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45

第45章 翻身农民喜洋洋

——朱践耳的民族管弦乐《翻身的日子》赏析

郭懿

对中国民族管弦乐感兴趣的朋友一定对《翻身的日子》那热闹欢快的情绪和贴切、逼真、感人的旋律耳熟能详。也正是如此,使该作品的主旋律成为建国后翻身农民最美好的音乐形象代表,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农村节目”的开始曲长期播放。

这首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乐曲,是朱践耳于1952年为记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写的配乐,后由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作品。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钢琴演奏家储望华还于1964年将其改编成同名钢琴独奏作品,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首乐曲由引子、ABC三个乐段和尾声构成。在乐队演奏的过程中,要使用包括笛、管、板胡、中胡等十多件乐器。不同乐器的音色对比加之贯穿全曲的欢快的节奏(每分钟约138拍),使作品充满喜悦之情,让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农民喜洋洋、扭起大秧歌欢庆胜利解放的场景。

在引子中,短膜笛、琵琶、板胡、二胡演奏旋律声部,其他乐器都处在伴奏声部。10小节的引子由一个两小节的动机构成,同时,动机中又采用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音符的密集进行从一方面体现出北方农村节庆时热闹喧腾的场面:其次,前奏中运用的大量的重音,将北方人民粗矿直爽的性格从一开始就通过音乐表露无遗。所以说,该曲的前奏在整个作品中起到了统领全局的作用。

例66

引子结束,进入第一段落。板胡以极为明亮的音色、喜洋洋的表情,奏出陕北农民手持红帕扭秧歌时欢唱的腔调。这个主旋律在高音区奏出,又在二胡等乐器上变化反复了一次,起到了巩固音乐形象的作用,并为第二部分音乐的进入做好铺垫。

第二段音乐同第一部分在音区和音色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旋律由善于模拟人声的管子替代板胡领奏。如果说第一部分的旋律刻画的是青壮年农民的形象和心情,第二部分的旋律则像是表现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老农在分得土地后的喜悦和得意的心情,音乐似诉说,又似歌唱。这部分音乐主题吸收了山东吕剧的音调,非常幽默。两种不同风格的音调衔接和糅合得非常自然,没有一点突兀之感。

第三段的演奏有别于前两部分,是采用单个乐器领奏、其他乐器伴奏的演奏方法,但一开始是以全奏的方式进入的。这部分在写作上借鉴了河北吹歌的手法,即将乐队分成两组,呼应对答,句幅递减。笛子、管子在吹奏持续长音的基础上,其他乐器则以紧打慢唱的节奏,以均匀的八分音符衬托呼应,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上四度和上五度的调性交替,从而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尽情、完整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翻身做主的感情。所有这些创作手法.与北方农民在节庆时表演吹打乐的形式基本相同,这也是《翻身的日子》在当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