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10

第10章 巧用“无用”妙处多

【原文】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庄子·齐物论》

【译文】

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的东西而有自己的用处;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当人们很恰当地了解事物的常理,那么也就接近于进入了大道。

【解读】

天与地,固然不能不说是非常广大的,可是每个人要占用的面积其实只不过是立足之地而已。可是如果因为是这样,人只在自己的一小块地上站好,却把立足之外的广大地方都挖到了黄泉之下,那剩下的让人立足的地方还能让人站得稳吗?

庄子曾经向惠施提过这个道理。惠施则坦率地说,那让人能够立足的小小地块也不能有用了。

庄子听了就说:“那么如此说来,那些看上去似乎没用的东西,实际用处却大得很了!”

在非常高明的画家看来,即使是败草枯木,那也都可以入画。

在非常高明的琴师看来,即使是流水风声,那也都可以谱成曲。

在非常高明的诗人看来,即使是街头争吵、房中大闹,那也都包含浓浓的诗意,可以入诗。

做人,当然应该懂得“无用”的妙用与大用,只有懂得“无用”才能算是说得上知道什么是有用。

有一次,庄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山里,他们看见伐木工人正在砍伐树木,可是却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始终没有受到工人的青睐。庄子奇怪的问他们为什么没有伐这棵大树,工人们回答道:“这棵树根本就没有用处。”

下山之后,庄子他们到庄子的一位老朋友家休息。老友相见,分外高兴,急忙让儿子去杀一只鹅款待。儿子疑惑的问道:“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父亲说:“当然杀那只不会叫的了。”

第二天,学生们都问庄子:“老师,昨天山中那棵大树因为有用处,所以没有被砍伐;可是主人家的鹅却又因为没有用,而最后被宰杀。请问老师,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作为你自己的处世之道呢?”

庄子笑着回到说:“其实我是将自己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看似有用,又似无用;看似无用,又似有用。不过,这样做仍然难免有害。如果能真正的心怀道德的去待人处世,那么就决计无害了。”

所以,有些看似“有用”的其实而又“无用”,有些看似“无用”的其实而又“有用”。我们要明白在什么时候应该“有用”,什么时候应该“无用”。什么样的“有用”可以转化为将来的“无用”,什么“无用”可以转化为将来的“有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1)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是那些直接“对别人有用”的人。这个道理就好似庄子故事中的那只鹅,那只不会叫的被杀了;而那个会叫的,因为会叫而可以为主人看家的,它对主人是有用处的,故而免遭杀害。

李白有诗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这样的说法非常的好!不可否认,我们都不属于“社会栋梁”的一类,但要说的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许都有点“对某人有用”的用处。

不过这个“用处”是什么,却是因人和因情况而异的。

不过最具讽刺意味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你“自以为是”的长处,对于某些人来讲,可能因为“没有用处”而不被视作你的长处。相反的是,有些你自己认为不足挂齿的小事、小本领或者小关系,也许对某些人刚好“有用”,这样就使你在他心目中升值。

世界上的人都是功利的。人际关系大部分都建筑在“我认识这人有什么用”之上。虽然不会明着说出来,但只要想深一层,你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朋友”,其实都是必要时“对你有用”的人。

我们也不可以武断地说,朋友关系纯粹是建立在“用处”之上,却绝对肯定你对某朋友的用处,这些实在是“促进他对你的友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这样仔细想想,我们不就会发现我们对“朋友们”的不少用处,包括从送礼请客到介绍工作,介绍朋友,甚至买票和在国外买便宜的小物件,连“借出耳朵”听人诉苦并予以排解,或者拿我们的古董笔出来切磋研究,都是我们这个“不才之人”对吾友们的用处。在这样地前提下,这些用处肯定都是“有助友谊”的。

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我们用我们的“用处”对一个朋友作出直接的贡献,有时不费吹灰之力,比勤劳诚实、为人大方还省事得多。更要指出的是,我们可能在这方面不自知,原来自己也可以对朋友们这样非常的“有用”,并因为自己有用,而成为他的“好朋友”。

(2)即使是冷庙也要烧香,因为在无用之中其实也蕴藏着有用。很多人认为冷庙的菩萨一定不灵,而正因为菩萨不灵,所以成为冷庙。可是他们却不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只要他给你一点点的帮助或指点,就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所以,其实如果要烧香,真的应该去不太会有人注意的冷庙,更不要一味地往香火旺盛的热庙挤。热庙因为烧香人太多,菩萨注意力分散,你去烧香,也不过是香客之一,显不出你的诚意,引不起菩萨特别注意,也就是说菩萨对你不会产生特别的好感。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你去求他,他也会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你,不会特别帮忙。

可是冷庙的菩萨就不会这样了。平时冷庙门庭冷落,无人礼敬,你却很虔诚地去烧香,菩萨对你当然特别注意,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印象之好,自不待言。你虽同样地烧一炷香,菩萨却认为是天大的人情,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自然特别帮忙。就算是将来风水转变,这间冷庙变成了热庙,那菩萨对你仍然是会另眼看待,认为你绝对不是一个势利之辈。

