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价颜真卿说:“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东坡题跋》)此语实不为过,颜真卿集前人之大成,变法出新意,确实是中国书史上一位雄秀千秋的人物。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吏部 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曾受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太守,所以也称颜平原。立身刚正,不畏权贵,以义烈闻名于世。77岁时,由于遭奸人暗算,被派往劝降叛将李希烈,为李希烈杀害。
颜真卿于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纯熟精达。其学书,既有家学熏陶,更有其自身艰苦的磨砺。幼时家境困穷,他就用树枝当笔在黄土墙上练字。后来设法将芦秆儿削尖,如用秃笔一样蘸水写字。对汉魏六朝各家的名碑名帖,都曾下过苦功研习。于初唐书家,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他写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记录了他在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时,先后两次赶赴洛阳和长安,向张旭请教笔法的经过和张旭对笔法的论述。此文亦是我国古代的一篇 重要书论。
颜真卿的书法与其人品一样,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敬。“书如其人”,世人以他为书品与人品统一的最高典范,可从其书作中见其伟大人格。欧阳修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代朱长文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 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像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余皆可以类考。”清人冯班也说:“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仅就书法而论,颜真卿也不愧为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朱长文说颜书:“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的确,颜真卿广收博取,融篆、隶、楷、行于一炉,兼得折钗股、屋漏痕、画沙印泥等笔意,一反姿媚时尚,开创了一种端庄雄伟、方严正大、遒劲郁勃、气势开张的全新书风,用以体现恢弘博大的盛唐气象。颜真卿是唐代新书体的真正创造者,有如杜甫之于唐诗,韩愈之于唐文,吴道子之于唐代绘画,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大家。所以,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史载颜真卿书迹有一百三十八件,留存至今的有七十件左右,是唐代存世作品最多的书家。下面分别介绍几件他的楷书和行书杰作。颜真卿的楷书,结体由初唐的瘦长变方形,又以篆、隶入楷,使左右竖划略带弧形,方中有圆,正而不拘,庄而不险,造型如石鼓厚实。巧用藏锋、中锋,横轻竖重,雄浑饱满,多力丰筋,所以人称“颜筋”。传世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如《颜勤礼碑》,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元、明间湮没,1922年出土,现藏西安碑林。四面刻,存三面,计四十四行,满行三十八字。笔意圆劲,气势开张,结体宽博整肃,又显雍容拙朴。由于久埋地下,字迹未损,较好地保存了颜书的本来面貌,是学习颜书的首选范本。
《颜家庙碑》,刻于建中元年(780),存西安碑林。四面环刻,共三十行,满行四十七字,或五十二字。整体结构圆紧浑厚,强力内涵,是最能体现颜体正书特点的典范之作。清代王澍评此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大历六年(771),颜真卿应文学家元结之邀,为元结的《大唐中兴颂》作擘窠书《大唐中兴颂》,摹刻于永州(今属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每字四寸七分大小,是颜体传世的最大楷书。摩崖碑高一丈二尺五寸,宽一丈二尺七寸,文二十一行,满行二十字。元结为文,纯用四言,三句一韵,类似于秦石刻的体制。其文辞峻伟雄刚,灿烂金石,清夺湘流。颜真卿的丹书更是苍雄奇伟,劲拔开张,历代好评如潮。再加上浯溪崖壁是“可磨可镌”的峭石,所以后人以文奇、字奇、石奇誉之,称之为“摩崖三绝”。
初唐四家的行书,虽然也各显风貌,但基本上还是以东晋“二王”的纤丽、典雅、轻灵、婉秀为正宗。颜真卿则冲破藩篱,开创了气势豪放、雄奇苍劲的行书新格局。传世的名作有《祭侄季明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
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惊悉其侄季明为安禄山叛军杀害的消息,提笔为之起草祭奠文。悲愤激越之中,顾不得章法布局,多处信手涂改,有时墨尽笔枯也来不及及时蘸墨。这篇临文急切、一气呵成的《祭侄季明文稿》,气力充沛,运笔畅达果断,转折处锋毫变换自然精巧,渴笔枯墨大量出现,书法形象极显豪迈、苍凉。由于不是为作书而作书,因而更能充分体现书家长期积累的精湛技艺。前人将此卷与“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比并,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如果说《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在愤怒痛切之情驱使下的“血泪交迸”之作,那么,《刘中使帖》,则是唐王朝军事上节节胜利,快慰之情促使他欣然命笔的“贺捷表”。全帖仅四十一字,重笔浓墨,大幅写意。特别是前段最后的一个“耳”字,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纵贯全行,充分传达了书写人欣喜若狂的欢娱之情。《祭帖》与《使帖》,一悲一喜,均为任情而发的天籁之作,所以,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用“英风烈气,见于笔端”来概括两帖的异曲同工之妙。
“书如其人”。颜体的刚健雄厚、气势磅礴,与颜真卿为人刚直忠烈、疾恶如仇的凛然人品相一致。出于对国家的忠烈,他不畏强暴,不论是对敌人还是对朝中小人,都敢于正面斗争,贯注了这种精神的书法作品也备受推崇。广德二年(764),代宗皇帝命宰相率百官在安福寺举行“兴道之会”,并设宴欢迎率兵平边胜利归来的郭子仪父子。宴会开始前,右仆射郭英乂置礼仪官不顾,欲取而代之,出面安排他的靠山、官位不高但权势极大的宦官鱼朝恩,居于另一列的首位坐席。百官敢怒不敢言,颜真卿却站出来当面指斥郭英乂无视朝廷纲纪,扰乱祖宗成法的胡作非为。郭英乂只好灰溜溜地退避一旁。宴罢归家,颜真卿仍为朝政紊乱、小人得势忧心如焚,他决定写一封公开信,警告那些气焰嚣张、专横跋扈的郭英乂之流。于是,他展纸挥毫,援笔作书,写成了著名的《与郭仆射书》,因主要是写争兴道之会御宴上座位排列的事,所以又叫《争座位帖》。此帖意在斥责小人谄媚权贵的卑劣行径,充分体现了颜真卿刚强耿直而又朴实敦厚的个性特征。郁怒勃发,信手挥洒,笔势圆劲激越,气势奇古豪宕,是颜真卿行书中的佼佼者,历来亦有与王羲之《兰亭序》为双璧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