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诚仁的歌曲《洞庭鱼米乡》赏析
宋歌
我没有去过洞庭湖,但对洞庭湖的无限风光却是心驰神往。确实,那里人杰地灵,是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孕育出的一个迷人水乡。多少人曾在那里流连忘返,留下了动人的诗篇,而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洞庭鱼米乡》更是对洞庭风光的形象描绘。
《洞庭鱼米乡》由叶蔚林作词,白诚仁作曲,创作于1959年。其实,曲作者很早就想创作这首歌曲了。早在1956年,白诚仁就第一次到洞庭湖区深人生活。当时正值根治水患之后,作者面对水天相连的洞庭湖,面对着湖上千张白帆、湖里丰富的水产、湖边肥沃的土地和金色的谷穗,面对着生活在湖边的人们的欢声笑语、冲天干劲、内心非常激动,于是便产生了要以歌曲的形式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想法。作者当时正在学习湘中、湘西一带的高腔山歌唱法,这给予了作者创作的灵感.尤其是渔歌《打乐乐冬》和《朝拜乡》,使作者找到了表达歌曲的好素材。于是,经过前后三年的酝酿,终于创作出了这首优美动人的《洞庭鱼米乡》。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分节歌,五声音阶的徵调式。歌曲第一段的气息悠长,运用了辽阔高亢的慢板山歌,舒展的旋律衬托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金丝鲤鱼、稻花飘香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意,也使人的眼界开阔起来。平稳而持续在高音区的旋律以及装饰音的运用,突出了高腔山歌的特点,使旋律格外富有特色。
例91
第二段较前面一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旋律由慢板山歌转为了中板的号子,2/4拍的节奏紧凑有力,配合着高亢的音乐和“哟哟耶”“哟霍耶”的呼喊衬词,很好地突出了号子的特点,着力刻画了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一段旋律是由上一段的山歌旋律发展变化而来的,但却给人以大不相同的感觉,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巧妙之处
歌曲的第三段再现了第一段的山歌旋律,使情感逐渐回复平静。渐渐隐去的歌声既表现了白帆远影的湖光山色,又抒发了作者对湖区人民积极建设家乡的淳朴品质的赞美和热爱。
整首歌曲所营造出的浓郁地方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作者对于高腔山歌的巧妙吸收运用的结果。清代徐大椿对“高腔”的解释为“盖所谓高者,音高,非声高也”,由此可以看出高腔的特点就是音调高。《洞庭鱼米乡》的旋律几乎一直持续在高音区,这便是作曲家学习、吸收了高腔山歌演唱手法的成果。运用湖南本土的高腔山歌音调,正好体现了歌曲的地方特色,这就是《洞庭鱼米乡》得以广泛传唱的原因。而歌唱家何纪光特意学习了高腔的唱法来演唱这首歌曲,更使歌曲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达。
从创作至今,《洞庭色米乡》已多次被改编成为器乐曲,如筝曲、箫曲、笛曲等,从而更好地宣传了富饶美丽的洞庭湖,宣传了民族音乐。我就很喜欢听各个版本的《洞庭鱼米乡》,因为每个版本所体现的意境虽都不同,但却是同样的悠扬舒展,让人难忘。
现在的洞庭湖地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应该是更加美丽富饶了,所以,无论去没去过那里,我们都应该听一听这首传唱了几十年的《洞庭鱼米乡》,因为它不仅带给我们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画面,它还能激发我们建设祖国的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