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65

第65章 活出“真我”

【原文】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

——《庄子·马蹄》

【译文】

马儿无忧无虑生活在大地上,饿了吃草,渴了饮水,高兴时脖子交错在一起相互摩蹭,生气时背对背,后蹄相互踢打。马的智慧不过是表现在此!

【解读】

马在没有遇到伯乐之前过着快乐逍遥的日子,等被伯乐看中以后,千里马就变成普通的马了。所以说做人也不要轻易被他人所役使,要懂得把握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庄子认为社会的纷争和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摒弃一切的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归到自然和本性上。

庄子在《马蹄》篇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论据:在上古赫胥氏的时代,老百姓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即使走动也不知道去往哪里,活得很潇洒、自在,可以边吃边玩,或者鼓着吃饱的肚子到处游逛,如此而已。可是在圣人出现以后,矫造出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那些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想方设法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甚至深陷在物欲当中而不能自拔,这难道不都是圣人的罪过吗?

所以庄子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生活的快乐,就必须摆脱世俗的限制和樊篱,回到“真我”中去,把“真我”的牌匾挂出来。否则就会失去了自己,那样的话也就没有快乐可言了。

《庄子·养生主》中论述了一件事:

老聃死后,朋友秦失去吊丧,号哭三声便匆匆的离去。

老聃的弟子很是疑惑不解,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生前的好友吗?”

秦失说:“是啊。”

弟子又问:“那么像你这样的来吊唁朋友,是不是感觉不妥呢?”

秦失答道:“没有什么不妥的。我认为你们从师老聃多年都已经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我是大错特错了。刚才我进入灵房时,有老人在哭,像是父母在哭自己死去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像是孩子在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肯定有人不想说什么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诉说着什么,本不想哭却又无奈地痛哭起来。如此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很不应该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秉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称这种做法就叫做违反自然。你们的老师偶然间来到人间,是应时的选择,而当他偶然的离开人世,是顺依而死。这些都是安于天理和常份、顺从自然和变化的表现。所以欢乐和哀伤是不应该进入到你们的心怀中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世俗的丧礼,秦失显然是没有遵守丧道。不仅如此,庄子还刻意地想向人们宣示着什么,这其中当然有他的理由,但问题不在于这种理由的出现,而在于他对自己理由的坚持,并付诸实际的行动中。很多人有和庄子同样的想法,但是他们会把这种的想法隐藏起来,妥协于人群和世俗,循规蹈矩地去行事。但庄子他想尽可能地做一个真实的人,也就是“真人”。虽然处在人世中,有时不得不“吾行却曲”,也就是自己的想法被扭曲,如庄子的“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是对“真”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并一定要在生活中有所表现。

都说“人生是一场戏”,但是在这出漫长的戏里,我们不是做自己而是在“演”自己。为了某一个目的,或是飞黄腾达,或是名扬天下,我们都心甘情愿的出卖着自己的真心,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着一些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事情。为了能保护好自己不受到伤害,我们往往会戴起一张人生的面具,让别人看不清我们脸上的表情,也不会真正读懂我们的心灵。

在这张社会面具的掩护下,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时不时的说活得好累,伪装的滋味真的很难受,但是仍然没有勇气彻底地摘掉这张面具,因为有太多的牵绊困扰着我们。在不得已的时候,也只能安慰一下自己: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磨练吧。我们原本是一颗有棱有角的石头,但是在经过社会的磨练之后,我们变得圆滑了,人生道路也走得顺利了,可是当我们停下脚步进行心灵反省的时候,就会悲哀地发现,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我”已经成了别人。

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认为别人需要看到强大、能干、成熟的自己,却忘记了什么是真实的自我。我们太渴望自己能表现出想像中的样子,结果把我们真实的自我变成了滑稽可笑的生活模仿者。

因此,庄子认为想要生活更有快乐,就要像马儿那样,饿了吃草,渴了饮水,高兴时脖子交错在一起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的相互踢撞玩耍,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我们做到保持“真我”的本色不改变。

唱自己想唱的歌,画自己想画的图,你只能做一个由你的经验、环境、家庭所造就的真实的你。不论好坏,你都要自己创造属于自己内心的小花园,都得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出你心灵深处的乐章。

有人喜欢富足的生活,有人崇尚自由的国度,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完全由自己来做出选择。不要让别人的思想左右着你,只要你自己喜欢,只要你能为自己的快乐而满足,就可以享受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足,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同样会觉得伤心。

王子晴是一家设计公司的首席设计师,由于她的形象好,总经理在出去见客户的时候总是带着她。王子晴学的是美术,学艺术的人总是有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所以王子晴设计出来的作品总是与众不同,创意中充满了个性的表现。但时常令她苦恼的是,同事们都认为很好的创意在总经理的眼里却一文不值,他始终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客户才是我们的上帝。”

为了发挥王子晴的形象优势,让她做助理。王子晴的内心是不愿意的,可是为了能得到老总的好感,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话语权,她还是接受了这项工作。

王子晴整天忙碌会见客户,陪客户吃饭。在和客户接触的这段日子里,她终于了解到了客户对作品的要求和品位。于是王子晴向总经理提出要求,重新回到设计的工作岗位上去。

她按照客户的意图设计出了一个封面,拿给同事们看,几乎没有一个人表示赞同,以前对王子晴那种欣赏的目光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屑的眼神。但是,总经理却告诉她,她的作品客户觉得很好,很符合客户的思想。

王子晴茫然了,她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只好求助于以前的导师,导师给了她一行批语:一幅很俗的作品。这样的批语让王子晴伤心不已,当年在大学的时候,这位教授可是经常称赞王子晴有才气的啊。

导师说,艺术的本质是真实的流露,尤其是心灵上的真实,而你的作品却充满了虚伪。现在有两条路供你选择,一是为了工作继续的虚伪下去,另一个就是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梵高”。

王子晴终于醒悟了,向总经理递交了辞职申请书。离开公司的那一刻,王子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

如果人生是一场戏的话,演自己的才是主角,演别人就是配角,她的悔悟也挽救了她自己,重新找寻到了真正的自己。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又有几人能真正的意识到这样的一点呢?

生活在现代、现实的社会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为了自己的生活去伪装,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暂时把自己脸上的面具摘下来,给你的亲人和朋友看到真实的一面,这样也可以让你自己得到暂时的休息和调整。

摆脱世俗的干扰,做真实的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艰难。那么惟一的方法就是,从开始时就不要陷进去,时刻保持内心的警醒,不让自己迷失。

《圣经》上说:出自尘土,必归于尘土。

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么我们在来到这个世上时,不妨做做自己的主人,且要做一回大度的主人,不必因为得失而设计最完美的行程,这样,即使将来归于尘土的时候,也会坦然自若的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