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50

第50章 祖国的花朵笑开颜

——石夫的儿歌《娃哈哈》赏析

谢穗 周文杰

童年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最恬静,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打开记忆的匣于,除了捉迷藏、跳橡皮筋、过家家以外,留给我们最多回忆的莫过于儿歌了,从“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从“找呀找呀找朋友”到“小燕子,穿花衣”,一代代的孩子都曾在外婆和妈妈的臂弯里听过,在幼儿园的舞台上唱过、在怀旧的梦里哼过这些动听的旋律。相比儿童歌曲极度匮乏。孩子们只能唱爱情歌曲的今天,当年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一大批活泼,单纯的儿歌不但伴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还让我们早早地意识到了美和善。这其中更是有一首形式独特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儿歌,让全国各地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了梳着小辫,扭着脖子跳新疆舞的方式,它就是歌曲《娃哈哈》。

《娃哈哈》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正值中国民间文艺发展的高潮时期,艺术家纷纷深入到边远地区,采集整理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资料。正是有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多样化的音乐材料为基础,一时间全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娃哈哈》的成功,也得益于此。它的曲调来自新疆维吾尔族艺人肉孜阿洪的一首弹拔乐曲,由石夫记谱配词。这段精致短小的旋律,是一个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上下乐句各4小节,并附加4小节的重复补充终止。×××××的节奏型贯穿歌曲始终,动感十足,既满足了孩子载歌载舞的需求,也符合幼儿好动的天性。

例78

别具风味的旋律,活泼的节奏,稚气的歌词,外加仅有八度的音域(6—6)使得歌曲简单易唱,无怪乎《娃哈哈》如此受到孩子们的青睐。这首富有舞蹈特色的乐曲,既保持了新疆音乐的原貌,又给予了发展;既有律动感,又具可听性,显示出编曲者石夫对新疆音乐良好的诠释手法和驾驭能力。如果没柯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对新疆民间音乐的积累,缺乏善于提炼的艺术技巧,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娃哈哈》是石夫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七年生活积累后就得的音乐成果之一。七年中他走遍了天山南北的牧场、农村和城镇,搜集和整理了新疆与其他西北地区的民歌和器乐曲,并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的西部情结以及他对这一地区音乐的热爱,在他的作品如歌曲《牧马之歌》、钢琴独奏《新疆组曲》、歌剧《阿依古丽》、舞剧《文成公主》、电视音乐《丝绸之路》等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即便是编写寥寥数笔的儿歌,石夫也采用了新疆特有的民间音乐语言为素材,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日积月累所至。

从歌曲《娃哈哈》可看出,一首能够得以传唱的儿歌,必然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它必须既具备童心童趣,引导孩子健康向上,又要语言活泼,使孩子们乐于接受;既要内容浅显,易于理解,也要篇幅简短、便于唱记。而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儿童歌曲创作的园地一片荒芜。各种儿童歌曲创作大赛多如牛毛,却没有哪首歌曲在孩子中引起稍大的反响。当声势浩大的《同一首歌》进入SOS儿童村表演时,除了翻唱五十年前的儿歌外,再也找不出其他的形式吸引儿童,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儿歌创作存在的种种弊端。

2004年,《娃哈哈》被纳人中宣部等七部门向社会推荐的“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的小学歌曲部分,在为这首愉悦过几代孩童的好歌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现代儿歌像《娃哈哈》这样为孩子的生活增色,让儿歌成为孩子童年回忆里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