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外部信息主动选择,是内部机制。而外部情境中的信息如知识内容等可以通过双向的相互作用被建构,这是一种外部机制,学习就发生在情境刺激与经验冲突之中。所以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有知识的积累,还包含了新旧经验冲突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论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如何接受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促进自己会学习和创新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反馈,检验再探索的过程。所以,新课程中强调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建构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我们对《吸烟的危害》教学,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开展学习建构,实验步骤如下:
(1)利用可乐瓶,并通过塞有脱脂棉的管子完成“吸烟”动作。
(2)点燃香烟,反复挤压可乐瓶多次,模拟吸烟。
(3)观察管中的白色棉絮有什么变化?闻一闻棉絮有什么气味?比较使用无滤嘴香烟和有滤嘴香烟,棉花变化的区别?
讨论:有滤嘴香烟能不能确保吸烟人的健康?
2.学生学什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使自己具有建构的欲望和能力。作为学生,学习不是为了重复和保存现有的真理,而是为了成为一个积极主动进行建构的人。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由外部、他人决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生自己需要决定的。
例如,我们在对《CO2的性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以下步骤来进行教学:
(1)问题: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后,用一只可乐瓶盖盖在上面,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2)判断: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3)做做实验,看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判断?
(4)请你对过程作进一步评价。
(5)哪支蜡烛先熄灭与哪些因素有关?
(6)若与判断有所不同,你能否收集更多的证据来支持你的考虑?
(7)交流评论:你在这个过程中,对该问题的解释和体会。
通过上例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激起了学习兴趣,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
上述内容的教学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看,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活动,虽然花费时间更长,但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且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提高学习的能力,达到了知识情感化和情感知识化的和谐统一。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优化我们课堂教学的启示1.教学内容生活化
建构论认为:学习是建构,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
课堂学习本身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验、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教学只有以生活为基础,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科技相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种互动的开放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1)树立对教科书使用的新理念,即:用教科书去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例如生态系统成分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成分,应付考试,而是引导学生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认识其中的植物有哪些,分析各自的作用,从本质上理解并建构起生态系统的完整认识。
(2)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选定为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与科学相关的内容。
(3)由于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必然会有一些科技前沿、环境教育等有关知识不断进入我们的课堂,这又使我们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如纳米技术、转基因工程、高分子材料等等。
2.教学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体验、发现、建构的过程和方式,是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量化标志。以活动促认知、促思考,以体验促理解、促内化,从而实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
(1)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丰富感性认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事物需要学生的亲身参与尝试、体验,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问题。动手实验操作和实习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如认识密度概念时,可以设置游戏,给出体积大小不同的可乐瓶,分别装有沙或面粉。通过控制变量,分别比较等质量和等体积条件下不同物体的不同特性。
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的教学环境,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全体参与
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最好体现。同时,人人参与也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特征。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全体参与的有效手段。例如: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时,一般的学生要求按照伏安法测出阻值,中等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用伏欧法、安欧法测出阻值,优秀的学生可以再用内接和外接法测,并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求得自身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进步,为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提供了保障。
(3)倡导探究学习,体验成功,让学生主动参与
理论和实践表明: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就像上例《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教学安排,本来自然科学中的学习较为枯燥和抽象,但是新课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践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并用。在这样一种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养,又获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
3.教学过程情境化
俗话说:“身临其境,方能有所体验”,而体验是一个具有亲历性、不可传授性,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发生观点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只有创造了具有教学内容和任务在内的教学活动情境,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才能促进建构过程的发生。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常用的情境有:
(1)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问题情境可以创设为形似生活、生产中的活动情景,可以创设为形似实践活动的实验情境,可以创设为形似探究自然现象、实验现象中的现实问题。
(2)协作学习情境:民主和谐氛围,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积极开展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境的设置不是仅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引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境的设置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了使学习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力求达到知识、情感和能力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设计有效的参与教学的活动,必将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实效性。
这篇例文以新课程支柱理念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背景的教学实践类论文,作者敏感地抓住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作者选题时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课程改革,是一篇理论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好的文章。这篇例文的选题对我们有借鉴作用,我们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在将学到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时一定会有许多的问题与思考,有成功的经验,有特殊的困难,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到教学实际中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对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很有价值的。这篇例文的作者谈的是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后对教学的启示,在论述建构主义理论对当今的科学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时,偏重理论,而在论述建构主义对优化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启示时,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实例内容具体,理论蕴含在其中,有可操作、可学性。要写好这种类型的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课改经验,它涉及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思考学生该怎么学?学生该学什么?如何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情感化和情感知识化的和谐统一等问题。初学写作的教师,无论是做教研课题还是写论文,题目以小为宜,以自己的能力、精力和掌握的素材为考虑。题目过大,往往由于水平有限,精力、材料不足而做不下去,很可能半途而废。如“论自然科学探究式教学”这个题目,就很难写好。探究式教学研究的人非常多,你再写必然与人家雷同,况且探究式教学的环节很多,材料的呈现方式,合作小组的组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的各个环节:问题的产生、假设的建立、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结论的得出等,其内容足可以写一本书;要写文章只能是大题小做。贪大求全,会顾此失彼,就写不出好论文。有时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讨,把它讲深讲透,阐述独创性的见解,反倒能写出有影响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