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实际上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做警报。
征兆四:动物的反常反应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一百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二十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蜓等。这些动物的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征兆五:地光现象
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在我国近些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地光的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也有的像电火花似的。地光的出现时间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报。
征兆六:喷出地面的井水
大地震之前,地下水会出现水位升降以及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而且震前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河水流量的变化。
地震时我们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左右的时间。要在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保持镇静和避免惊慌非常重要。
强烈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会茫然若失,条件反射地采取本能行动,即恐慌和乱跑。这时候,至关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当你正在学校上课时
如果发生地震时,你正在教室里上课,最好是就地避震。这时候应该蹲在课桌下,“蹲下”的姿势使自己能躲到桌子或写字台下,同时将一个胳膊弯起来护住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抓紧桌腿或写字台的一边。地震时在椅子之间蹲下也是安全的。在学校中某些书桌实际上是扶手上带有一块写字板的椅子,高中生或大学生实际上是躲不到书桌下面的,但他们可利用排椅来保护自己。大型课堂,排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藏身之地,学生们可以躲到座位下,也可躲在排椅之间。如果地震的时候,你正在操场或室外,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教学楼及附近高大建筑物,不要马上回到教室去。
当你正在楼房内时
如果发生地震的时候,你正在楼房里,要保持头脑清醒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因为事实证明,地震时一些严重伤亡者正是那些朝室外匆匆逃出的人。不可站立和蹦跳,要尽量降低重心。地震过后要迅速撤离,撤离时要走楼梯。
当你正在平房内时
应当充分利用12秒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子下、床下及紧挨墙根的坚固家具旁。趴在地上,闭口,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门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当你正在公共场所里时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最忌慌乱。这样容易造成大家乱冲乱撞,互相拥挤而导致人身伤亡,造成人为的损失。地震时处在车站、商店、地铁等场所的人,切忌乱逃生,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在饭馆中就藏到桌子下。在剧院、体育馆、体育场或竞技场内,就躲在排椅之间,千万不能乱跑乱挤。千百人的剧院,正常散场时间也需十几分钟;震时混乱,挤、踩、砸、撞,定然要产生不必要的伤亡。
当你正在户外时
如果你在户外,就停留在户外,不要因为你的家人还在屋里,就冒着大地的抖动进屋去抢救,你要相信他们在屋里也会做好应急保护的。即使震后将家人压埋在废墟下,你在外面还可以及时抢救,将他们营救脱险。国内外很多震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在短短的几十秒内,人们匆忙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在户外的时候,要停留在开阔的地方,要远离可能掉下东西的建筑物或上悬着高压电线的地方。
前面看了那么多,再回到我们一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地震的时候,我们的“安全出口”在哪里?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其实,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
野外生存有术
在周末或寒暑假的时候,约上三五个知己,或者和父母同行,到郊外或者某些旅游景点,玩一玩,呼吸一下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感受一下和暖的清风,是不是很惬意呢?
但是,有些时候,乐极生悲,意外就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发生了。当你或者你们身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附近又没有任何可以求助的人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与自然相处之道,让我们的旅行畅通无阻!
