里放生。由于装鱼的桶太大,几个学生抬着困难,他便让学生把鱼都捉在一个大烧杯里,再拿到池塘去放生。几个学生带着烧杯去学校池塘,大半天没回来,于是他到池塘边去找他们,发现学生们正非常认真地按照他教的方法把鱼一条一条地从烧杯里“捉”入池塘,直到他问学生为什么不把烧杯里的水和鱼一起“倒”入池塘,学生方才醒悟:“烧杯里的鱼可以直接倒入池塘啊!”

朋友和我谈起这件事时不禁自嘲,称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

这位教师让学生把鱼从桶里捉入烧杯是因为桶太重,如果直接把桶提到池塘边会比较困难,但学生机械地按照他教的办法,不加思考地将烧杯里的鱼一条一条地提出来又放入池塘的行为无疑是笨拙的。这一“失败的教学”案例,让我不禁重新思考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教导学生“学以致用”,对任何基础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把这些理论知识、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的确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在强调“学以致用”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要让学生知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个“罔”字在上面举的例子中就体现得很充分。“学”和“用”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强调的内容,但要在“学”和“用”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多“思考”却常常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一点。如果教师在一开始不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把鱼从桶里拿出来装进烧杯,只是提醒学生,你们可以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怎样可以既轻松又快捷的把鱼放到池塘里?或者把整个放生的过程都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完成,也许不会出现本文开头时的尴尬。

另一种是自传体叙事,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其基本途径是“我说我的教育故事”,即教师自身对自我教育生活故事的自我梳理与叙述写作,通过对个人成长或成长的某一方面的梳理,然后去发现这一阶段对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性,或某一瞬间完成了教师对教育的观念性转折的转折点。自传体叙事的实质是“从‘个人生活史’、从‘个人生命经历’中透视整个世界”,因此“充满生命的体验和生命的感动,容易牵动人心”。这种“自传式”的叙事研究,是最值得提倡的。

例文2

老师,我们自己来——学会自主

今天的自然课,是“小老师”——学生自己上课,而作为自然老师的我,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听,只见马路遥、董舟涵从容地走上讲台,两人配合默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段录像,接着是提问、讨论……时而用投影展示,时而又鼓励同学讨论,踊跃发言,在热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已顺利完成了本节课《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教学任务。一看手表,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间控制得不错。松了一口气的“小老师”瞟了我一眼,老师含笑的目光更增加了她们的自信心,只见马路遥灵机一动,满脸笑容地模仿起我平时上课近结束时常说的一句话:“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有,现在可以请大家提问。”李群伟站起来了:“乌龟和猫的寿命有多长?”本节课的内容之一是动物的寿命,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除了告诉动物寿命的含义外,侧重于强调生活环境因素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并没涉及具体动物的寿命。显然,好奇的同学并不满足于课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下,激起了全体同学的兴趣,可却难住了两位“小老师”,她俩尴尬地站在讲台上,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我。见我仍是笑而不答,似乎在考验她们。终于按捺不住,说出了实话:“这个问题我们也不知道,请胡老师吧。”大家静候我的答案,可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却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不过,我想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研究,好吗?”

第二天,课前5分钟信息交流开始了,刘晨燕同学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了搜集到的信息——“动物的寿命有多长?”表格中列举的不但有猫、乌龟,还有金鱼、猴等30余种动物的寿命,当同学们惊叹这些数据之后,我问她:“你是从哪里和怎样得到这些资料的?”她说是从网络上利用搜狐软件找来的。我接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喜欢像上节课直接告诉你们呢,还是喜欢自己查找资料?”“喜欢自己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为什么?”我问,刘晨燕同学抢先答道:“自己找来的印象深,知道得也更多,而且还有成就感。”

自从尝试自主学习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小老师,都想表现自主学习的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

现在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的时候了。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吗,我们今天的教不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吗?

从叙事的层次来区分,包括教育教学日志或日记,直接记录日常真实教育情景。

例文3

课堂中的“皮格马里翁效应”——期望性评价激活创新思维

省素质教育检查团来我校检查,学校安排我开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揭开叙拉古国王“皇冠的秘密”。课堂上,围绕着如何测皇冠的体积,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个方案在讨论中被否定了,此时,徐捷站了起来:“把皇冠浸在一个盛满水的桶里,只要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多少,就可知道皇冠的体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