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歌的歌曲《草原之夜》赏析
宋歌
你可能击过内蒙占的草原,并对那里的风景流连忘返但你去过新疆吗?去看过那里农场、草原的无限风光吗?欣赏过那里美丽的夜景吗?如果你没有去过,那么不妨来听一下《草原之夜》这首歌,它会让你体验到草原夜晚的生活,感受到一种清爽的静谧;如果你去过,那么不妨也来听一下,它会让你回想起那时的心境,品味起曾经的人生经历。
《草原之夜》由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创作于1959年,是记录片《绿色的草原》的插曲。关于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故事:在影片拍摄时,词、曲作者同去了新疆一个由十三个民族组成的军垦农场深人生活。一天傍晚散步时,两人听到草原的篝火旁传来维族战士们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歌声,深受感慨,词作者回到住处立即写成了歌词,曲作者又根据当地民歌素材编成了曲,当晚就给战士们演唱,这首歌就是《草原之夜》。于是,这首中国式的“小夜曲”便迅速飞遍了祖国各地,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之一。
歌曲采用了带尾声的一段体分节歌结构,调性建立在E大调基础上。前奏旋律由高至低蜿蜒下行,引出了从低音区开始的第一乐句,这个乐句深沉平稳,与“美丽的夜色多沉静”的歌词结合得非常妥帖。
例76
第二个乐句从高八度的“1"处进人,音调悠扬而明亮,音区上与第一乐句形成了对比。其中“琴声”的“琴”字旋律格外婉转绵长,仿佛是广袤草原上遥遥回荡的琴声。第三个乐句中有几处装饰性的润腔,很好地表达了那种深切思念而又辗转反侧的心绪,同时也使歌词中“娘”“信”等字更加字正腔圆,接近口语。句末处的衬词“唻”将第三、四乐句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使歌曲充满了期盼而又满怀希冀的情感。进入尾声,作者运用了富有新疆民歌特色的衬词“来”,节奏紧凑,一字一音,速度的加快增添了歌曲的欢快感,与前面的舒缓节奏形成了对比。
例77
最后重复第四乐句,这使歌曲浑然一体,表现了军垦战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歌曲的主旋律是非常悠扬舒缓的,音域不宽,只有十度,每一个乐句的旋律都显得宁静而平稳,没有很大的起伏。曲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对每个字的斟酌上,他让旋律几乎在每一个字上萦绕回旋,所以,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旋律,但草原夜晚的沉静同样让人觉得像香茗在口,余韵无穷。
纵观整首歌曲,我们可以看出它很好地表现出草原静谧的夜景和战士不平静的心绪,这是作者在草原深人生活的收获。曲作者田歌在新疆军区文工团工作多年,将新疆各民族的旋律因素和汉语的语言巧妙结合在一起,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而亲临草原的体验更为歌曲的创作成功增添了色彩,这也是时至今日《草原之夜》仍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此外,田歌还写有五百多首歌曲和一些电影音乐、歌舞音乐和器乐作品,如歌曲《中华儿女志在四方》《革命青年进行曲》《我为祖国守大桥》、舞蹈音乐《葡萄架下》等,并出版了《啊,亲爱的伊犁河》和《边疆处处赛江南》等歌曲集。
现在、每当我们听到《草原之夜》这首歌曲、眼前都会浮现出新疆草原夜晚的迷人风光,那辽阔草原上的春风、篝火、战士、琴声……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通过这首歌曲我们也可看出,真正的艺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只有充足的生活积累与人生体验,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做到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