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全鉴(第2版)
49107100000031

第31章 声音第六(1)

人的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说的“声若洪钟”,有的人生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冰鉴》认为人之声音由心而起,是人内心活动的晴雨表。听声知人,便由此而来。

【原典】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闻其声如见其人

【译释】

人们说话的声音,犹如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有着清浊之分,清亮的声音轻缓而上扬,而浑浊的声音则是沉重而下坠。声音是从丹田处开始启动的,在喉头声带处发出声响,随着舌头的不同转动,在牙齿处转化成清浊不同的声音,最后从嘴唇发出来,这恰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对应。每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都各具特色,要能辨别出这一个体特征,而不必强求一定要完全与五音相符合。只要听到声音就会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听到一个人的声音就如见到此人一样,而不一定非得见到这个人,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雄才大略的人还是个平庸无为的人。

人生于天地之间,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说的“声如洪钟”,有的人生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古人对这些情况加以总结归纳,得出了一些规律。

实际上,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已经证明,声音的生理基础由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构成,声音发生的动力是肺,肺决定气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颤动体系决定,音色主要取决于由口腔和鼻腔构成的共鸣器系统。声音是物体振动空气而形成的,声音是听觉器官耳的感觉。声音的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的美异之别另有音高、音长之分。

说话者,假如气发于丹田(人脐下三寸处),经胸部直冲声带,再经由喉、舌、齿、唇,发出的声音与仅用胸腔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气度不一样,节奏不一样,效果也有悦耳与沙哑的差别。声带结构不好,发出的声音不会动听,但假如经由专门的发声练习,是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声音效果的。

丹田的气充沛,则发出的声音沉雄厚重,这是肾水充沛的征象,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而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给人虚弱衰颓之感,显得中气不足,这也是一个人身体虚弱、自信心不足的外在表现。

其实,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概念,既可由声来识人,又可由音来识人,但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都是用两者结合来识别人的心思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有个大臣叫子产。一次,他带人外出视察,忽然听到有妇人悲伤地痛哭。随从们希望能救助那位痛哭的妇人,不料子产却下令拘捕了那个妇人。随从们很是纳闷,不解地问子产为什么要这样做。

子产说:“那个妇人的哭声没有一丝哀痛之情,一定另有隐情。”

经过审讯,结果证实了子产的判断是正确的,原来这位妇人谋害了自己的丈夫,在这里假装悲伤痛哭。

子产正是凭借其超常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才听出妇女哭声中的隐情。他闻声辨人的技巧已经非常高明了。

人们的声音,由于健康状况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先天禀赋的不同、后天修养的不同等而有所区别。因此,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和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这里指人格修养)、贫与富。

古人历来比较重视声音,认为声音是考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阴阳五行的原理,把声音分为:

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特点是焦灼暴烈。

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声音不但能与气结合,也和心情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内心平静,声音就平和;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这样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关这方面的知识,《逸周书·视听篇》讲到的四点值得研究: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长流,不紧不慢;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当今心理学也认为,不同的声音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有以下几种类型:

音低而粗。这类人较有作为、较现实,或许也可以说是比较成熟潇洒,较有适应力。

声音洪亮。此类人精力充沛,具有艺术家气质,有荣誉感,有情趣,热情。

讲话的速度快。此类人朝气蓬勃,活力十足,性格外向。

外带语尾音。这类型的人,精神高昂,有点女性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以上这四种类型的声音,不论在交易还是说服的工作上,都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同样,也有会产生负面作用的声音。如:

鼻音。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这种声音。

语音平板。较男性化、较沉默、内向冷漠。

使人产生紧张压迫的声音。这类人很自傲,喜欢以武力解决争端。

当然,以人的声音来判断人的命运不一定正确。曾氏在本段尾又说道,“不必一一合调”,那自是又有不合规律一说了。重要的还在于“闻声相思”,一个“思”字,说明闻声识人不可呆板行事,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冰鉴》中所讲的是由人的音质和音色来判断别人的命运,如能结合人的语言共同断之,应更全面。语言是思维的结果,由语言可以发现一个人思维方式的特点。

【原典】

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

“声”与“音”的区别

【译释】

声与音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声是由于发音器官的启动而产生的,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见;而音在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产生,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能感觉到它。辨别声的方法首要的是辨别发音之人的喜怒哀乐。人在欣喜之时发出的声,宛如翠竹折断,清脆悦耳;在愤怒之时发出的声,就如平地一声惊雷,豪壮有度;哀鸣之声则如击碎一块薄冰,凄切悲伤;而欢乐时所发之声就如雪花在空中飞舞,宁静洒脱。总之,均以清脆、飘逸为最悦耳之声。

“声音”,在现代是一个词,一般不把它分成“声”和“音”来讲。而《冰鉴》分两段来分别论述“声”与“音”的特点。

《冰鉴》认为,“声”与“音”的区别是:人开口之时发出来的空气振动产生“声”,此时空气振动的密度大、质量高,发音器官最紧张;闭口之后,余下来仍在空气中振动而产生的是“音”,此时空气振动密度已经减小,发音器官已松弛下来,是“声”传递的结果,为“声”之余韵,正如平常人们所说的“余音绕梁”。《冰鉴》用“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这句话来表述这个意思。

人有喜怒哀乐在语音中必然有所表现,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即心情状态。

《冰鉴》中说:“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前面谈到,人的喜怒哀乐,必在声音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地极力掩饰和控制,但都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那么“喜怒哀乐”又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喜如折竹”,竹子由于它自身的韧脆质地特点,“折竹”就有哗然之势,既清脆悦耳,又自然大方,不俗不媚,有雍容之态。

