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乘风御波:海上探险与航海佳话
4908500000007

第7章 传奇悲壮的海上探险(1)

越是神秘的地方越让人充满遐想,古今亦然。就像海洋,这个广袤而神秘的世界,早在远古时代就激起了人类好奇的向往,伴随着强烈的征服感,西方的探险家们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欧洲航海的奠基人

亨利是葡萄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从小生活在宫廷里,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想像哥哥那样成为勇敢的骑士。可是根据惯例,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授骑士称号。在当时葡萄牙财务大臣的支持下,一个冒险行动酝酿成熟了,那就是发动战争,向北非的休达城进攻。这是要渡海作战的战争,因此亨利王子拼命建造军舰,而且秘密地派人去侦察休达城的防御及附近海域情况。

1415年8月中旬,休达城市民谁也没有想到战争灾难会临头,在他们小半岛外的海上,200多艘战船蜂拥而来,葡萄牙人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突然登陆,只经过一天战斗,就占领了休达城。这是欧洲人向欧洲之外扩张领土的开始。这样亨利王子就得到了骑士的头衔。通过这次远征,亨利对航海发生了兴趣,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粮食,就能在海上长期航行。

更重要的是,他在休达城了解到,阿拉伯人在北非市场上出售的黄金、象牙、奴隶,都是商队从撒哈拉以南的一条大河运过来的。亨利猜想,只要沿海岸南下,一定能到达盛产黄金的国家。这一念头的产生,就使亨利对航海和造船业更加感兴趣。

最初航海只能靠白天看太阳、晚上看北斗星来定位和确定航行方向。亨利除总结这些经验外,对船的研究也很重视。一种名叫卡拉维尔的船,受几代探险家的喜欢,它体积小,灵活,易于操纵,吃水浅,里面装的东西多,适合远航。亨利不断对这种船做了改进,有三角帆和四角帆两种。后来这种船发展成为三桅船,中前桅和主桅在远洋航行时挂横帆,后桅保留三角帆。哥伦布横渡大洋时使用的就是这种“卡拉维尔”船。

亨利最爱看书。那天他不知从那里弄来一本书,书中有一个传说使他兴奋一夜,久久难眠。书中传说世界上有个王国,美丽极了,沃野千里,草木丰盛,牛羊成群,就像仙境一样美妙;那里,黄金遍地,白银如山,珠光宝气,仿佛天国一般富饶。那里的人,生活得像神仙般的舒适、欢乐。看到这里,亨利的眼睛雪亮发光,脸上泛着红光。他一口气看了几遍,逐字逐句地研究,生怕漏掉一个字。他被感动了,迷住了,仰头说:“我要找到那个神秘的王国。”

那么,这个神秘仙境般的王国在哪里呢?书上讲得很笼统,只指出在尼罗盆地东南面,而且被江、湖、河、海的水所隔断。亨利说:“好吧!我倾家荡产也要找到这个神秘的国家。”

要找到这个王国,那可不容易,要从海上绕过非洲才行。

亨利富有幻想,说干就干,把领地交给管家去管理,自己毅然离开了舒适的城市,到葡萄牙西南部圣维森提角一个叫萨格里什的小港口定居下来。他选择这个地方,出门就能见到大西洋。就在这里,亨利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

亨利贴出布告,招兵买马,网罗人才,不管天文学家还是数学家,也不管是船舶设计师还是海船制造者,只要和航海有关,他都来者不拒。他选的船长,真是百里挑一,经验丰富,性格坚定,足智多谋;他找的水手、个个膀大腰圆,反应灵活,有胆量有技术,虽然有些粗野和鲁莽,但亨利相信通过严格训练,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第一流的水手。

亨利制定的纪律,不但严明,而且有些残酷,听了叫人毛骨悚然。如果水手值班时打瞌睡,就不给面包吃,不给淡水喝,情况严重者,还要剥光衣服,用皮鞭抽打,然后吊起来浸到咸咸的海水里泡上3次。如果水手头目犯了错误,虽然不会挨打,但却要从头上浇下一桶海水,而且不准用淡水去洗,那咸咸海水浇下来,即使干了,身上也会盐霜结成巴,难受的程度不亚于皮肉受苦的滋味。假如船上负责记录的人记录情况不真实,那处罚就更厉害了,不但要没收他的财产,砍去他的右手,还要在他额头上打上烙印。

亨利坚信,对于这些本身就有熟练技术的水手们,只有加强纪律,才能使他们发挥更好的作用。的确,水手们在严明的纪律面前,整天提心吊胆,逐步养成了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好习惯,后来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航海探险中的素质是最好的。

在航海技术上,亨利也不含糊。他广泛收集了一切可能有用的海图和航海仪器,改装了三角帆快船。终于在1418年,24岁的亨利派出了第一艘探险船。船长扎卡所领的任务是向大海的西部前进,去寻找新的陆地,去寻找他想象中的仙境王国。

