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审美
49189900000028

第28章 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5)

这种教育的确为现代工业社会追求经济效益生产出了大批标准化的人才,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在这种模式中,每个人几乎都“一模一样”,毫无个性、独特性可言。教育实际上成了压制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工具。“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使我们的一群孩子秉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地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有时我们做父母(老师)的,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却要根除这种多样性。把我们的一群本来是多样的孩子变成性格一律的集体……在这种企图中,能够取得明显进步的唯一方法是消除、阻碍、防止个体特殊的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发展。遗憾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这一点……而这种过程恰好可以和杀人相比。”(托马斯:《不适应的少女》,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个性的泯灭必然造成一个千篇一律的“物”的社会、“单面人”的社会、没有色彩和缺乏活力的社会。在这里,随着个性的消失而不再有创造性。如果我们不承认教育的对象是人,如果我们承认人和物的根本不同就必须以对“人”而不是对“物”的眼光来思考“教育”。说到底,个性发展是人类自身成长的尺度,它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人类已发展、进化、解放到了什么层次。教育,本应是对人的个性的释放和张扬。另一方面,由于对“人”的理解大多停留于认识论、知识论层面,这就使得教育过程演变成单一的知识接受过程。这种对“知”的精神的过分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知识中心主义”、“分数主义”,即对数字化了的、理想化了的客观的“真理世界”的认识,而排斥对人生意义、价值等一类问题的回答。当把人的情感、意志、信仰、直觉等非理性因素排除在教育过程之外时,这种所谓的“知”、所谓的“教育”不仅成为残缺的,而且其自身的存在也成了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收获到的只是一大堆无法引起内心共鸣的死知识,而且有这样的知识“并不就是教养,只有把精神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教养”。(雅斯贝尔斯:《对教养的考察》,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5年第12期。)忽视人的精神建构,它只能造就出“没有心肝的专家和没有灵魂的工程师”(韦伯语)。人们的确富足了——但仅仅限于物质方面。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决不可轻视。单纯的物质繁荣并不能使人真正幸福。没有人文关照、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种没有“人性”的教育,“只有这种教导人们教育应从自己内心开始的人道主义,才能给予我们到达更高境界的力量,这样我们才能仔细认真地研究应当选择什么道路通向未来”。(池田大作、贝恰著,卞立强译:《21世纪大警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159页)有真人然后才能有真知。可见,遗忘了人的情意,遗忘了人的非理性,教育过程就演变成单一的教学过程,它只能造就出麻木不仁的“知识篓子”,只能造就出无情无义的“单面人”,又如何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呢?而完整的人的存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所以,完整的教育过程至少要同时从这两个方面来培养人,从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人的发展

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前沿”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如语文课中文学作品欣赏;美术课对人与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政治、历史课中对社会真善美与假丑恶本质的揭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但是,在所有的美育内容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成就富有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性,这时审美性质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第352页)来实现其自身价值。由于音乐不是表现事物本身,而是直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情感活动灵活、准确、细腻,是主观情感的审美体验。所以,音乐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能够更直接、更有力地“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贝多芬语)。它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柏拉图语)。因此,音乐的美感力量既是独特的,又是巨大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涵盖和替代。

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如对情感的理性塑造和控制,对意志的理性引导和调整,对感知、想象等能力的理性渗透和升华。所以这是一个情感、意志、认知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从而达到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2、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受教者后天素质的有效手段,对受教者个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地推动作用。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沈建军:《音乐与科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74页。)生命是一个有机体,各种能力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因此,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应以各种能力的相互协调为前提,而音乐教育对这种协调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奥尔夫等音乐教育体系虽然产生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上各有特点,但是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他们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正因为他们代表了进步的教育思想,才使他们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在经过了半个世纪以上的考验后,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的高深方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论家维尔纳·托马斯的研究认为:“奥尔夫的思想是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并以儿童的自然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自我运动、自我游戏、说话和发出乐音,都是未成年人对自己定位和对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现,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在奥尔夫的思想中,音乐是使人获得情感宣泄的手段、渠道。特别是孩子们对音乐具有本能的反应,音乐就是儿童的生活。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原本具有的潜能唤醒、诱发出来。

柯达伊·左尔坦终生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个教育目标的哲学思想基础是他对于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理解。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音乐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活。”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他还认为,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发展,促进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平衡、健康成长。这样培养出的儿童,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不管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成为一个比音乐上无知的人更有用的社会成员。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

日本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他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他认为在音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下,能够培养儿童具有高尚的人格。

当代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育观念也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而学习音乐的能力、能否有成就则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依赖于生长的环境、接触音乐的程度,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获得。因此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音乐教育应该达及人的感觉、影响人的精神。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他们面对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不是追求娴熟技巧的活动,而是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亲身参与、充分表现。

在素质教育观念中,我们应该从两个层面理解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作面:一方面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包括有审美、艺术教育,共同承担教育任务;一方面是,艺术教育本身应有目的地把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任何学科教育都应该尊重它所面对的人的生命整体,因为素质表现的是人的综合、整体的生命质量,艺术教育应该通过高水平的教育实现它在人的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对于艺术教育的作用始终是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有些是已经取得共识的,例如,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提高运用艺术形式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像力、创造性等等。感觉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发展智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在人的高级感官中,视、听觉天然地具有艺术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会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对事物的整体感受性。奥尔夫体系认为,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重发展理性,而人的感性、感悟、直觉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必然是感觉灵敏的人,艺术教育正是培养感性知觉的最好途径。尤其在孩子们早期培育的一切,对他们的毕生都具有作用。柯达伊也因此强调听觉能力必须在早期开发。

奥尔夫和柯达伊都深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因为这是人的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艺术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柯达伊认为,好的鉴赏力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需要认真培养。理解好的音乐的教育要尽早地在学校开始,只有吸收好的艺术才能带来精神的健康。如果在早期能够发展儿童对艺术的鉴别力,以后他们就会对坏的东西具有抵御能力。培养好的艺术趣味、鉴赏能力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奥尔夫和柯达伊都深刻理解,音乐教育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音乐素质更是具体地体现了这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修养、文明发展、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

好的艺术是人的高尚品德、美好心灵必不可少的营养剂。柯达伊曾说过,灵魂不能用行政法令来重新塑造,要用美和知识重新塑造。美好的艺术“才会让孩子们感到‘祖国’不是几首他们不得不唱的、毫无意义的陈腔滥调,而是活泼的生命,是一直伤痛的温暖,是可以用一千个触角去感触的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这里是家乡。”音乐教育使儿童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也为他们今后的健康生活、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柯达伊认为,儿童在早期培养的良好品格、趣味,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财富,也会成为社会精神的一部分。它们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公众的修养、素质。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在每个人的基础教育中,天分绝不应该成为决定艺术的位置或价值的因素。”《标准》在系统地阐述了艺术教育的功能目的后,强调艺术教育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建设文明社会的作用。“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职责是为我们的儿童提供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走入社会,具备生产能力,并做出公民应有的贡献。”美国的《标准》也反映了把对人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