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乘风御波:海上探险与航海佳话
4908500000006

第6章 船的发展(3)

1955年11月,美国把“波士顿”号重巡洋舰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导弹巡洋舰;1957年12月,又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长滩”号,装备有舰空导弹和相控阵雷达等新型武器装备。随后,英、法、苏、意等国也相继建造导弹巡洋舰。从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已建造常规动力巡洋舰33艘、核动力巡洋舰9艘,前苏联建造常规动力巡洋舰28艘、核动力巡洋舰3艘。

美国于1983~1994年建成服役27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满载排水量9590吨,舰长172.8米、宽160.8米、吃水9.5米,航速30节以上,续航力20节时6000海里,编制358人(其中军官24人),动力装置为4台LM2500型燃汽轮机,总功率63210千瓦,双轴双桨,装有“战斧”对陆和对舰巡航导弹发射装置、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可发射“标准”舰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发射装置。以后各舰改装成2座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每座备弹61枚),2座6管20毫米“密集阵”速射炮、2座127毫米炮、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电子战系统等,2架“海鹰”直升机(含机库)。

前苏联于1980~1989年建成4艘Pic级导弹巡洋舰,是当时排水量最大的巡洋舰,满载排水量2.43万吨,总长252米、宽28.5米、吃水9.1米,2座核反应堆和2座蒸汽轮机动力装置、总功率110250千瓦,航速33节,装有SA-N-9导弹垂直发射装置(4组×4筒),SAN-6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2筒)、SS-N-19导弹发射装置(20筒)、1座双联装SS-N-14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SS-N-4导弹升降发射装置,2座单管100毫米炮(有的舰改为1座双联装130毫米炮)、8座6管30毫米炮、一座12管和2座4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2座五联装鱼雷发射装置,3架直升机,电子战系统等。该级舰具有排水量大、作战半径远,武器齐全且数量多、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载弹量大,作战系统攻防兼备,隐身性能好等特点。

今后,导弹巡洋舰的排水量有增大趋势;将采用全自动、多用途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能发射舰舰、舰空和反潜导弹;有更多的重型导弹巡洋舰将采用核动力;装备相控阵雷达并与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配合,能有效对付敌方空中的饱和攻击;进一步提高隐身性能等。

海中幽灵潜艇

潜艇的历史可谓久远,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罗马国王亚历山大有一天好奇心大发,命令工匠赶制一个能沉入海底的玻璃容器,用来观看水下奇观及水族生物的生活情形。当然,这时的所谓潜艇还只是个雏形。真正的潜艇鼻祖恐怕要算17世纪初的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了,他于17世纪20年代初制造了一条木质潜水船,它以桨做动力,外面蒙有一层涂油牛皮,可以下潜4到5米。潜水船构想甚为精巧,在船里面装有羊皮水囊,当皮囊灌满水时,船因重力原因就下潜;把皮囊内的水挤压出去,船就浮到了水面上。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成了一艘单人操纵的木壳艇“海龟”号,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并能在水下停留30分钟。艇上装有2个手摇曲柄螺旋桨,使艇获得3节左右的速度和操纵艇的升降。此外,艇外还携带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1776年9月,“海龟”号潜艇偷袭了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鹰”号,虽然没能成功,却开创了潜艇袭击军舰的先河。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潜艇研制的重要时期。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建造的“鹦鹉螺”号潜艇,艇体为铁架铜壳,艇长7米,携带2枚水雷,由4人操纵,水上采用折叠桅杆,以风帆为动力。水下采用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建造的“亨利”号潜艇长约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摇动螺旋桨前进,航速4节,使用水雷攻击敌方舰船。1864年2月17日夜,“亨利”号用水雷炸沉了北军战舰“豪萨托尼克”号,首创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

早期的潜艇都是使用人力推进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功率58.8千瓦的压缩空气发动机做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

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该艇共有5名艇员,武器为艇艏鱼雷发射管(有3枚鱼雷)和2门火炮(向前、向后各1门),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该艇能在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稳,下潜迅速,机动灵活。

到了19世纪末,由于当时的英国、美国等海军大国对潜艇仍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用于偷袭的武器,因此阻碍了潜艇的发展。但是,当1898年法国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之后,各国终于醒悟了,纷纷开始投入到建造潜艇的热浪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被用于战斗。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1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战争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192艘战斗舰艇、商船5000余艘。其中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约1300多万吨。同时,反潜战开始受到重视,战争期间被击沉的潜艇共265艘,其中德国就损失200多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战术和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于战争后期装备了雷达、雷达侦察仪和自导鱼雷,德国潜艇还安装了用于柴油机水下工作的通气管。潜艇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担负攻击运输舰船、水面战斗舰艇和侦察、运输、反潜、布雷,以及运送侦察、爆破人员登陆等任务。战争期间潜艇共击沉运输船5000多艘(2000多万吨),大、中型水面舰艇300余艘。战争中如此卓越的战果,使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发展潜艇。反潜兵器也得到很大发展,被击沉的潜艇达到1100多艘。

