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审美
49189900000022

第22章 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蕴(9)

自先秦以来,我国的文化传统中的教育,一直是以伦理化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同样也是以一个由外向内的伦理化过程为基础,更多的是体现教化功能,强调美育对个体伦理的内聚性和趋同性作用,这种被人称为“陶冶论”的音乐教育,忽视甚至排斥美育对个体的个性解放、创造和发展的强化作用。这也是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中一直面对着的文化传统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如前所述,音乐审美教育应以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为基本任务,既要满足感性的需求,又要包含感性的发展;既要以感性为起点,又要考虑完善个体的整体人格;强调开发个体的感性能力,激活生命力,发展创造性。

诚然,因为音乐审美教育是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特别是音乐学本身又有着非常复杂的理论系统和技术训练体系,所以,这种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达到人的审美发展的美好理想的实现,常常被其中的音乐技术学习所阻碍,这也正是造成日前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教育不审美、不艺术”问题的结症。因此,强调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发展的重要性更显而易见了。当然,我们不是排斥音乐审美教育的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学习,音乐的表演能力(唱、奏、创作、视听)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条件。但问题的实质是,现代美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自身,是以教育的人文性为旨归的,而音乐知识、技术的学习则是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手段,一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目的。“工具性”目的的实现,一定要以人文性目的为前提。

前面曾说,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心理事实。这就是说,人的审美发展必须是以心理发展为基础和条件的。正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的历史发展其实质表现为“自然生成为人”,也就是说,“全部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这种自然向人的生成,就是人的心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或提升。如果我们把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求而产生的心理看作较低层次的心理,那么,满足人的音乐审美教育需要的心理则为高层次的心理。波兰当代美学家英伽登认为,人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与审美两种态度,而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以能产生,将之进行,关键在于必须把人的心理由实践态度提升到审美态度的层次。“在人的心理态度中,这种从实践态度到审美态度的过渡或许就是最彻底的改变。”(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05页)这就是说,个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心理转化和发展,就是从一般的实际生活态度或现实的自然态度向特殊审美态度的转化,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人的心理从一般心境向审美心境的提升和升华。

马克思曾论述,人的全部发展的价值在于,“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音乐审美教育正是以它最自由、最能够直接唤起情感体验的特殊方式,把人的心理从“非人”、“亚人”的低层次提升到丰富、全面的生命本质占有的高层次。这个特殊方式是这种提升的主要通路。因为在世界之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当然,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这种心理发展和提升具有审美心理结构完善的性质,即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其心理状态具有超然物外的超功利特点,超越了经验的事物和目的,摆脱了日常的直接需要,使主体进入了“一个由多种纯粹的感觉形式组成的天地,”(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0页)产生了超脱的美的想象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摆脱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有限意义的实际需求,而进入一个审美的形式,从一个更直接的入口来触摸生命和心灵的存在。在这里,“表示生命本身的最高活力之一得到了实现。”(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页)在由音乐审美带来的这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会体验到对生命运动和意义的理解,“生命永远在瞬间与永恒之间希冀着。音乐在生命的希冀中,给人以充满生命之爱的温馨和与命运搏斗的悲壮,使人在诗化的人生图景中沉醉在希望和梦幻所交织的朦胧潜意识心理状态中,音乐大师以音乐语言创造了辉煌的音乐世界,在冲破有限的生存空间中获得无限心灵超越的自由之坛。音乐作品,使我们获得的不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新奇神秘体验和刻骨铭心的感受吗?从而在音乐冥想和震撼中,……呈现出自己的生命本色和精神意向。”(曾田力:《音乐:生命的沉醉》,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人类很幸运,因为她具有进行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的能力,并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具有在贴近自然生命活动的心理基础上,进行超越动物活动的高级精神活动的资质。人类不断地把自己提升到真正的人的水平上。这一点,尤其凸现了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活动来塑造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审美心理发展和实现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正像美国当代教育学家罗伯特·梅森说:“人能够理智的控制人性和他所生活的世界。因为他有心灵。人的心灵超越于人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本性;心灵是人类最宝贵的天赋财富。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灵。”(罗正非:《美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那么,这种心理发展不仅成为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确证,同时,为了这种发展,所进行的关于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的人学问题的研究,也为自己的必须存在找到了理直气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