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勋改编的《卖杂货》赏析
郭翔
陈培助,1921年出生于香港,幼年跟随叔父学习钢琴1939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李惟宁学习作曲。抗战期间,他开始进行音乐创作,战争结束后重返国立上海青专,跟随谭小麟学习兴德米特体系的现代作曲技法,之后由李凌推荐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建院,并任教于作曲系。1954年至1957年他又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了三年配器,积累了广博而深厚的作曲功底。他的代表作品有《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音诗《娄山关》,交响乐《清明祭》等。1981年,陈培勋六十岁时返回香港,并在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担任理论作曲的教师,至1986年退休。
钢琴曲《卖杂货》作于1952年,是陈培勋《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中的一首。广东音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早期多是用于粤剧舞台上作为过场或配合表演动作、气氛的小曲,而这些小曲大多是从外地移植来的民间小调、古代小曲、牌子曲等。钢琴曲《卖杂货》就是陈培勋根据流传于广东一带的两首小曲精心构思、改编创作而成的。其结构为ABA’式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A段的主题采用的是民间小调《卖杂货》,曲调活泼、幽默,b羽调五声调式,节奏为一小节两拍的小快板,主题经过了三次变奏。第一次右手演奏主题民间小调,左手采用前半拍休止的伴奏音型,还不时加入一些小乐汇以增添几分活力,并且反复出现升G和升C音,也就是“变徵”和“变宫”,又使它呈现出雅乐七声调式特色:
例58
第二次主题转移到左手来演奏,而右手的伴奏织体变为弱起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增加了乐曲的紧张度。
例59
第三次是对主题材料进行了加花变奏,这种“加花”除运用了少量的七、八度大跳之外,基本上是在三、四度以内进行,使旋律波澜起伏,流畅活跃,富有生气,具有浓烈的广东音乐风味。
从以上A段的分析可看出,作曲家陈培勋通过对民间小调《卖杂货》的“移植”改编,层层深入地刻画出活泼调皮的货郎形象——在各处吆喝,不辞辛苦急于奔波的卖货郎的生动形象。
B段的主题音乐采用民间小调《梳妆台》的旋律素材。传统的《梳妆台》音调本身总是流露着女性的娇柔委婉。此段音乐演奏的速度是中板,E徵调式。作曲家采用了多声织体、卡农式轮唱的复调手法,把民间小调《梳妆台》装点得分外动人和妩媚。
A’段一开始出现的是A段的第三次变奏,并把它移高五度演奏一遍。左于新出现的连续两拍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更增添了乐曲的紧张感。接下来又同到了全曲的开始的小快板,是A段音乐的省略再现。
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应该追溯到七八十多年前,尤其是1934年由齐尔品在上海国立音专举办的“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对中国钢琴创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齐尔品的感召下,作曲家们开始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并且产生出一批优秀作品,如30年代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刘雪庵的《中同组曲》、江文也的《断章十六首》等;40年代瞿维的《花鼓》、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而陈培勋在50年代初写的《卖杂货》以及《思春》《早天雷》和《双飞蝴蝶》等作品,很显然也是受到了齐尔品以及以上这些作品的影响。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手法之现代、形式之多样、构思之新颖非前人所能想像。而陈培勋的钢琴曲《卖杂货》构思巧妙,结构紧凑,音乐语言诙谐,手法朴素简练,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也是中国钢琴曲中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