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训练书——青少年习惯素养培训辅导
49184900000009

第9章 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2)

你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你相信吗?正常人的大脑记忆储存量达到1012~1015比特,是数字计算机的100万倍,相当于世界藏书最多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1000万册藏书所含信息量的50倍。那你会问:我没有看出来我有这么好的记忆力,想记住的东西常常会忘记,怎样达到超人的记忆呢?事实上记忆是有方法与策略的,只要你使用科学的方法与策略就会大大提高记忆力,本节主要讨论这个问题。

古时候人们将大脑比作是一块蜡,将记忆比作是刻在蜡上的痕迹,这种比喻意味着蜡的熔化会使上面的痕迹随之消失。这个比喻颇有见地。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大脑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对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包括记忆活动)的认识也随之深人。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过去看过、听过、想过、做过以及体验过的事情,保持并铭记在大脑中的一些印象。以后在一定的场合或情境下还可以把它们再次认出来或回想起来。

例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这就是识记的过程;课后的复习和写作业就是为了将新学的知识在大脑中保持住;习题或测验中常有选择题,你需要在备选答案中将你曾经识记和保持过的知识认出来,这就是再认;如果需要你回答某个曾经识记或保持过的问题,那就要仔细回忆喽!

正确看待我们的记忆力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好记性,却又常常埋怨自己记性差。如何看待一个人的记忆力呢?这主要是看这个人在记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怎样的,是不是记得快,忘得慢,记得准,回想得快,这些就是衡量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标准了。

记得快,心理学称它叫记忆的敏捷性,就是指人的记忆速度。同学们一块儿背课文,有的同学一会儿就背下来了,有的同学则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才能背下来。

忘得慢是说记忆持久,心理学称它叫记忆的持久性,就是指人能够持久、牢固地记住所记的内容。有的同学记得快,忘得慢且记得牢;有的同学记得快,但忘得也快;还有的同学虽然记得慢,但是忘得也慢;最糟糕的是有的同学记得又慢,忘得又快。这说明人与人之间记忆的敏捷性和持久性是有差异的。

记得准,心理学称它叫记忆的正确性,就是指人能否正确地再认和回忆所记过的事情。也就是说回想起来的内容与过去记过的事情基本相符,较少歪曲与遗漏,也没有任意地添加与补充。这是记忆中最重要的特点。心理学有一项实验,让大家先看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像猫不是猫的东西,而后让大家凭着印象把刚才看过的图片画在纸上。结果,有很多人都不能原封不动地画下来,更多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改造了。这说明个人已有的经验会影响记忆的准确性。

回想得快,心理学称它叫记忆的准备性,就是指人是否能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要的信息。它是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的有机结合,也是同学们在学习知识时,能够学用结合的重要结合点。

增强记忆力的四种练习方法

要想做到记得快、忘得慢、记得准、回想得快,就要讲究记忆的方法。这里介绍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①及时复习。在学习时同学们都希望将学过的知识牢牢地保存在头脑中,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大脑并不忠实于记忆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过的知识就会悄悄地从大脑里溜走,甚至遗忘掉。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学过之后遗忘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根据遗忘规律,同学们学习过的知识也会发生遗忘,要想使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就必须及时地、经常地复习,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②理解易记。要想把学过的知识更快地记住,首先必须弄懂,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以理解为前提,理解了的东西才容易记住,且记得更快。不信你来试试。

A. 请你在半分钟内把下列15个数字记下来。

149162536496481

B. 请你在一分钟内把下列12个两位数字记下来。

143932765924628692493496

C. 请你在3分钟内把下列20个词汇记下来。

苹果长颈鹿萝卜打字员西红柿面包师火车潜水员菠菜自行车汽车教师飞机葡萄猴子南瓜斑马音乐家鸭梨轮船

如果你不假思索地上来就背,那么,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7个以上就很好了;想要一个不落都记住,只凭这种硬拼的方法是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的,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一条记忆内容中都有着内在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组织起来就会既省时又省力地记下来。好!现在你再仔细看看第一条内容,原来它将1~9的平方数罗列出来,看出这一“破绽”记得就快了。第二条内容就要费一些心思了,按照尾数相同的方法排列可以将这12个数字分成4组:142434:394959;326292;768696,这样就会既快又牢地把它们记下来了。同样的道理,第三条也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将20个词汇分组:长颈鹿、斑马、猴子一组;苹果、鸭梨、葡萄一组;萝卜、菠菜、西红柿、南瓜一组;火车、汽车、飞机、轮船、自行车一组;打字员、面包师、教师、潜水员、音乐家一组,这样,20个词汇也不在话下,一会儿就能既快又牢地记住。

上面的小试验给我们一个启示:记忆时不能单凭死记硬背,要开动脑筋努力找到记忆材料的内在规律性,直到弄懂。这个过程虽然要花费时间与脑力,但它不需要死记硬背时的反复记忆,且记忆效果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这种理解性的记忆效果会越来越好。因此,中学生应自觉加强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③首尾记忆法。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记忆一篇较长篇幅的课文时,往往第一段背得滚瓜烂熟,最后一段也记得比较好,每次都在中间的段落上“卡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在记忆时会出现学习材料间相互干扰的现象,首段与尾段的内容都对中间段落产生干扰,而相对来说,首段与尾段各少了一个干扰因素,所以,处在首尾位置的内容记得就好一些。有的同学从此受到启发,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遇到大篇幅的记忆内容,就将它们分成几段,采用零散的时间分散记忆,几个段落都背下来了,再从头至尾串联起来。结果,其记忆效果比利用一两个小时集中背诵要好得多。其道理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首尾记忆法,使得每段都有机会做首段或是尾段,将记忆材料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了记忆任务。

