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马丁·伊登
4903700000043

第43章 (1)

第二十四章 (1)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邮递员不断送回的手稿邮件,马丁的经济危机出现了。钱用完了,小食品吃光了,只剩下半袋米和一些杏干,这一周,他早午饭都是单一的米饭和炖杏干。

“我是小本经商,不能再赊帐了。”食品商人说,“你如果不还欠的钱我就要找你的房东,以前赊的帐,全是看房东的面子。”

马丁感到羞耻,堂堂男子汉为了吃饱肚子到了赊帐的地步,他无话可答。

食品商人为了保住自己客户,婉转地补充道:“你怎么也该找个工作,不然是不行的。”他很想对食品商人解释一下,说自己在等待稿酬的到来,可谁又能相信水手会写作呢?食品商又说道,“来,我请你喝酒,咱们过去是朋友,将来还要做朋友。”他极简单地客套了几句,毫无顾忌地与食品商人喝起来。他尽量少喝一点,多吃一些,要使脑袋清醒,回去要继续写作。多吃些,使肚子多存点,是多维持一段时间,缓解经济不宽裕的状况。他的实惠表现令食品商人吃惊,饭量可真大,足够请二三位客人的,不过保留了一个客户。食品商人感到还比较合算。

水果店、面包房、肉铺的老板都不肯再赊给他东西了。就是租来的打字机也该付钱了。可是他没有钱,为了多用一会儿打字机他不分昼夜,只要头脑里出现写作的灵感就立即开动打字机,夜以继日地创作着。

家里存的杏干就要没了,也就是说,马丁就要断顿。这几天,曾频繁地去露丝家吃饭,多数是以借还书,请教问题为借口。他面对桌上的好东西胃口大开,没有办法,要保持住在她家的良好印象,只是吃了一碗饭后就不再添了。饥饿的他,好吃的就在眼前,真熬心呀!在陪她的时候,还可以增吃一些水果,这使他的身体还能保特一点儿元气。他姐姐的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改善,他顾不上不好意思了,时常去姐姐家,去赶在家里吃饭的时间,撞上饭桌就大吃特吃一顿。饭菜质量比露丝家的差了许多,但他可以一碗接一碗的吃下去,吃饱了才离开桌子。饥不择食,对于马丁现在的处境,还没有真正达到,不然的话,在露丝家里也不存在节制了。

他的稿件一次次寄出,又换了信封被邮递员送回来。手稿仍在收笔,可是连邮资都付不起了,只好一稿摞一稿堆在桌子下面。不幸的事还在发生,邮递员的敲门声,给他带来的不是取款通知书,偏偏又是退回的稿本。露丝去旧金山了,大概要住一段时间,少了一个可混美餐的地方。去姐姐家也实在不好意思了。他果断地站起来,整理一下套装,再穿上他的大衣,骑着自行车出去了。过了好一阵子,他骑车回来了,车筐里有牛排、咖啡、梅脯、米等一些食品。当他脱下套装准备做饭时,听到上衣的口袋里叮当的金元声。啊!大衣不见了。他饱饱地吃了比午饭晚、比晚饭还早的一顿饭,伏在那二手写字台上。到了午夜时分,打字机停止了工作,一篇题名为《高利贷的尊严》的论文终于完成。他小心地叠好,看着稿本,长叹了一口气,顺手把它扔在桌子底下,因为又没有邮资了。这篇论文是在他身无分文,又经过借帐、还帐的过程之后写成的,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一步是否要走向高利贷,令他困惑。

他扩大了投稿的范围,少年杂志、报纸、幽默、青年画报等,内容也不断增加。他还把自己的稿件与发表的报刊上的文章进行比较,不但没有找出自己的不足,反而,看到的是比发表的好,甚至好的很。好文章得不到编辑的认可,不能与广大读者见面,太可惜了,是精神和文化的浪费。他找到了报纸编辑部,在那里同编辑们探讨录用稿件的事宜。结论很简单,所有稿件均由编辑部人员提供,不须其它人的稿件。所以他寄来的,包括别人寄来的,一律返回,他能及时收到寄回来的投稿均属正常情况。

他又找到了一些杂志社,那里的结论也不复杂,那些奇闻异事、幽默小品、花边新闻之类的稿件,全是那些副主编们为了补贴自己工资的不足而完成的,那些打油诗,短文之类还不够编辑们做的呢!外来的投稿基本不接受,能够给你退稿已经不错了。在这里他得到了两条信息,说是报纸的内容一般新闻性强,你可以提供信息,叫有偿提供,一经录用可以得到信息费。第二条是,有“报纸稿件供应社”这样的单位,不妨试一试。马丁的黎明来了,他奋笔疾书,挥毫泼墨,把手表送进当铺,自行车随着生存的需要也进去了。短篇小说一篇接一篇寄了出去,他掐指算,一共寄去二十篇,现在收到十九篇,没有一篇刊登出来。这时有人敲门,可爱的邮递员送回第二十篇短文。真的一篇也没有采用,他清醒的头脑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报纸稿件供应社”也是一个大编辑们所组成的文学团体,也是垄断稿件的机构,编辑部是一部往复稿件的机器。

马丁的确是一个聪明人。他看编辑部是正确的,他收到稿件从来没有附上一个字或一条意见,甚至都没有动过的迹象。编辑部只是雇用几个小厮,每天收到投稿便放在一起,次日的再放在一处,记好收到日期。根据日期,间隔二个星期或三个星期,拆开投稿的包装,再重新包好,贴足邮资和填好地址,一股脑儿地投到邮筒里。他开始怀疑毫无意义的编辑们是否应该存在,虚构的编辑部存在有什么意义。

他似乎面对现实有了绝望的感觉。他苦闷,心烦意乱。不安的情绪折磨着他。人在绝望的时刻,往往想到的是灿烂的前景和美好的回忆。他想到和露丝在一起的时光,有快乐和幸福,但是,虽然获得了露丝的爱情,却还是敬而远之地存在,仍然离她本人还很远。他时刻都意识到露丝不赞成他所从事的写作事业。她为此事非常怨愤,虽然她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白,然而她总是用不同的方法,转弯抹角地叫他清楚了这一点。她对他有些失望,她认为,他原本可以塑造成勃特勒先生的形象,或者像她父亲一样。可是他并不肯完全听从她的塑造,这也表现了他比较执拗的性格。他曾经向露丝申请了两年的时间,用来干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时,再共筑爱的窝巢。可是时间没有过多地留给他,目前他仍一事无成。她对他的怨愤比一般女人的做法善良得多。

露丝的思想有些偏狭,经常自以为是。对马丁表现优秀之处,她不屑一顾。在主观上,她不寻找他的闪光点,却常常去挖掘他的——她不理解的地方。因为她的生活圈子太小了,她只了解她的家人和奥尔内的思想,了解她圈内的生活。她的这一点点范围怎能容下奔放不羁的马丁?怎么能塑造一个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来的、思想转变的马丁?她要塑造他将来的形象不太可能了,她身边将要少了一位勃特勒式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