扎卡走后,亨利天天盼望着早日带来好消息。一个月之后,他就天天登上山顶向大海瞭望,一年以后,扎卡带领探险船回来了,可是却没有带来好消息。原来探险船遇上大风暴,被迫改变了航线,没有发现新大陆,更没有找到黄金遍地,银山座座的王国,探险船只发现一个小岛叫波尔图圣蒂。

亨利没有灰心,第二年又派出扎卡去完成任务。这一次略有收获,发现一个小岛,即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不久,又发现了西北面的亚速尔群岛。这些岛屿立即就成了葡萄牙的领土。许多人来向亨利祝贺,但亨利并不满足,他决心要找到的是那个神秘的王国。

加那利群岛和非洲大陆之间,有相当恐怖的博哈多尔角,这是水手们望而生畏的地方。常年咆哮的海水疯狂地冲击着海角,响声如雷,震耳欲聋,那雪白的惊涛,像魔鬼一样张牙舞爪,使接近海角的人丧魂落魄,闻风丧胆。因此,水手们都把这恐怖的博哈多尔角视为航海者的禁地。

从未出过海的亨利,多次听了水手们的汇报,水手们的看法反而引起他对博哈多尔角的兴趣。他又联想到那个王国,也许就在海角的那一边。于是,他下令船长恩尼斯带领探险船去闯一闯博哈多尔角。

船到了海角附近,只见白浪滔天,汹海澎湃,涛声如雷,令人恐怖,就连富有经验的水手都胆怯了。亨利的纪律此时也不起作用,受骂挨打总比死亡好,他们不愿前进了,无功而返,结果这次闯海角以失败告终。

亨利对此十分愤怒,他撤换了所有水手,命令恩尼斯再次组队去闯这个可怕的海角。1434年恩尼斯再次出发了。

博哈多尔角风浪依然如故,但水手们不敢违抗命令了,恩尼斯船长谨慎地指挥探险船沿着非洲大陆的海岸行驶,终于顺利地通过博哈多尔角,战胜了那犹如恶魔的浪涛。现在人们知道了这种浪涛形成的原因。原来,那令人恐惧的景象是由于奔涌的海潮受到了浅滩的阻碍而造成的。

博哈多尔角被征服了,但仙境中的王国并没有找到。亨利不断地派出他的探险船,这些船到达了佛得角,绕过了非洲中部,通过了帕尔玛斯角,向东经过了象牙海岸、加纳,还在向前探寻着,可是仍然不见王国的踪影。

1460年,66岁的亨利带着他对王国的无限向往,离开了人间。只是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同胞达·伽马发现一条通向印度的航道。也许,印度就是亨利心目中的天国仙境吧!

亨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航海学校,组织了航海研究所,他管辖的领地大部分税收都用在航海事业上。在1444年至1446年的两年中,他就批准探险出航30次。他本人虽然没有出过一次海,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航海探险上。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巴托罗缪·迪亚士(约1451—1500),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1488年春天,他率领探险队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一个岬角,并将其命名为“风暴角”。回国后,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为了庆祝这一发现,将“风暴角”改称为“好望角”。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印度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好望角航线一直是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如今,好望角一带成为南非国家公园,一草一木都保持了天然的自然状态。

在冰箱还没有发明的年代,欧洲人储藏食物主要依赖于香料,所以来源于东方的小小胡椒价值甚高。但是,香料、珠宝等贸易长期控制在从事陆路运输的阿拉伯商人手中。为同东方进行贸易往来,欧洲人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他们迫切需要从海上开辟一条通往亚洲的直接贸易通道。

与此同时,葡萄牙作为西欧的滨海小国,多年战争使国民承受贫苦;作为欧洲较早独立的民族国家,王室决心大力支持航海事业,从海上拓展生存空间。

约1451年,迪亚士出生于葡萄牙贵族世家,青年时代就喜欢海上探险活动,曾随船到过西非的一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因此,迪亚士受国王若奥二世委托,寻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经过10个月的准备,迪亚士率两艘轻帆船和一艘补给船,于1487年8月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

航行开始时非常顺利,很快到达了非洲西南海岸中部,但是,海岸线迅速模糊起来。为了加快航速,经验丰富的迪亚士下令影响整个船队航行速度的补给船先行返航。

不久,船队在一个岬角处遇到了一场大风暴,咆哮的海浪迎面扑来,把落帆后的船只向西推入了大西洋,因为看不到陆地,船员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害怕会从地球的边缘滚下去。

船只在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后,风暴终于平息下来,迪亚士立即命令掉头向东驶去,行驶了许多天,他们希望能到达非洲海岸,但是没有成功。迪亚士认为他们可能越过了非洲南端,于是决定改向北方行驶,几天后终于在莫塞尔湾登陆,这一地点在现在人们熟知的好望角以东320千米处。

这时,迪亚士发现,海岸线缓缓转向东北,向印度方面伸展过去。他确信,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最南端,并且进入了印度洋,只要继续向东航行,就一定可以到达神秘的东方。

