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33

第33章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原文】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

——《庄子·列御寇》

【译文】

施与别人恩惠却总忘不了让人给予回报,远远不是自然对普天之下广泛而无私的赐予。施恩图报的行为商人都瞧不起,即便有些事情必须与他交往。但内心仍是瞧不起的。

【解读】

庄子认为,一个人为别人做了好事就应当忘记,不要总是念念不忘,更不应希望别人回报。

“施恩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施于人而不求回报”的典范。

晋人所撰《神仙传》上记载:三国时期,东吴有个人名字叫董仙,住在庐山,以行医糊口,他给人家治病,既不向患者要金钱报酬,也不问患者的名字,只求患者回去后栽种杏树。治好轻病的栽一棵,治好重病的栽五棵,若干年之后,共栽得杏树10万棵,绿树成林,造福子孙后代。所以被后人称为“董仙杏树”,并把它作为救死扶伤医治病人的美誉别称。董仙为他人做了好事,不是要受惠的人给自己以恩谢,而是要求他们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这种境界可以看作是庄子思想的最好诠释。

庄子说,施恩图报的行为商人都瞧不起,即使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交往,但内心仍是瞧不起的。清代人冯班说:“为惠而望报,不如勿为,此结怨之道也。”意思就是说:给予别人恩惠却又希望得到别人报答,还不如什么都不给,这样反而会因此与别人结下怨恨。

所以,施惠图报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忌讳。

要做到给予恩惠但不要念念不忘,还要培养“有德不必望感”。的思想品格。

清人宋纁在《古今药石·憬然录》中说:“我有德于人,不必望感。”意思就是说,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希望别人对我感恩戴德。《菜根谭》中也讲:“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其意是说,一个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的人,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的赞誉的人,这种心怀个人目的才去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的同时就种下了伪善的祸根。要塑造自己有德不必望感的品格,塑造多行善事而不求回报的风格,这不仅是道义的要求,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施惠勿念主要讲的是对人施恩后不要念念不忘,将这种施惠勿念精神扩展到社会就会升华成为一种无私奉献的境界。

我们应该把“施恩莫记”的古训,作为今天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一个人能施惠于人,本来是件好事,但如贪念回报,不但原来的好意将灰飞烟灭,而且还表现了自己人格的低下。高尔基说得好:“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

所以,有高人总结出“施恩莫记”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舍不得。舍不得也要舍得。

第二阶段:舍得。人一舍得,就会越舍越得。宋江舍得财产性命帮助兄弟,自然就会收获多多,最后自然而然成为首领。你的付出与收获会成正比的,从来没有只种不收、只收不种的现象。

第三阶段:大舍得。这个是“自给”的阶段。施舍不求回报,帮助不求还恩。这种境界是只有圣人才能达到的。耶稣白给世人以道,老庄白给世人以道,都意在成全世人,那为什么要成全世人?因为爱!父母爱子女,与之略微相似。但父母还希望子女很有孝心,圣人却不作任何要求,你敢要,我就敢给。

除了施恩莫记,我们还要受恩莫忘。人不能够忘本,更不能够忘却自己何以生,何以乐,何以得福,饮水思源,才是做人的根本和正道。

基督教主张人们向上帝感恩,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并拯救了在迷途中的人类。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时时刻刻都存有感恩的心。感恩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是谁帮助了你、关怀着你才要感恩。感恩是人生的一种心态,感恩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要对恩人感恩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不仅是恩人才值得感恩,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着感恩的情结,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谊、恋人的爱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这一切我们都需要用感恩的心态来感知和对待。

在人的一生中有众多情纠缠,比如爱情、亲情、友情、成功、得失、进退、荣辱……有一些带给你苦痛,有一些带给你欣喜,这样的苦乐酸甜才是人生。只有常常感恩,才能时时收获慰藉和幸福。

①感恩亲情。父母恩,似海深。有了时间,不要忘记带着妻儿一起去看望父母。不用带什么贵重的礼物,父母这个年纪,没有什么特别的需求了。他们能见到你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②感恩爱情。至爱难得,彼此能走到一起,就是一种缘分,想想就让人怦然心动,久久不已。记得当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双方羞涩含情,脉脉流盼。后来,彼此进入内心的世界,相约相誓,共度一生,无论风雨坎坷,还是贫病交加,都风雨同舟,毫无后悔。

③感恩友情。友情跨越千山万水,把两颗思念的心系在一起,犹如一种心灵的碰撞,更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优美、温暖、情深,有说不出的曼妙。友情没有隔膜的时候,纵使有瞬间的误会,也会消弭在时间的过滤中。友情如河,脉脉的流入,脉脉的流出。流入的是倾听不尽的交心话,流出的是绵绵不断的呵护和忠告。

亲情,爱情,友情,都是同等重要的。人何以生,人何以不生,全在“亲、友、爱”上。人其实不过是一副空壳,有了这三种情感才丰富了血肉,变得饱满和充实起来,若没有,不过一副臭皮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