其实不单单是庙有冷热之分,社会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呢?不要以为那些无人问津的冷庙对你毫无价值,只要你多花一点心思,就会发现,看似没有多大用处的冷庙其实对你的价值是很大的。那么,作为社会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① 不应该视已经退居二线的人为无用,更应该应多接近并博得他们的赏识。千万不要忘了你的老上级,特别是那些曾经对你印象很好,并真正热心激励过、帮助过你的人。他们当中,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有的已经退休了。有些人认为在工作岗位上的上级非常重要,并想尽一切办法去讨好他们,隔三岔五地往人家家里跑;相反,对于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上级却不闻不问,即使是见面的时候,态度也非常冷淡。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正确的做法。

而且,特别是在对待那些退居二线但对现任领导仍能产生影响的老前辈、老上级们,我们就更要多加拜访,巧下功夫。我们一定要设法与他们多接近,并且博得他们的赏识。毫无疑问,退休者最难过的是,退休后那种门可罗雀的寂寥景象,他们在心理上自然很不平衡。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有人肯像从前那么尊敬他、拜访他,那么他一定会为之感动不已。

② 在你的朋友当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个朋友就是前面说的冷庙。其实你在对待他们的时候应该与热庙一样看待,时常去烧烧香,每逢佳节,送些礼物。所以日后他否极泰来,他第一要还的人情债当然是你。一旦他有清偿的能力的时候,即使你不去请求什么,他也会主动地还你的。

当然,一个人是否能够飞黄腾达,还是要靠机遇的。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但是只要一朝交泰,风云际会,那么这些人还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宋孝杰是一个被伪满政府抛弃的算盘先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也同时宣告伪满政府的彻底垮台。作为伪满政府财政部一等理财(会计)的宋孝杰的饭碗也被砸烂。

1946年宋孝杰离开了长春,来到五站(四平)自谋生路,所谓“秀才家族”的脸面已无法保全,只得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混饭吃。就是在四平期间,宋孝杰结识了当地首富赵老汉。

那个时候,赵正在为孔祥熙收购黄豆。因数额巨大,而且账目混乱、零散,赵手下的三位算盘先生,三天未算清账目。宋孝杰靠一手“袖内吞金”的绝技,在一刻钟之内算清,得到众人的赞赏。为交朋友,宋孝杰将自己的绝技传给赵老汉的女婿陆焕章。不久,陆焕章调到孔祥熙身边供职。由于战局紧张,宋孝杰辗转到长沙,因车马劳累,一病不起,所有积蓄均已告罄。店老板就命令佣人把他抬到路边,让他在路边等死。

恰巧,赵老汉的侄子由此(陈明仁的护卫官。陈明仁,曾任国民政府新一军军长,其时驻防湖南。)路过,认出了宋孝杰,并急忙打电话通知陆焕章。陆在南京,亲自派人将宋接到府上养病。宋的病情痊愈后,陆便大力举荐宋到孔祥熙手下做事,不久之后又去了美国。当陆焕章撤退台湾的时候,遭人暗算,只身一人逃到美国,并且求到了宋孝杰门下。宋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帮助陆重建胶鞋厂。十几年过去后,陆焕章重振昔日雄风,而宋孝杰的华商银行也生意兴隆。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

有些人的能力虽然非常平庸,但是因一时时运通达,也会成为不可一世的响当当的人物。人在得意的时候,一切都看得很平常、很容易,这是因为自负的缘故。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与他相差不多,交往当然无所谓得失。但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不及他,往来多时,反而会有趋炎附势的错觉。即使你极力结纳,多方效劳,在对方看来也很平常,彼此感情不会有多少增进。只在对方转入逆境,以前友好,反目若不相识以前的一切车水马龙,现在则是门可罗雀;以前的一言九鼎,现在是哀告不灵;以前无往不利,现在则是处处不顺,当他的繁华梦醒了的时候,那么对人的认识也就会比较清楚了。

当然,如果你认为对方真的是个英雄,那么就应该及时地结交,并且要多多交往。或者乘机进以忠告,指出其缺失,勉励其改过迁善。如果自己有能力,更应给予适当的协助,甚至施予物质上的救济。而物质上的救济,不要等他开口,得随时采取主动。有时对方很急着要,又不肯对你明言,或故意表示无此急需。你如得知情况,更应尽力帮忙,并且不能有丝毫得意的样子,一面使他感觉受之有愧,一面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饭之恩,可以使他终生铭记。日后如有所需,他必奋身图报。即使当时你没有什么需要的,他一朝否极泰来,那也绝对不会忘了你这个知己的。

从现在开始,应该多注意一下你周围的朋友,若有值得上香的冷庙,那你可一定不要错过了。

言而总之,一切的事物都有用处,都可以帮助进行自我修炼。所以,眼光不只是用来看脚下的路,还要看身边的路。同样,眼光绝对不能死盯一人的某一处,而是要观察一人的多处,或者是几个人的共同点,这才能称得上是看问题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