迪亚士想继续前进,但是船员们已经十分疲倦,强烈要求返航,而且粮食和用品也所剩无几。于是,他怀着极大的遗憾,下令船队返回葡萄牙。

如果迪亚士能够继续前进,他将成为打开东西方海上贸易第一人,但是历史拒绝假设。迪亚士的这一决定,让历史的重大机遇留给了随后开通印度贸易航路的达·伽马。

返航途中,迪亚士又一次经过遇到风暴的那个岬角,此时,正值晴空丽日、风平浪静。望着这个隐藏了多个世纪的壮美岬角,迪亚士感慨万千,为了纪念首航时的惊险经历,便将其取名“风暴角”。这一发现证明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水是相通的,世界航海探险活动从此步入高峰期。

1488年12月,迪亚士回到里斯本,向若奥二世报告了整个航海过程,国王非常高兴。当听到发现“风暴角”的消息时,国王认为,只要绕过这个风急浪高的海角,就有希望通往美丽富饶的东方,他兴奋地跳起来说:“不,它不叫风暴角,应该叫好望角。从现在开始,印度洋的航线打通了!”

自此,葡萄牙的航海事业迅猛发展,很快成为海上第一强国,香料、黄金、奴隶等掠夺式贸易,让葡萄牙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随后,西班牙王室也对航海探险倾注了极大热情,葡西两国之间的海上争霸拉开了序幕。

迪亚士继续默默地进行着海洋探险的壮举,直到1500年5月,一支13艘船的探险队在巴西海岸航行时,4艘船只不幸失事,其中一艘的船长就是迪亚士。有史学家感慨:“他们被抛进了汪洋大海,成了海中鱼类的食物。我们相信,他们是这里第一批葬身鱼腹的人,因为他们是在从没有人知晓的区域里航行。”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尔·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热那亚人。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新大陆,作为航海大事件被载入史册。他大器晚成。早年间,他承受了许多挫折,因为坚忍不拔,最终取得荣誉。但是,他贪婪骄傲,热衷于掠取黄金证明自己的价值,终因王室政治几度陷入困境;他固执己见,一直误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却茫然不知这一航海发现的真正意义。

当时流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述让哥伦布痴迷于富饶的东方,他认为:“黄金值得追求,黄金的力量可以把灵魂从地狱中救出,也可以把灵魂送到天堂。”

尘封了1200多年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中,非洲和东南亚大陆连在一起,印度洋是非洲和亚洲包围的内海。哥伦布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绕道非洲进入印度洋是不可能的,相反,向西航行是到达印度群岛更短的航道,也是唯一的航道。

先后有8年时间,哥伦布不断向热衷于开拓海上事业的葡萄牙国王游说这一观点,希望得到航海赞助,但是一直遭受拒绝。

1492年1月,英勇的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一世率领10万大军,收复被摩尔人控制8个世纪之久的格拉纳达,西班牙重获统一。政局稳定后,国力发展成为头等大事,王室将目光投向了潜力无限的海洋。

哥伦布得知这一消息后,晋见女王夫妇寻求航海支持,他陈述“地圆说”理论,表示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获取巨大的贸易利益。

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王室与哥伦布签订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哥伦布被任命为海军上将和宫廷贵族,将拥有航海探险中获取财富的1/10,并将拥有所开拓殖民地贸易利润的1/8。

41岁的哥伦布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怀揣梦想,率领“圣玛利亚”号、“尼亚”号、“平塔”号三艘帆船,以及一支不到90人的队伍,从西班牙帕斯洛港起航了。

哥伦布的航海目标是,向西,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印度、中国,带回大量香料、黄金,并因此获得荣誉和地位。他还随身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的信,却不知道,中国已不再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元代,而是日新月异的大明王朝了。

从一个不起眼的意大利纺织工到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的传奇人生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一项最新研究却颠覆了人们之前对其出身的普遍认识。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努埃尔·罗萨在其新书中指出,哥伦布并不像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出身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低下的工匠家庭,而是一位尊贵的王子,他的父亲正是遭流放的波兰国王非拉迪斯拉夫三世。罗萨进一步解释道:哥伦布之所以能说服西班牙国王资助他的大西洋航海之旅,也是因为他的王室背景。他一直对自己的出身讳莫如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

哥伦布先是沿着非洲西岸向南行驶,小心避开了北大西洋强劲的季风。在加那利群岛休整试航后,9月6日,他命令船队向西。他认为,加那利群岛和日本国在同一纬度上,直接西行可以顺利到达日本。

不久,船队驶入了一片碧绿的“大草原”,风平浪静,仿佛那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原来那里是北大西洋环流的中心,一种叫做“马尾藻”的海草疯长繁殖,覆盖了方圆数百平方千米的海面。帆船借不到风力,也借不到流速,水草缠绕着桨,船队举步维艰,船员们陷入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