在野外,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各种灾难会不期而至。当我们不幸走失的时候,首先要学会的是向外界求助,用各种方式与别人取得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发信号是很明智的一种选择。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条件,发出不同的求救信号。一般情况下,重复三次的行动都象征寻求援助。而信号的种类有下面几种:
烟火信号
这是比较容易实现又比较明显的信号之一。只要能找到一些干柴或者枯枝就可以了。不过,必须得把火烧旺了才容易被发现。由于原料有限,我们不能整天都点着火,而是准备妥当,一旦有飞机经过,就尽快点燃求助。燃放三堆火焰是国际通行的求救信号,而且这样安排也方便点燃。
旗语信号
将一面旗子或一块色泽鲜艳的布料系在木棒上,手持棒做大幅度的横“8”字形运动。如果双方距离较近,不必做“8”字形运动,可以简单地在左侧长划一次,在右侧短划一次,前者应比后者用时稍长。
声音信号
如隔得较近,可大声呼喊,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间隔一分钟之后再重复。
反光信号
利用阳光和一面镜子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镜子,可以利用任何明亮的材料,如罐头盒盖、玻璃、一片金属铂片等。注意环视天空,如果有飞机靠近,就快速反射出信号光。这种光线或许会使营救人员目眩,所以一旦确定自己已被发现,就马上停止反射光线。
野外断水怎么办
在野外生存的时候,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断水,对短期求生来说,水会比食物更重要。因此,发出求救信号后,如果发现身上的淡水不多,马上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寻找水源。
寻找水源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听。凭借灵敏的听觉器官,多注意山脚、山涧、断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声,有无蛙声和水鸟的叫声等。第二种是——嗅。我们尝试用鼻子闻一闻附近有没有潮湿气味,或因刮风带过来的泥土腥味及水草的味道。然后沿气味的方向寻找水源。第三种是——观察。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去观察动物、植物、气象、气候及地理环境等也可以找到水源。在这里,观察是最有效的,也是要求最高的。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具体的观察方法。
根据地势的情况
一般山脚下会有地下水,低洼处、雨水集中处,以及水库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
根据气候及地面干湿情况春天解冻早的地方;夏天地面久晒而不干不热的地方;秋天地表有水气上升,凌晨常出现薄雾,晚上露水较重,地面潮湿的地方;冬天地表面的隙缝处有白霜以及封冻晚的地方,地下水位都比较高,容易找到充足的水源。
根据植物生长情况
初春时,其他树枝还没发芽时,独有一处树枝已发芽;人秋时,同一地方其他树已经枯黄,而独有一处树叶不黄。这两种地方都会有地下水。
根据动物的活动情况
夏天蚊虫聚集,且飞成圆柱形状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蚂蚁、蜗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燕子飞过的路线和衔泥筑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鹌鹑傍晚时向水飞,清晨时背水飞;斑鸠群早晚飞向水源,这些也是判断水源的依据。
直接从植物中取水
可以从含水量大的植物,例如仙人蕉,直接取水。只要用刀将其从底部迅速砍断,就会有干净的液体从茎中滴出,另外在断粮的情况下,野芭蕉的嫩心也可以充饥。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猕猴桃藤、五味子藤等藤本植物也可从中获取饮用水。还可以从芦荟、仙人掌及其果实中获取饮用水。
注意:千万不要饮用那些带有乳浊液的藤或灌、乔木的汁液,有毒。
如果实在还是找不到水源,还有一个方法可以使用,不过需要有耐性才行。可以在空地上挖一个盆状的深坑,盖一塑料膜,着地的两边用石头固定,坑底放一用以收集水源的器皿,坑面塑料膜中央放一小石头,使塑料膜中央略略向下低垂。这样,随着时间的延长,坑内温度升高,蒸发产生水气,水气与塑料膜接触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坑中的器皿。这种办法尤其适用于沙漠或者其他温差较大的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当你在极度口渴的时候,找到了水源,最好不要立即狂饮,应该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对水源进行必要的净化和消毒处理,以避免中毒或染上疾病。
野外如何辨认方向
平时我们在家里或学校里生活的时候,根本不用分辨东南西北,只要沿着一些标志性建筑就肯定能找着路,但是,如果在野外,“天苍苍野茫茫”,我们又“敢问路在何方”呢?
其实,在野外迷路的情况下,正确地辨认方向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走得出去,才不至于背道而驰。难道你真的认为地球是圆的,走错了也不怕,肯定能回到起点吗?聪明的你肯定不会这样想。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工具或者实物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首先,罗盘(指北针)或指南针是很好的野外旅游的工具。但要记住:罗盘指针指向“北”或“N”,这个方向是磁北方向,与正北方向有一个偏差角度,应计算出磁偏角的度数,以取得准确的罗盘方向。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带指针的手表。用时将手表托平,表盘向上,转动手表,将表盒上的时针指向太阳。这时,表的时针与表盘上的12点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长线方向就是南方。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来判别方向。积雪融化的地方定是朝南方的。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可以帮助我们在夜晚找到正北方向。树冠或苔藓茂密的一面应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另外,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也可判明方向。年轮纹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