“怒如阴雷起地”,阴雷起地之势,豪壮气迈,强劲有力,不暴不躁,有容涵大度之态。

“哀如击薄冰”,薄冰易碎,但破碎之音都不散不乱,也不惊扰人耳,有悲凄不堪一击之象,但不峻不急,有“发乎情,止乎礼”之态。

“乐如雪舞风前”,风飘雪舞,如女子之临舞池而衣带飘飘,不胜美态,雪花飞舞之时,轻灵而不狂野,柔美而不淫荡,具有飘逸的潇洒之态。

【原典】

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

从声音中听出贵与贱

【译释】

所发之声雄浑刚健,像钟声一样激越洪亮、充满阳刚之气则为最佳,如果发出的声像敲锣之声一样浮泛无力,则显得卑贱;如果发出的声温文尔雅,若像鸡鸣一样清秀悠扬则显高贵,若像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则显卑贱。发出的声远远听来刚健激越,而近处听来却又温润悠扬,起声的时候如乘风般飘洒自如,悦耳动听,止声的时候又如高手抚琴,雍容自如,这才是所发之声中的最佳品。

曾国藩所言声音之贵贱尽管有其道理,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否则就有可能有失偏颇。不过,从人的话语中听出人的个性特征,倒是有可能的。

曾国藩奉命办团练,招揽人才之时,“湘乡奇伟非常之士,争自创磨立功名,肩相摩,指相望”。罗萱是最早应募到曾门的人之一。传说当时每天都有百十人到营中报名,曾国藩一一召见,问询长短,稍有才能的人都留了下来。一天,曾国藩已召见多人,倦极不见客。正在似睡非睡时,忽听外面有吵声,起身向窗外一望,但见一位身材不高、只穿一件单衣的青年人被守门人拦住。青年人声音朗朗,气质非凡,但任凭他怎样讲,守门人仍不放行。青年人也不气馁,大有不见曾国藩不罢休的气势。正在僵持之际,曾国藩推门而出,并喊住守门人,对罗萱说:“听君的声音爽朗圆润,必是内沉中气,才质非凡之人。”遂将罗萱引入上宾之位,俩人叙谈起来。随后,曾国藩立即决定让罗萱掌管书记,日常文牍往还的工作也一并交给了他。

罗萱,字伯宜,湘潭人。父汝怀,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曾任芷江学训导,候选内阁中书,以学行闻于时,著有《湖南褒忠录》。罗萱生有夙慧,工诗文书法,能传其父学。为诸生,屡列优等。倡导经世之学,领湖南诗坛风骚数百年、著名的封疆大吏贺长龄,以“家风不可及”闻名遐迩的新化邓显鹤、沈道宽对他都很器重。

曾国藩率湘军东下时,罗萱以亲老欲辞,但曾国藩写信请他入府,并说:“今专足走省,敬迓文旆,望即日戒涂,惠然遄臻,无为曲礼臆说所误。蟾蜍裹沙而不行,於菟腾风而万里。士各有志,不相及也。千万千万!祷切祷切!”咸丰五年(1855)曾国藩入南昌,重整水师;后进屯南康,设置楚师三局,制造弹药武器,又设船厂,建南湖水师。时年四月,罗萱随曾国藩经吴城入南康。

咸丰五、六年(1855—1856)间,是曾国藩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军马倥偬,而客居江西,兵饷皆不宽足,又受太平军石达开部不时攻袭,常常是停泊船上,不用说安生休息,性命也时有不保。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还必须经常奏报军中缓急。而罗萱上马操剑,下马走笔,兼具文武,形影不离,是难得的人才。曾国藩每有上疏,罗萱皆操笔如流。有时“警报骤逼,势危甚”,罗萱也“甘心同命”。又时常调节诸将之间的矛盾,使各当其意以去。咸丰六年(1856),翼王石达开入江西,攻陷瑞、临、袁、吉、抚、建诸郡,省城孤悬。罗萱领湘军三千人攻建昌,城即破,但太平军援军忽至,都司黄虎臣战死,城未攻下。于是曾国藩又令其攻抚州,将至,又得知曾国华、刘腾鸿等自鄂援江攻瑞州,曾国藩又令他自抚州赴瑞合攻。在瑞州,罗萱与刘腾鸿等与太平军展开了殊死战,八战皆捷,取得了瑞州战役的胜利。曾国藩坐视瑞州后,罗萱以久在军中,遂向曾国藩乞假归湘中。

罗萱是喜欢贡献才智又不愿仕进的人,回到家乡后,专心读书,想以写作终其生,地方大员及同乡亲朋不断召其入幕,他均婉言谢绝。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既是同乡挚友又很钦佩罗萱的黄润昌奉命入黔,与记名布政使席宝田会同镇压起义。黄润昌再三请求,罗萱入军营掌文案,兼理营务处。每天白天出外领队作战,夜晚笔削奏牍。

黄润昌原受曾国荃的赏识,咸丰九年(1859)被召入安徽军营。次年,在攻复安庆中,黄润昌成功地策动了程学启反叛,后帮李鸿章立足上海,咸丰十一年(1861),又招抚皖南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因随攻金陵,加布政使衔。

黄润昌得檄令已是腊月,黔省极为寒冷,罗萱到营后随即开赴清溪。清溪是原邓子垣的军所。安营扎寨后,罗萱和黄润昌设水师、作战守,做大举进攻的准备。湘军进入黔境后,先后攻克铜仁、遵义等五郡,而南路进攻受阻。同治八年(1869)三月,黄润昌、罗萱遇伏战死。黄润昌年仅29岁,罗萱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