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母爱似佛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
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加。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他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刹那间,灵光一间,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我们的人际交往误区
青少年时期不仅是我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断发展让我们从心底渴望与他人交往,从这种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对我们的认可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我们尤其希望和身边的同学能够正常交往,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所以我们会积极采取一定的行动。但是由于我们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太贫乏,因此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还存在很多缺陷和障碍,阻碍了我们的正常交往。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下几个心理方面的误区:
(1)好人缘=与周围所有人打成一片。我们对好人缘的看法比较偏执,认为只有讨得所有人的欢心,我们才算是搞好了人际关系,才算是有好人缘。所以,当得不到所有人喜欢时,我们就会产生一定的交际障碍,认为自己肯定有什么不足。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带着这种想法,我们在以后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处处小心,而这种过分的小心又严重阻碍了我们和他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我们必须对好人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只有正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少走弯路。
(2)称赞=奉承。我们错误地认为称赞就是对别人的奉承,是一种虚伪做作的表现,所以,尽管我们的同学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出色,我们也从来都不会去称赞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显示自己很有原则,就会赢得所有人的青睐。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称赞本身就是友谊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既不懂称赞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又不能恰当地运用它,也就不会收获真正的友谊。每个人在内心里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的称赞其实就是对别人的一种认可,当他人感受到我们由衷的认可后,会感到快乐并更有自信,从而能够更好地和我们交往。
(3)对朋友百依百顺才能有牢固的友谊。我们总以为对待朋友就应当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不能违反朋友的意志,所以,不管朋友的提议是否正确,我们都会举双手赞成。并做其忠实的追随者;不管朋友的要求是否合理,我们都会答应;不管朋友的请求是否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都会应承下来,从来不会拒绝朋友,从来不会说“不”。事实上,如果我们应承下来最后却没有办到,不仅朋友会对我们失望,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在朋友心中的信用度。我们必须认识到,和朋友交往,切忌百依百顺,我们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帮助朋友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而且,一旦答应了朋友的请求就一定要办到。
(4)批评会失去友谊。我们错误地认为,批评朋友是交际中的大忌,觉得批评会让朋友感到很没面子,朋友也会因此而讨厌我们。有时候,为了不让朋友难堪,我们明明知道那样做不对但却编造善意的谎言说是正确的,我们以为这样就能够让朋友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人。其实,我们这样想是对朋友的不负责。当朋友出错后,我们不及时指出,朋友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就会一错再错,等到最后错误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朋友肯定会抱怨我们为什么不适时地加以提醒,说不定还会因此而失去我们竭力维持的友谊。
以上是我们青少年时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几个心理方面的误区。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误区,并走出这些误区,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
有一种东西比竞争更伟大
1936年的柏林,希特勒对12万观众宣布奥运会开幕。他想借这个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
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但德国有一个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希特勒非常希望他击败黑色人种的杰西·欧文斯,以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
在纳粹的报纸一致叫嚣把黑人逐出奥运会的声浪下,杰西·欧文斯仍然参加了四个项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x100米接力和跳远,跳远是他的第一项比赛。
希特勒亲临观战。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杰西·欧文斯上场,他只要跳得不比他最好成绩少过半米就可进入决赛。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从跳板后起跳,结果却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
他一再试跑,迟疑,不敢开始最后的一跃。
此时,一个瘦削有着湛蓝眼睛的雅利安人种德国运动员走近欧文斯,他用生硬的英语介绍自己。其实他不用自我介绍,没人不认识他——鲁兹·朗。
鲁兹·朗结结巴巴的英文和露齿的笑容松弛了杰西·欧文斯全身紧绷的神经。鲁兹·朗告诉杰西·欧文斯,最重要的是取得决赛的资格,他说他去年他也曾遭遇同样情形,用了一个小诀窍解决了困难,说着他取下杰西·欧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最后告诉杰西从那个地方起跳就不会偏失太多了。杰西·欧文斯照做,几乎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几天后决赛,鲁兹·朗破了世界纪录,但随后杰西·欧文斯仍以微弱优势战胜了他。
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脸色铁青,看台上情绪昂扬的观众也几乎沉静。场中,鲁兹·朗跑到杰西·欧文斯站的地方,把他拉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举起他的手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经过一阵难堪的沉默后,忽然齐声爆发:“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举起另一只手来答谢。等观众安静下来后,他举起鲁兹·朗的手朝向天空,声嘶力竭地喊道:“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全场观众也同声响应:“鲁兹·朗!鲁兹·朗!”
没有诡异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选手和观众都沉浸在这君子之争的感动里。
杰西·欧文斯创造的8·06米的纪录保持了24年。他在那次奥运会上荣获四枚金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
多年后杰西·欧文斯回忆说,是鲁兹·朗帮助他赢得四枚金牌,而且使他了解,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是真正永不磨灭的心灵精神,要知道世界纪录终有一天会被后起的新秀突破,但运动员的心灵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你旁观了谁谁又旁观了你
生活中总是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比如,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几十人围观溺水者长达半小时之久,却愣是没有人施以援手?为什么匪徒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死弱女子,而后堂而皇之地离开人群?为什么在被人追抢的时候,不能冲向一堆人,而应该找准一个人喊“救命”?
