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功地将真实的自己分裂出一个个我们永远触及不到的、虚幻的、理想的自己。这是人类的硬伤,因为我们为之而活,为之而存在。无论我们做什么,为的都是虚幻的“自我”。我们今天之所以能面对自己的不如意、无能为力、不完美、不理想等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安于当下,能接受真实的自己,也不是因为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无限可能的,而是因为自我能从真实的自己中分裂出一个或多个更加完美、理想、美好的自己。既然我们在未来能成为真正的自己,而当下只是我们成为真正自己的跳板,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无视和容忍当下的不理想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当下真实的自己,完全是靠自我分裂出的幻象活着。
自我将自己分裂开来,而我们始终也脱离不了当下的自己和当下的生活。这使得我们内在冲突不断,心灵得不到安宁,整个人成了一个矛盾体。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生活,总是感到不愉快。
自我希望自己比别人活得好,却总认为别人的苹果比自己的大
这个世界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掉进这个谜团的不只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而且有男有女。这就会促使发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竞争。当我们的自我意识形成时,我们察觉到自己与他人截然不同,此时我们便有了比较意识,然后又从比较意识中衍生出了竞争意识。从那时起我们就会意识到别的小朋友的苹果比自己的大,或者老师更喜欢某个小朋友。
自我对安全感的需求,是通过追求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的。自我认为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够有安全感,于是自我将安全感建立在社会资源比别人多的基础之上。自我对价值感的追求是通过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让自己活得比别人更有价值来实现的。自我认为只有自己的生活过得比别人有价值有意义,才算是真正的有价值有意义。也就是说,自我的安全感、价值感、存在感等确定感都是建立在抑制他人的基础上的。自我认为优于他人、强于他人,才能安全,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是活给别人看的,是为了别人而活的。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竞争的关系,每个人都试图借助他人实现自我的人生。
自我的竞争意识,在无形之中让人与人之间对立起来。如果大家追求的价值不同,就会使彼此产生对立关系。大部分人认为在别人眼里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一文不值。下面这两个孩子的互动,便把这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斌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宇宙》,对比自己大三岁的小建说:“你看,这是我的天文书!”
小建说:“我们的课本上都有这些,水星、木星……这些我都知道。”
小斌说:“我长大了要做个天文学家。”
小建看看胖胖的小斌,笑着说:“我看你还是做个减肥家吧!”
小建接着说:“我和你不一样,我喜欢文学,我要做个文学家。”
出现以上这样的互动情景,主要是因为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追求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容置疑和侵犯的。同时,我们也习惯性地认为别人的活法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至于不屑于别人的活法。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当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时候,有谁会差呢?我们所坚持的价值,就像刺猬身上的刺,我们越是坚信它,刺就越坚硬。任何质疑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的人,都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我们所坚持的价值存在差异导致了彼此对立,但如果我们追求的价值相同,那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和睦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反而会大大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立。在同一个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好名次。有了好名次,老师就会喜欢自己,同学也会喜欢自己,父母也会更爱自己。所以每个学生都在努力争取考得比别的同学好。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极其渴望得到无限多的社会资源,成为成功人士,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拥有这些,我们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尊重,这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比别人更有价值和意义。追求的价值相同,导致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
竞争意识看似对我们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的进步提高,但它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
自我的竞争意识,导致我们嫉恨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人。但这并没有促使我们更愿意和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我们躲避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因为我们感觉和他们在一起会贬低自己的身份,或者他们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价值。这样的想法使人变得势利,没有同情心。
自我的竞争意识,导致我们无限渴望自己好和对。这成了我们的魔咒,使我们不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而往往把自己的过失和不如意之处归咎于他人或外在。
自我的竞争意识,导致我们非常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弱点,特别是区别于自己的弱点,同时也无视别人身上的优点,更不善于去肯定别人。
自我的竞争意识,导致人类具有侵略性和暴力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冲突不断,甚至互相残杀。战争就是人类撕掉文明面具后的佳作。
只要自我在寻求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就是在试图将自己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我们就在和别人赛跑,这导致人生成了看谁跑得快的一场比赛。我们越是恐惧被别人落下、被人群淹没,就越是拼命地全速前进。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我们的人生似乎只是为了和别人过不去,而不是为了活自己。只要我们试图将自己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我们和他人之间就会有无休止的冲突斗争,我们和他人就是对立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很盲目。
自我把事物分成高低贵贱,要求我们只要好的不要差的
自我总试图将事物与事物区分开来,把它们分为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高尚与低级等对立的两面。大多数人都认为做清洁工、服务员很卑微,很没面子,而做医生、技术员就很有价值,很体面;认为一粒珍珠就比一把黄土贵重多少……我们满脑子都是这些东西,不是吗?