首尾记忆法对选择最佳的记忆时机也有启发。其实,同学们早在学习中加以运用了。你们常会选择清晨或是睡前背诵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天当中的首尾时段,较少干扰,所以记忆效果好。

④多用多练记忆法。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学习应用电脑的过程,并没有多少刻意记忆或背诵操作程序的过程,但却能非常熟练地操作,这其中的缘由应当是反复运用与练习的结果。

怎样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对上千年的史料记忆娴熟,写出了永垂千史的《资治通鉴》。他幼年时的记忆力并不好,但他非常下工夫,每当老师上完课,他都要留下来,独自用心攻读,直至了然于心。并且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老,所以他才有了超人的记忆力。这个实例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培养与锻炼得以提高的。那么,怎样提高记忆力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老师留了背诵的作业,并告知明天要默写,同学们就会认真对待。如果只说要求背诵,而不说检查背诵情况,那么,转天再默写时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默不下来。为什么相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记忆效果呢?就是因为同学们给自己确定的记忆目标不同。记忆目标越明确,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小试验。请你把下面的文章读一遍,阅读时要尽量集中你的注意力。

当你上来时,电梯操纵员把门关上了,这个电梯里除了一个操纵员、一个助手和你以外还有12个人。这时,你要特别注意上下电梯的人数。

2人下3人上

3人下5人上

8人下4人上

5人下7人上

6人下12人上

7人下6人上

电梯停了几次?

你是不是在阅读中特别留心记着每一次电梯停下来时的人数?结果因为没有想要记住电梯停几次,所以突然发问电梯停了几次就说不出来。如果与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恐怕他们也会“被害”。这说明,只要想记住,就能记住。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善于给自己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即“记什么”“用多少时间记”“记到什么程度”,这将有利于自我督促,提高记忆效率,避免随心所欲,过于懒散。

其次,充分使用多种感官记忆。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先将听课的同学分成三组,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共同学习一段美国公路史。A组采用一边听,一边摘出要点的方法听课;B组听课时可以看到已经列好的要点;C组采用单纯听讲的方法。学习之后,再共同参加测验。结果,自己动手做摘要的A组成绩最好;看摘要的B组成绩次之;单纯听讲的C组成绩最差。是不是B、C两组的同学记忆力不及A组呢?后来,实验人员又让三个组的同学复习听过的材料,并鼓励他们采用做摘要、看要点等多种方法复习。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对B、C两组同学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成绩有所提高,由于A组在学习时已经采用了较先进的方法,所以对后来的学习影响不大。这说明,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其记忆效果比只用单一感官学习的效果好。有些同学总是羡慕别人的记性好,埋怨自己脑子差,殊不知并非如此,只不过在听课时懒得动手罢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在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到既听、又看、还想,同时做笔记,记忆力就会大大提高。

让大脑操练起来——开发大脑的思维

那年高考中的一天,骄阳似火。某学校的刘主任和他的同事们按照惯例早早来到考场关照自己的学生,并负责把学生们送进考场。铃声响了,考场内的考生们开始紧张地思索,考场外的老师们更为紧张,这不,在正式开始考试后的半小时,老师们得到了试卷,在紧张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化简:

“应该先出道容易给分的小题嘛!这……”“哎!大纲规定4个函数,不考第5、第6个函数。看,这第一道题就超纲了。”……老师们看着试题议论纷纷。考场内众多紧张的考生们也大都认为超纲了,轻易地放弃了这道题。

同学们,假如你就在这高考考场上,第一道数学题就遇到了没学过的余割符号,你又如何应对呢?

就是这道被大家放弃的高考数学题在后来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上,被北京16中学的同学们经过讨论攻克了。许辉同学认为:“有可能故意给出‘csc’的生僻符号吓唬人,看你有无勇气,而实际上却很简单。我来试试。”经过他的尝试,用繁分式化简的一般方法,便将这道题解决了。于娜认为采用余割变化方法也有可能解出,经过她的一番尝试,这种方法也成功。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几种解决方法可以解答的题目会引起老师们的不满并导致考生们放弃呢?在以后的高考中,我们又见到语文作文出现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题目;各科目的考试渐渐远离原来的课本知识,对创造性思维的考察开始闯进各类考试及各种试题之中。这种升降背反的趋势向我们宣告:考试等于背书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于是创造力强的考生,考试成绩不断上升;思维呆板的学生成绩在不断下降。是这些学生天生就思维呆板吗?肯定不是!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呢?

首先,是由于错误的认识造成的。不少同学学习认真,对书本知识掌握扎实,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创造。其实,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即通过灵活运用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脑筋死板,认为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把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限制在“一”这个范围内,因而当用一种方法解决不了或顺向思维不能求解时就茫然不知所措了,这是认识僵化的一种表现;还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自己天生就不灵活,根本不可能创造,这是对自身潜能错误的认识。“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华罗庚)”。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不信你就回到儿时的记忆里寻找一下,是不是曾把竹竿当马骑,将板凳当作火车,还有许多物品,被“假装”成你们游戏之所需,等等。虽然这不是什么创造,但这却是一种创造的潜能。

崔鹏程同学也不敢相信自己亲手制作的“答题卡专用铅笔”会在1998年科技竞赛中获得天津市二等奖,制作这种笔的想法来自于使用答题卡的过程。使用中他发现2B铅笔涂卡不仅费时间且不易规范,他曾尝试采用不同削法对铅笔芯进行改造,发现削成扁平状效果最好,但又造成了在答题时总要不时地削铅笔,虽然涂卡规范的问题解决了但并没有省时。于是他继续探索在现有2B铅笔基础上进行改进,终于成功了,“答题卡专用铅笔”才得以问世。

由此可见,只要认真思索,尝试,运用,每个人的创造潜能都可以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