还有很多很多“为什么”,也许可以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找到答案。
1964年3月,纽约某公园里的一起谋杀案成了《纽约时报》的头版新闻。
它之所以震惊全国,并非因为凶手或被害者是什么名人,而是因为这场谋杀整整持续了半小时。当时是凌晨三点,被害人正在回家的路上。凶手第一次刺中她时,她的呼救惊醒了旁边居民楼的几户人家,凶手因此害怕落逃。但见到并没有人下来阻止,凶手又折回,向她进行了第二次袭击。她又呼救,这次,更多人打开了灯,探出脑袋来看,但是仍然没有人帮她,甚至没人报警。凶手在试探了几回之后,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她刺死了。
事后,很多媒体舆论都谴责旁观者的冷漠和不人道,但是有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他们看来,那些居民没有伸出援手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冷漠或害怕,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还有别人在看,他们认为应该早就有人报了警了。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这两位社会心理学家还做了一个实验,大体是让一个人假装生病,痛苦地呻吟。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遇到这种情况,那么他上前救助的概率比较大;而如果是几个人同时遇到了这个状况,那么很少有人前去帮忙。实验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旁观者效应”。
如此说来,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了。因为当我们看到溺水的人在河里浮浮沉沉,也许会想:马上就会有人跳下去救他吧;当我们看到匪徒大摇大摆地抢劫时,也许会想:肯定已经有人报警了吧;当我们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冲过来呼救时,也许会想:他喊的大概是我旁边那个人吧。
我们给自己找了千万种理由,以证明应该施以援手的那个人不是“我”,然后安心旁观或者离去。也许这些心理学上的研究能够让我们为自己的“无动于衷”找到一个借口,来缓解道德上的谴责。但是,在你漠然旁观的那一刻是否会想到,有一天,谁又会旁观着你,你又会被谁冷眼旁观呢?
友善和仇恨
从前有一个又诚实又厚道的人,他为人慷慨,忠信友爱,大家都管他叫“友善”。有一天,友善决定出外旅行看一看异乡风景。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买了一匹马,备好马鞍,把行李和粮食放在鞍袋里,骑着马走出了村子。
他没有走多远,就发现有人骑着马跟在他后面。朋友勒住马,等这个陌生人赶上前来,友善地和他打过招呼,问他叫什么名字。
“我叫仇恨。”陌生人回答。
“这个名字可不好!”朋友大声说,“谁给你起的?”
“我父母起的,所有的人全都管我叫仇恨,我有什么办法?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友善。”他回答。友善和仇恨两个人决定结伴旅行。他们骑着马朝前走,一直来到一股清澈的泉水旁边。那里有一棵大树,根据树影判断,已经到了正午。因此,他们决定停下来吃午饭。于是两个人在树荫下坐好。
仇恨说:“咱俩现在是旅伴了,一块儿吃吧。没有必要两个人都打开鞍袋,咱们光吃你的,吃光了,再吃我的。”友善觉得这主意不错,而且他一向豪爽。他打开鞍袋,拿出干粮和美酒,请仇恨一块儿吃。他们照这样旅行了几天,终于把友善的东西都吃光了。
现在该仇恨拿出干粮来了。但到了吃饭的时候,仇恨拿起干粮,走到别处一个人吃。友善的脸皮很薄,觉得人家不愿意,就不好强迫。过了两天,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对仇恨说:“我们说好两个人一块儿吃饭,你把我的粮食吃光了,现在你却不让我吃你的粮食。”
“我可不是一个笨蛋,”仇恨说,“我们说不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我把粮食分给你,很快就吃光了,那时,我们两个人都得挨饿。我留着一个人吃,至少我不至于挨饿。”
“如果你这样想,我们就没法在一块儿旅行了。”
他们走到十字路口就分手了。友善骑着马,朝前走了不多时,天黑下来了,他来到一个破旧的磨坊,把马鞍卸下来,让马去吃草,自己走进那个荒废的磨坊,在那里过夜。他在磨坊的墙角边发现了一块大石头,为了安全起见,他藏在石头后面,拿鞍袋做枕头,很快就睡着了。
没睡多久,他就被吵醒了。他探出头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看见一只狮子、一只老虎、一只狼和一只狐狸在一块儿聊天。
狮子忽然说:“我闻到人的气味了。”
这句话,差一点儿没把他吓死。
但老虎说:“不会有人敢走进这个磨坊的。”
狼加上一句:“走进这个鬼地方,可需要点勇气。”
狐狸表示同意说:“用不着担心,我们可以照常讲我们的故事。”
“咱们讲一讲最近听到的秘密吧!”狮子建议说。
“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很有趣的秘密。”老虎说,“就在这个磨坊里边住了几只老鼠,他们搜集了许多金币。晚上月亮升起之后,他们就把金币搬上屋顶摊开,然后在月光下,在闪闪发光的金子旁边跳舞和游戏。玩到天亮,再把金币搬回他们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