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43

第43章 大渡河上显豪情

——罗宗贤的台唱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赏析

谢穗

位于四川的大渡河,因其水急浪险、惊心动魄、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象,自古以来就为文人骚客所咏叹。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它为背景的作品《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则是时代赋予这一自然景观的新的咏叹。如果说悬于岳阳楼的那篇浸透着浪漫情怀的《岳阳楼记》彰显出碧波万顷的洞庭气势,那么今日刻在大渡河畔石碑上的这首乐曲,同样赋予了大渡河以英雄的豪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代人约略淡忘的旋律,重响耳际,带给新生代的不仅是历史的重温,更有乐观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合唱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作于1952年,魏风作词,罗宗贤、时乐濛编曲。内容描写当年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进军征途中,为了将支援物资尽快送往拉萨,顶风雪,战恶浪,排除重重艰险,成功越过大渡河的事迹。该曲气势宏大,音韵相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解放军的大无畏精神。这首合唱于1952年在北京上演,旋即引起轰动,并获得当年“全军首届文艺会演”一等奖与“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二等奖,解放军总政治部还授予曲作者之一的时乐濛“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曲家”的光荣称号。

全曲由引子和两个乐段组成。引子宽广舒缓,由男高音领唱,描绘风雪万里、河水滔天的自然环境。接下来采用女声领唱的一领众合的形式,演唱分节歌。主题采用四川民歌《放牛调》的材料。回忆“当年红军爬铁索”的精神。

例60

第二乐段为乐曲的主体。这里的音乐材料,不仅吸纳了四川民歌素材,还采用了川江号子的某些特性节奏,如“咳佐咳佐”等衬字和呼喊声。节奏与旋律紧密结合,烘托出了紧张热烈的气氛。第二乐段是一个复乐段,两个乐段的音调相近,只在节奏、织体、声部配置等方面,进行自由变奏式的处理。男高音声部领唱、齐唱与其他声部号子节奏的叠置,力度递增,将音乐推向高潮。而后,合唱采用号子节奏持续进行,推出最后的集体呐喊“嘿”。乐曲戛然而止,表现出英雄们迎接胜利的轻松喜悦心情。

从曲调分析中不难看出,作曲家采用了民间音乐素材,并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如引子中男高音独唱的主题;第二部分采用了四川达县的《放牛调》(《放牛调》在30年代曾被填入革命歌词,成为川北根据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民歌《我随红军闹革命》)。此处将民众熟悉的《放牛调》和川江号子融为一体,赋予其刚毅、豪放的气质,极具鲜明浓郁的民族特点,为揭示英雄们战胜大渡河的时代背景奠定了基调。此外,领唱、齐唱、合唱等多种表现手法,相互搭配,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对合唱体裁的驾驭能力。

这首合唱曲的另一特点是歌词简洁。朴素的语句,反映了质朴无华的文风,也证实了作曲家罗宗贤和时乐濛所崇尚的:音乐主要表现一种情绪,反映时代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开始的十七年间,合唱艺术如同其他文艺门类一样,经历了喜忧交加、时起时伏的崎岖历程。十七年的音乐创作,随同社会生活的变革,经历了种种坎坷,但它毕竟随着历史前进的主流方向,获取了一个又一个金色的丰收,《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的诞生,即是其间留下的精品之一。

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已经离现在越来越远,但某些作品的艺术魅力,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2005年初上演的香港影片《功夫》里,我们惊喜地发现影片中为紧张、热烈情节进行烘托的乐曲,正是半个世纪前人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一部来出自香港的武打片,居然独具慧眼,选择了这首“红色经典”作为配乐,惊奇之余,不禁思量:超越时间、空间,恐怕正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