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66

第66章 摆脱是非的纠缠

【原文】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庄子·齐物论》

【译文】

真正的圣人不会去走划分出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根据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来选择道路,这也就是顺应了事物自身的形态。

【解读】

圣人不会重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只注重事物的本然,找寻其实质。社会上的是非很多,谈论和搬弄是非的人也大有人在,何必要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言论呢,努力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只能让自己成长,却不能替他人成长;我们能管好的只有自己的嘴巴,却不能管住其他人嘴里说出的话语。所以面对谗言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受其影响而打乱自己原有的生活计划和安排。

《伊索寓言》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

一位老人和自己年少的孙子牵着一匹驮着货物的驴子去赶集。回来的路上,孩子骑在驴身上,而老人却跟在后面。

路人见了,都说这孩子不懂事,让老年人徒步行走。

于是孩子就下来走,让老人骑在驴身上。

路人又责怪老人,怎么忍心自己骑驴而让小孩子走路呢。

老头儿听了,又把孩子抱上来一同骑。

骑了一段路,不料看见的人都说他们真残酷,两人骑一头小毛驴,把小毛驴都快要压死了,没办法,两人都只好下来一同步行。

可是再遇见的人都笑他们俩很傻,有驴不骑,却要走路。

爷爷只好无可奈何了,只好找来杠子、绳子,和小孙子一同把驴子抬着走回家。

我们的言行举止,不论是什么性质的活动,总会对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必然会受到来自外界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可能有的是褒扬,也可能有的是批评。但不论是褒扬还是非难,都存在着理解与不理解、公正与歪曲的成分。

古语云:“人言可畏。”说的即是别人对你的说法和议论是十分可怕的,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也会遇到那些喜好无中生有的人。无中生有的议论和谗言,会使你有口难辩,气恼万分。其实面对这些议论最高明的办法就是泰然处之,默然以对,不将不迎,顺其自然的发展;对于这些评论,既不能一概地接受,跟着它团团转,弄出抬驴子的结果;也不能一概地都拒绝否认,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是变本加厉,愤世嫉俗,以为这样就是强者的风度。

你一定也会遇到过有理说不清的人。不论怎么样的解释,他还是听不懂,甚至声音也要比你的高。“止辩莫若无辩”是此时最好的对策。别人怎么说,你就是沉默,等到对方说累了,自然也就不说了,你也就能得到清静了。

同样,你也会遇到过是非不分、到处乱说的人,这种人根本就是没有道德和不懂得尊重人的人。他们把好奇心放在说人长短、搬弄是非上,“说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之人”,对于这种“是非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一位大智者如是说。

当事情的状态已经发展到黑白不分时,那就选择沉默吧!越辩解只会是越描越黑,更增加人家“黑白讲”的佐料而已,已经混浊的水,何必再费力去澄清呢?越搅只是越浑而已,越是费劲就越是难以解释清楚。

有人说一个男人和某位女人交往甚密,可实际上根本就是没有的事,却被人越说越难听,捕风捉影,一般女人是经不起这些是非风波的,名节很重要,难免各个方面会受到影响,而那些搬弄是非的人却不这样认为。

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如果我是对的,那么无论别人怎么说我都无关紧要;如果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是花上十倍的力气来辩解我是对的,也不会有什么大的用处。”

如果你曾遭到过别人随意的批评,便不会太在意这种批评。说过这种话的人早已忘了,最在意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何必把这些烦恼强加在自己的身上呢?你就把它当作是一个过客,不是也能落得个轻松自在吗?

下面说的是一个不听是非功过评说,不受外物惊扰,一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的成功故事。

当年高查尔思要修筑巴拿马运河,一时之间人们对这个壮举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有人夸奖他勇敢坚毅,有人却觉得他异想天开。但是他对于这些毁誉一概置之不理,只管埋头苦干,有人问他对于那些批评有何感想时,他回答得十分适当,他说:“目前还是做我的工作是最要紧,至于那些批评嘛,日后运河自会给他们一个答复的!”

运河果然如期完成了,一时间又是人声鼎沸,但现在却是众口一词地争相夸奖他了。他自己如何呢?他站在第一艘试航船上,在群众的欢呼声里,通过自己亲手完成的水闸吗?但是他没有那样做。

一位前来参观揭幕典礼的英国外交官,事后写信给他的朋友说:“高查尔思并没有乘坐第一艘试航船,他只是在克里司特北岸看着船开过,后来,我们又在加东湖和米得尔看见他穿着衬衫站在水闸上,观察开关水闸机器的运作情况。”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高查尔思并不希冀别人对他的欢呼。他已经把整个精神都贯注在了工程上。只要工程完成,他就能如愿以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反之,他就承认自己失败了。

他所说的“运河自会给他们一个答复”既非自夸,更非自卑,完全是确确实实的话语。

一个在是非功过面前无所惊扰的人,才是智者和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