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赏析
梁茂春
有人统计过: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是音乐舞台上演奏得最多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春节序曲》实际上是李焕之的管弦乐组曲《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即《序曲——大秧歌》。
李焕之的管弦乐《春节组曲》的创作契机是这样的:建国初期的1953年,李焕之应舞蹈家戴爱蓬之约,着手谱写一首题为《春节》的舞蹈音乐,表现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生动情景。可惜这一美好的合作计划未能最后完成,李焕之便将他准备的音乐素材创作了管弦乐《春节组曲》,全部作品完成于1956年。
作曲家李焕之有在陕北长期生活的经历,几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在延安地区度过的。这也是他在创作风格上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他自己曾回忆说:“我在延安生活的七个年头里,最后三年的春节,都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教育,在我的创作活动历程上,留下了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影响。”他曾在陕北、陇东等地和老百姓一起闹秧歌,接触了自然形态的、活生生的当地民歌、曲子戏、秦腔、陇东道情等民间音乐。到了50年代创作《春节组曲》时,他将所掌握的丰富的陕北民间音乐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挑选和概括,充分调动深厚的生活和艺术积累,终于写成了这部洋溢着黄上高原泥上芳香的优秀管弦乐作品。因此可以说,作曲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主要来源于他对生活及对民间音乐的切身体验和长期积累。
《春节组曲》由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第二乐章《情歌》、第三乐章《盘歌》、第四乐章《终曲——灯会》共四个乐章组成。这里仅分析它的第一乐章(以下称《春节序曲》),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管弦乐总谱《春节组曲》为依据。
《春节序曲》是一首明快、粗犷而热烈的乐曲,它刻画了陕北地区传统节日——春节鼓乐喧天的情景和人民欢腾热烈的情绪。
《春节序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始的34小节为引子,它由乐队全奏的宏大音响揭开了民间节日歌舞的序幕:
例61
这欢快明朗的音乐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一下子就把节日里群众高歌欢舞的热闹气氛展现出来了。接着乐队采用“问答式”的演奏,表现根据陕北秧歌素材创作的曲调——长笛和双簧管演奏领唱式的问句,乐队全奏作为答句,进一步渲染了热烈沸腾的情绪。
例62
这个引子的音乐概括了整个乐章的情绪、音调和节奏的特点,为主题的出现做了充分的准备。
引子之后,音乐进入第一部分,这里出现了两个互为补充的音乐主题。第一主题带有纯朴、优美的舞蹈性:
例63
这个主题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双簧管作复调式的应答。经过一段欢快的过渡后,引出了第二主题:
例64
这个主题带有民间锣鼓节奏特点。引子中那个斩钉截铁的节奏和音调,正是从这里演化出来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在音调上互相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派生的关系。作曲家将这两首音调相近的音乐主题综合起来,对两者都进行了加花变奏,构成了雄健、明快的陕北“大秧歌”的生动场面。
第一乐章的中间部是一个抒情性的对比段落,先由双簧管吹出陕北秧歌领唱的曲调:
例65
它的音乐原型是陕北秧歌“伞头”(即陕北秧歌的领舞者和领唱者,因手中经常拿着一把伞,故称“伞头”)领唱的《二月里来打过春》的曲调,连续的切分节奏是它的显著特点。这个旋律优美而委婉,带有清新馥郁的陕北地方色彩。在民间的春节秧歌活动中,领唱秧歌调总是传达着人们相互祝贺、问候和祈求吉利平安的心意,这也正是《春节序曲》中间段所表现的内容。
《春节序曲》的第三段是再现部分,它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音乐更为紧凑和热烈。在群情欢跃的高潮中,又出现了引子果敢的主题和节奏型,并在万民欢腾的气氛中有力地结束了这一乐章。
《春节序曲》虽然是《春节组曲》的一个乐章,但是它有着完整、独立的艺术构思,因而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它在整部《春节组曲》中又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是色彩绚丽的风俗组画中的一幅,展现了陕北地区民间节目的欢腾景象,刻画了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坦荡的胸怀和真挚的感情。
在乐队组合方面,《春节序曲》采用的是完整的西洋管弦乐队另加一组中国打击乐器(包括小钹、大钹、小鼓、大鼓、大锣和云锣),除此之外并没有采用更多的中国乐器。但乐曲却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泥土气息,这主要是得力于那些地方风格浓郁的曲调,也依赖于节奏、音色的特殊配合。在管弦乐创作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这一方面,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在建国初期居领导标新的地位,达到了较深的层次。
总的来说,《春节序曲》的创作手法通俗简练,配器干净简洁而富有效果,在管弦乐作品的通俗化和民族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它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