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08

第8章 人生中需要“难得糊涂”的精神

【原文】

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庄子·人闻世》

【译文】

这个果真是什么用处都没有的树木,以至于才让它长到这么高大。

【解读】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可是同样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样的道理,同样是糊涂人,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在这里,庄子当然应该归结为假糊涂、真聪明之类。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庄王有一个异母的弟弟,名叫子綦,因住城南,所以,所有人都叫他南郭子綦。

南郭子綦有一天跑到河南商丘游玩,在那儿看到一棵很特别的树,那棵树长得非常高大。

子綦看着它说:“这是什么树呀,我想它肯定有特殊的用途啊。”

可是当南郭子綦抬头再细看大树的时候,自己又觉得有些奇怪。那树的细枝,原来都是弯弯曲曲的,绝对不能作栋梁。那树的主干,木质松泡,也不能做家具。舔舐一下它的树叶,口腔就会感染溃烂;闻到它的气味,就会叫人像发了酒疯一样,稀里糊涂,好几天都不能醒过来。

于是,南郭子綦说:“这真是不成材的树木,才长的这么高大。唉,其实在精神世界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真的就好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不过,“不材之木”难道是真的就是无才吗?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最聪明的糊涂精神。“不材之木”,表面无才,其实是不外露,以免遭受不测。这其实真的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对他真诚相待。后来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上签名后,为防着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并且亲自浇灌,以此来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

有一天,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两人谈起以龙状人,并且议论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这时,曹操指出了自己对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就问道:“谁能当之?”

曹操回答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本来就是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一语点破是英雄后,自己大吃一惊,竟然吓得把匙筋也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筋,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由此看来,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机警明智的。

刘备深藏不露,在人前不夸张、炫耀、自大,更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样的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论英雄,至少让人看起来,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是极其聪明的举动。

在过去的店铺里,在店面里是绝对不会陈列贵重货物的,店铺的主人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柜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自己的才能有多高,都一定要善于隐匿,就是说在表面上要看似没有,其实是非常饱满充实的。

其实这些也正符合了《庄子》中提出的“意怠”的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其实是在现代这个高度竞争社会里面,看起来很平庸,但是却又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法。

每个人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都不愿意成为一个糊涂的人。但是有时候还需要一些“难得糊涂”的精神。因为这种“糊涂”才是顶级的聪明。其实,有些时候,一点点的“糊涂”加上人情味,绝对要比十足的“太精明”更容易得到好的回报。

从一个角度来说,大智若愚也可理解为小事愚钝、大事精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在这里所说的愚,并不是自我欺骗,也不是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

当然,在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和权势,一定要糊涂;而在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只要这样,你也就一定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