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求知重行
48936700000015

第15章 太庙倒塌

唐朝年间,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时的京城长安(今西安)有几年由于旱涝等原因,收成不太好,老百姓苦不堪言,人们纷纷离开家园,到外地去谋生。官府也面临着缺粮的危机,朝廷上下人心浮动,各种奇谈怪论、谣传也多。当时,正是唐玄宗在位,他召集文武百官,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困难。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由唐玄宗带领满朝文武,暂时到东都洛阳去住。这样便可以暂时减少粮食消耗,缓解缺粮的危机,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一举措,得到众人的赞同,便分头准备动身。

就在文武百官动身之际,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向很著名,表面看起来也很坚固的太庙突然塌了。

听到这个消息,人们刚开始都吃了一惊,后来联系文武百官要在唐玄宗带领下到洛阳一事,便生出了许多议论,认为太庙在此时倒塌是不祥之兆。此话传到文武百官耳中,他们也觉得奇巧,为什么太庙早不塌,晚不塌非在要离开时塌呢?于是,文武百官也拿不准主意是该走还是不该走。他们一致推举一个人去向唐玄宗汇报。

唐玄宗也听到了一些关于太庙塌了的议论。又见有人来晋见,便要听听大臣们的意见。来人见了皇帝便说:“咱们正要动身,太庙就突然塌下,这是上天不同意我们离开长安去洛阳呀!如果我们一意孤行,上天就会降罪给我们的。”这个人见唐玄宗面露疑惑之色,便又继续说:“这兆头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去洛阳不吉利呀!皇上,你要三思。”唐玄宗本来就对关于此事的议论有些疑虑,又听了这样一番话,就更加拿不准主意了。于是,文武百官迁到洛阳的事就暂时被搁置起来。

当时,朝廷中有个叫姚崇的大臣很有主见,头脑也比较清醒,他认为暂去洛阳是件好事,利国利民,但偏偏这时太庙塌了,闹出这些风波。怎么才能说服大家,使太庙的塌同迁洛阳两件事不缠扯到一块呢。他想,要想把事情搞清楚,还需要调查一番才行,道听途说,只会是一知半解,要对事物了解透彻,不亲自调查是做不到的。主意已定,他便亲自来到太庙,看了现场,又找居住在附近的人详细了解了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又再次实地调查。结果果然如众人所推断的那样:长年风吹日蚀,加上漏水,梁柱已朽烂不堪,有的房架上的木头被虫子蛀坏了,不堪重负而折断。看了这些,他心里早已明白了八分,恰巧这时,唐玄宗又派人叫他快回去。他也正想把了解的情况禀告皇上,便急急到皇宫,晋见了皇上。

见到皇上,姚崇喘息未定,便把去太庙察看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了一番。他见皇上还是面露将信将疑之色,便耐心地又说了起来:“皇上,太庙是后秦苻坚时候建造的,距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这么多年,日晒雨淋、风吹虫蛀,再坚固的木料也难免不受损害。特别是这几年,天气变化无常,先是涝,水把太庙浸得不成样子;后是旱,炽热的太阳把朽木晒得更脆更糟,况且还有虫蛀,它怎能不倒塌呢?就是皇上不离开京都,它也是迟早要倒塌的。这两件事不过是凑巧碰到一块罢了,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姚崇说到这看皇上不住地点头,就继续说:“再说皇上这次去洛阳,为的是节省人力物力,这是既利国又利民的事,上天怎么会降灾呢?”

唐玄宗终于被说服了,不久就带着满朝大臣动身去了洛阳。

这件事不大,但却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姚崇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了解了真实情况,而其他文武百官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