俄罗斯最古老的灯塔

在俄罗斯科特林群岛西端,矗立着一座不但是波罗的海,而且也是前苏联最古老的灯塔之一——这就是具有300年历史的托尔布欣灯塔。托尔布欣灯塔正面就是通向涅瓦河畔城市水路——圣彼得堡运河的顶端。

这座灯塔是奉彼得一世的旨意建立的。1718年11月13日,在给A·克吕伊斯海军中将的一封便函中,彼得写道:“在科特林沙嘴建造石质灯塔。”为了执行彼得一世的旨意,1718年12月2日,克吕伊斯给列英大尉下达了开赴科特林群岛的命令。随信附上了彼得一世亲手绘制的灯塔塔楼草图。石质灯塔建筑物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而且还需要众多的熟练安装工,而这些喀琅施塔得港口都没有。为此,征得彼得一世的同意,决定先建造临时的木质灯塔,同时开始筹集石质塔楼的建筑材料。

第一座木质灯塔建于1719年。由于灯塔建造在科特林岛西端的沙嘴上,所以灯塔就自然称为科特林灯塔。1736牛,为了纪念喀琅施塔得城防司令、科特林群岛警备司令C·托尔布欣上校,灯塔易名为托尔布欣灯塔。

科特林灯塔塔楼上安装了蜡烛灯,不过从远处基本上看不到蜡烛灯光。1723年,蜡烛灯被大麻油灯所取代,可情况未能明显改善。1731年,为科特林灯塔运来了金属炉盖、金属炉排和用来燃柴烧煤的其他设备。不过,这些设备没有立刻进行安装。同时,石质塔楼的建造长期搁置。到了1730年,灯塔的木质结构完全毁坏,但是修理过的木质结构灯塔使用到1737年。那时,灯塔完全重建,且改用燃柴烧煤照明。

1736年4月12日,管理灯塔的俄国海军委员会做出建造新灯塔的决定。海军总设计师伊万·科罗波夫受命担任这项任务。来到科特林沙嘴后,科罗波夫决定了构筑灯塔的首要任务,并建议先建造木质灯塔,同时逐步准备构筑石质灯塔。遵照安娜女皇的旨意,挑选了140名“服苦役的奴隶”做苦力。1737年,木质灯塔建造完工。不久,俄国海军委员会又提出了建造石质灯塔的事宜。1739年,石质灯塔顺利奠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810年托尔布欣灯塔仍是木质灯塔。

第一座石质灯塔塔楼的建筑与海军军官列·瓦·斯巴法里耶夫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他制定了方案,编造了建造托尔布欣灯塔和芬兰、里加湾其他灯塔的预算,并亲自参加了灯塔的建造。当斯巴法里耶夫绘制出托尔布欣灯塔设计图之后,海军委员会要他征求著名建筑师、彼得堡海军部大楼的设计者A·D·扎哈罗夫的意见。扎哈罗夫完善了设计,且进行了一系列的补充。

1809年,动工兴建托尔布欣灯塔塔楼。1810年9月,砖砌圆塔楼、大理石勒脚、值班房和澡堂完工。在塔楼上部安装了12棱金属灯,该灯利用40盏油灯燃油照明。金属灯拥有24面镀银的反射镜,这大大增加了灯塔的照明距离。

1810年9月22日,新灯塔启用。在灯塔上安装电报机后,决定在值班房上加盖一层楼。1833年,二楼盖成,并顺便建造了连接房子和灯塔塔楼的走廊,这就改善了灯塔的服务条件。

1867年,为托尔布欣灯塔从英国订购了屈光灯塔仪器和金属灯设备。光学仪器装备有波罗的海灯塔经理处专门制造的油灯。1868年6月29日,新灯启用。新灯终于放射出能见度很远的转动光速。

近几十年来,在灯塔上进行了加固灯塔基础和装备现代化设施的大量工作。1957年,灯塔上安装了带有电光源的新光学仪器MH-500。沿着岛的四周用组装钢筋混凝土块建造了严密包围圈。1969~1970年,建造了金属柱的钢筋混凝土码头。灯塔装备了最新的雷达灯塔应答器。

每当夕阳西斜,傍晚来临,托尔布欣灯塔就四射光芒,第一个迎接来自远方国家的海船,并目送着它们向圣彼得堡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