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仁宗时,有一个清官名叫郑文肃(号天休)。由于他清正廉明,办事利落,很得皇上欢心,经常委他以重任。
当时,漕运秩序混乱,派系斗争不断,人心不稳。朝廷认为该派一名得力官员来管理漕运,于是朝廷便任命郑文肃为漕运长官,让他来整顿混乱的漕运。
郑文肃接受使命,自感责任重大,便独自一人先来到运河边,微服私访,他先对周围的环境作了细致的观察,只见运河里清波荡漾,船桅林立,漕运十分繁忙。他沉思了片刻便信步朝“湖北漕”衙门走去。
听说来了一个新官,人们早就议论纷纷了。一路上,郑文肃看见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地谈论着什么,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哪里人多便挤到哪里听情况。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传闻官仓里的粮食都发霉吃不得了,将面临缺粮的危机,驻在荆南一带的军队正吵吵闹闹,搞得人心惶惶,有个别滋事的人添油加醋,挑起事端,眼看要弄出大乱子来,大家都希望这新来的官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郑文肃了解一些情况后,感到要治理好漕运,首先要解决荆南军队的事,而这件事的关键是要解决粮食问题。他琢磨:粮食霉烂了,是真是假呢?看来,还得去调查一番才行。他打定主意,便一个人悄悄地从府衙后门出来。他先到了几个大谷仓,只见谷仓遮盖得很严实,掏出一把米来,看看,没什么异样;闻闻,没什么怪味;咬咬,不潮不霉,他心放下了一大半。为了彻底了解情况,他又转了附近的一些小谷仓,情况基本同大谷仓一样,他心里更有数了。郑文肃慢慢地往回走,反复考虑着处理这件事情的对策。渐渐地,一个计划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
回去后,郑文肃给地方上的大小官吏、达官显贵发下请柬,意思是自己已上任几天了,和大家却不太熟识,请各位来参加自己举办的宴会,目的是联络感情,沟通信息。
这些被请来的地方官吏、军队将领十分高兴,感到郑文肃这个人通情达理,平易近人,所以喝得也尽兴,吃得也高兴。一时间推杯换盏,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几个时辰过去了,郑文肃见大家喝得差不多了,便吩咐人端上饭菜,只见那米饭粒粒饱满,洁白晶莹,如堆积的碎玉很是诱人,众人你一碗,我一碗,吃得香喷喷的。
郑文肃一看时机到了便微笑着站起身来,咳嗽几声,大声说道:“各位今天喝得怎样?”大家齐声喊:“好!”
“那么,吃得又怎样呢?”
“香!”官员们望着桌上的空碗又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香?是吗?”郑文肃的脸色立刻严肃起来,加重了语气,“这饭就是用官仓里不能下咽的‘烂粮食’做的,你们怎么能吃得这么香呢?”
在座的各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郑文肃又接着说:“造谣的人固然可恶,可信谣、传谣的人难道没有责任吗?你们把不经调查得来的情况当真,用错误的认识引导他人,扰乱了漕运的秩序,这应该吗?”见众人都面露羞愧之色,郑文肃便不再说什么,宴会随即结束了。
谣言就这样不攻自破了。后来,郑文肃查出制造谣言的原来是私盗官粮的人,这些人怕自己的罪行败露,故意造谣挑动军队闹事以掩饰自己的罪责。坏人遭到了应有的惩处,从此,漕运又恢复正常了。
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就会出现片面性的错误,不通过实践得来的认识不仅片面,还会导致致命的错误。知与行要统一,知要是真知,行才能正确,这是故事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