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译文】
山上的树木都是因为材质可用而使得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都是因为可以燃烧照明而使得其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每个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可是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解读】
人们发现,在社会历史中,每当社会变动开始的时候,首先死去的总是那些有用的人才。就好像河中淹死的,总是那些会游泳的人,在酒桌上醉倒的一定是会喝酒的人。
这就是因为会水,在水中用场大,使得落水的机会也增多,失事的机会也增多;因为能喝,和酒有缘,那么醉酒的几率也大。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作为。庄子讲的无用,实际上是讲境界、讲人生目的。可是,历史是讲文明的,社会是讲功利的,人生是要创造的,怎么样才能无用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庄子在《人间世》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木匠到齐国去,在路上经过曲辕这个地方,他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可以造船的旁枝有十余根。前来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可是这位木匠却连瞧也不瞧一眼,一直不停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在那里站着看了许久,跑着赶上了木匠,说:“自我学艺以来,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师傅您却连看都不肯看一眼,只是不住脚地往前走,这又是为什么呢?”
木匠对他的徒弟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造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一棵不能取材的树。其实正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会活得这么久,会有这么长的寿命。”
晚上,木匠就做了这样一个梦,在梦中栎树对他说:“你准备拿什么东西跟我相比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一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我看你不过是接近死亡,对社会再也没有用处的人,你又怎么会真正懂得那些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当木匠醒来后,他便把梦中的情况告诉了徒弟们。
徒弟们惊讶地说:“既然它只追求无用,可是它做社神为的又是什么呢?”
木匠大声地说:“闭嘴,你们都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更何况,它用来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如果我们用常理去了解它,那岂不是相去太远了吗!”
其实这便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明白这个道理。
就好像一个人身在职场,往往都急于展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可以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且让别人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并且,如果过早地掀起或卷入纷争中,也会对自己造成以下潜在的被动:
①你自己在无形之中,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因为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你总能比别人强。可是一旦你有遗漏和失误的时候,别人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对你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说这就是自高自大的最好报应。
②而且你会过早地卷入升迁的争斗。升迁之争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便是淘汰制,通过不断地淘汰来实现金字塔式的职位升迁。过早地进入这个程序,就意味着有可能过早地遭到淘汰。况且有时的淘汰有可能是一种机遇和运气,有时会是人际关系失衡后一种权宜的矫正,更甚或是一种不公平、不光彩的人为私欲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如果过早地卷入这种争斗,恐怕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③自己的根基不稳,即使长势很旺,可是也经不住风霜的摧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却一股脑儿地将十八般武艺悉数亮出来,便是应了中国那句忌语:“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旦当你成为了强弩之末,连薄绢都穿不过的时候,那就一定会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到了那个时候岂不是心血白费、努力落空?
所以,一个人要想长久,要想厚积薄发,就一定要善于去掉自己锋芒毕露的角。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道家的祖师爷老子也发表过类似的论述。
在《老子·洪德第四十五》章中说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才华固然很好,但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且尽量不被或少被人妒忌,避免功高盖主,这样才能算是更大的才华,而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算是有真正的用处。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并且在拜访中向他请教。老子告诫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在这里,老子指出孔子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并且他劝孔子去掉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他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
这里,在老子所说的“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中,盛德指的是“卓越的才能”。意思就是说,其实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在外表上看起来和那些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老子还告诫所有的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自我表现,反而会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超越其他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获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取得进步。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嫉贤妒能,基本上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遭受更多的磨难和不幸。
由此可见,在人才的选用方面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在历史上包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杨修曾经是曹营的主簿,是当时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而且他还是一个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曹操曾经建造一所花园,完成了以后,曹操去观看的时候,并没有发表表扬或者批评的评论,只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妒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虽然曹操表面上笑了,但是内心里却是十分的厌恶。
还有这样一件事情,刘备亲自率大军攻打汉中,其间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淳进入营帐,禀请夜间号令。
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淳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淳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愤怒地批评杨修造谣惑众,蛊惑人心,扰乱军心,当即便把杨修斩了。
以上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由于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杨修的死,也都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样的评论切中了杨修的要害。
杨修的死给我们后世人留下了一下重要的启示:
第一,自己的大才能绝对不可以展露完全。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我看过的一些资料说,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美孜孜的让皇帝自己说了出来,于是下面的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高兴得不得了。其实杨修所犯的也正是这个禁忌,如果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这就是他一定要死的原因之一。
第二,所有的事不必非得一语道破。譬如鸡肋,曹操他自己也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可是偏偏你捅穿这层薄纸,那不就是羞辱了他吗?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以下的问题:有一些事,其实每一个人都已经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
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有一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的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杨修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虽然十分可惜,但是他的死确实让后人们得以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