这个世间的一切本来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要存在,只要发生就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生机,就是一种价值和意义。我们将其区分开来,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审视和判断,是自我情感在起作用,而不是事实如此。
自我无休止地对事物进行区分,就是试图让事物能为我所用,能成为成全自我的渠道和工具。自我将事物区分开来的做法,完全服务于自我。自我企图借助自己所做之事、所有之物,达到捍卫自我价值的目的,借此影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我们总认为只要选对了、选好了,自我价值就可得到成全。这使得自我总停留在自己的大脑中挑三拣四。我们的心理结构就是建立在自我区分之上的,所以我们在不停地选择、分别、抛弃、接受、拒绝。结果是我们很善于去区别和选择,而不善于去体验、接触和行动。
自我不停地进行区分,最大的危害就是限制了自己。区分之中没有直接的了解,只有停留在大脑里的自我思想游戏。这会使我们变得狭隘,使我们的生活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自我让我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轴心
你问问自己,你认为自己的存在比一条虫、一只鸟更有价值和意义吗?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是绝对肯定的。我们当然比它们的存在有意义。这样回答就把人类自身从这个世界中分离了出来。我们认为人类的存在是至高无上的,认为自身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认为造物主对我们有所偏爱,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因服务于我们人类而存在。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已。我们连自身的生老病死都主宰不了,又谈何主宰世界呢?我们只是不想让自己面对着冷冰的宇宙感到绝望罢了。
自我追求掌控感和安全感,是因为渴望这个世界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渴望自己能够左右一切。自我追求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把自身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认为自身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生命不一样。自我借助掌控感、安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等确定感,来让自己相信自身是强大的、高级的,是高于一切、主宰一切的。
人类最不愿意承认自己只是上百万物种中的其中之一,只是大自然无限可能的结果。可就像屠格涅夫说的那样:“在人类和跳蚤之间,大自然并无所偏爱。”但人类就是不能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不能承认自己和别的生命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自我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某种力量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是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价值的,是神圣而伟大的。自我认为世界上一切的存在都可以无意义,但唯独人类的存在是不可以没有意义的。即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我们也会认为只是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罢了,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停下寻求自己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脚步。我们总是不能认识到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多么微不足道,也认识不到自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细沙而已。
我们并没有所谓的高尚、辉煌、完美、神圣,也没有所谓的使命,一切都是自我安慰。而我们却不这么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试图将自己从自我制造的这个谜团中拯救出来。自我试图将自身从这个世界中分离出来,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对立,导致人类肆无忌惮地践踏其他生命,无度地杀生,破坏环境,为所欲为。
活在自我谜团里的人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都是在强调和加强分裂、分离、区别。在自我的带领下,我们不是试图逃离自己,就是试图跑出人群,甚至还试图逃离这个星球。被自我左右的人生,就是将自己从现实的一切中孤立出来的过程。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活在自我的谜团里,我们和自己、他人以及其他事物建立的关系都是虚假的,都只是成全自我野心的渠道。只要有自我存在,就没有真正的关系,就没有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生活被自我占据了,我们的人生就没有真正地开始。