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家孩子爱学习
49193900000046

第46章 别人学,我也不学!——爸爸妈妈不要盲从教育的趋势

目前,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父母们最重视的一件事。这是好事,但是,如果盲目地跟风去做一些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有益”的事,可能到最后未必如当初所想的那么有效果,甚至还会有巨大的副作用。

自打孩子出生开始,早教培训、兴趣培养、幼儿园升小学和小学升初中的择校问题等,几乎成为每一位父母不得不面临的选择。同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赏识教育”等教育观念也成为很多父母纷纷追逐的一种趋势。

9岁的儿子很懒,什么家务活儿都不干,令妈妈很头疼。偶然一次机会,妈妈看到一本关于西方教育的书,上面写道:西方人用给孩子报酬的方式激励孩子做家务活儿。

妈妈看了很兴奋,心想这样既可以让儿子变得勤劳,还能让他体会赚钱的不易,从而学会理财。于是,妈妈提议不再给儿子零花钱,而是让他通过家务劳动赚取相应的“工资”。儿子听到这个提议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还和妈妈签订了一份“劳动协议”,擦一次地板5元、洗一次碗2元……

最初,儿子干得很起劲。可是没几天,他就罢工了,质问妈妈说:“其他同学都有零花钱,凭什么我要挣‘工资’才有零花钱?”妈妈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妈妈照搬西方的教育经验,用劳动报酬刺激孩子做家务活儿,最后换来了孩子的质问。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父母盲目采用别人的教育经验或者盲目崇拜西方的教育方法的事情,例如,别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别的孩子上贵族学校,自己的孩子也去贵族学校。

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其根本原因还是在培养孩子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在帮孩子做出众多选择之前,父母不妨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我要把孩子教育成怎么样的一个人?多想一下,才会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理清思路。

▲不要陷入择校的陷阱

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学,然后再上好的初中、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几乎是所有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三部曲”。于是,在孩子小学升中学阶段,一些父母仅考虑“重点学校”、“升学率高”等,想尽办法让孩子上重点中学。

实际上,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教育绝对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孩子性格、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多来源于父母的培养,学校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父母与其将孩子的将来寄托在名校,不如多学习一些为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配合老师,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办学理念和师资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择校重点还是要放在是否适合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孩子上面。如果父母拿不定主意,可以参考孩子的意见,也可以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沟通一下,综合孩子的学习状况、性格等因素后,为他选择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培养孩子的兴趣切勿盲目跟风

一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盲目跟风,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习什么,比如,带孩子参加珠心算、奥数班。于是,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动接受特长班、辅导班的训练。还有的父母跟随教育的所谓趋势,希望孩子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高校。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特长选择的盲从现象,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其实,无论学什么,父母都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再综合孩子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到知识。

▲不照搬他人的教育经验

如今,市场上流行许多“上哈佛”、“上耶鲁”、“上常青藤”、“上北大”、“上清华”一类的畅销书,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认为只要“照方抓药”,照搬里面的教育方法,自己的孩子也能上这些名校。其实,这无异于学习没有学到精髓,只顾着“抄答案”,但还企图在考试中得高分一样,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无法复制的,教育方法也无所谓好坏,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法,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他人的教育经验只能借鉴,父母一定要有辨别的能力,注意灵活运用,不能盲目照搬。

此外,在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之前,父母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最后才能成材。

▲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的教育方法

近些年,“少年留学热”持续不退,据某调查显示,小学生、中学生的留学生数量已经占到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不管从心理健康还是教育水平的角度说,过早留学对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的孩子都是不利的。而且,中西方的教育体制互有长短,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还是得到认可的。

因此,父母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教育,企图把孩子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个“洋”老师的身上,一切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来决定。

亲子阅读 邯郸学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寿陵(今河南省洛宁县)有一个青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省)的人走路的步伐很优美,便千里迢迢来到邯郸学习走路。到了邯郸,他发现这里的人走路的步法果然比寿陵人优美,于是他便跟在别人的后面学了起来。

为了学邯郸人走路,他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步法,既要考虑上身如何摆动,又要考虑如何移动手脚,甚至连脚步移动的距离和摆动的幅度都要计算。结果,他每走一步便累得满头大汗,仍旧学不会。最后,他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都忘记了,只得爬回了寿陵。

邯郸学步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优点和本领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